【摘 要】 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是多民族國家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基礎。新加坡獨立建國至今的半個多世紀里,從一個資源貧瘠的彈丸之地一躍成為繁榮昌盛、政通人和的現代化國家。究其原因,這些成就和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來重視國家認同教育是分不開的。新加坡政府通過不斷加強歷史與國情教育;塑造國家意識和共同價值觀等途徑,全方位、多角度培養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卓有成效,富有教益,從中可得出一些對強化我國民眾國家認同感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 新加坡 國家認同 措施
一、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概念及內涵
“民族認同是指個體對本民族的信念、態度以及對其民族身份的承認”。[1]民族認同是個體對于他所歸屬的民族的一種原始的自然感情和忠誠。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國家的主權、象征、歷史文化傳統、道德觀念、理想信念等的認同和忠誠。國家認同實質上是一個民族確認自己的國族身份,將自己的民族自覺歸屬于國家。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的張力是影響多民族國家政治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一定情況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在另一些情況下,二者又相互矛盾,相互影響。
“現代社會高度依賴它的公民的各種形式的承認與合作,國家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獲得這種承認的能力”。[2]民眾的支持和擁護,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同時,國家認同也是一個政府獲得合法性的基本前提,民眾只有認同他所生活的國家,才可能愿意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統治,進而培養出濃厚的愛國熱情。
二、新加坡構建國家認同的困境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之后,國內存在一系列問題,如種族沖突不斷、社會秩序混亂,經濟發展蕭條等等,加之國際社會環境的不穩定,都要求新加坡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建構起自身的國家認同。
新加坡移民間的文化、語言、宗教差異大。獨立之初的新加坡缺乏構建國家認同的必要條件——共同的歷史記憶很少,共同的語言不存在。新加坡獨立之初,承襲了英國殖民統治以來移民社會的多元化因素,各族群之間封閉隔離,不僅沒有共同的風俗傳統文化,而且沒有統一使用的語言。新加坡的三大民族是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這三大族群內部又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群體,其語言結構復雜,宗教信仰多元。所以獨立之初的新加坡要想成功存活,就必須戰勝國內的多元因素,在多元中尋求統一,確立一種普遍的認同,“這種認同要具有包容性,而且能令全體國民滿意,并且能超越社會各群體的多樣性和對各自族群的忠誠,這種認同就是國家認同?!盵2]
新加坡各民族之間封閉隔離,族群認同強烈,國家認同不能自然形成。當民眾對自己族群的忠誠和情感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大于他們心中對于國家的認同時,狹隘民族主義的排他性就可能會造成民族間的沖突和爭端。1964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生的暴亂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馬來人的狹隘民族主義導致其對華人的排斥,最后引發了兩種族間的惡性沖突事件。
三、新加坡國家認同構建的政策及舉措
新加坡培養國家認同的實質,是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意識、有目的地使民眾產生對國家的信念和忠誠,并能夠自覺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命運聯系起來,對國家產生歸屬感。
(一)多元主義的民族政策和社會融合。新加坡實行多元主義的民族政策,承認各民族之間的差異,保留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承認各族群語言的平等地位,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雖然馬來語是國語,但是馬來語不是所有新加坡人都必修的語言。國家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權利,尊重各民族的信仰。對于少數民族,給予特別的尊重和保護。獨立之初,新加坡馬來人與華人生活水平懸殊很大,社會各族群發展不平衡,所以,政府給予馬來人一些特殊權利。政府對馬來人補助房貼,實行免費教育等,最終目的是希望馬來人和華人等其他民族一樣發展起來,實現社會各族群平衡發展。
(三)雙語政策和混合“組屋”政策。新加坡1966年開始執行“英語加母語”的雙語政策。雙語政策確立英語作為新加坡社會溝通的主要語言。同時,為了保留其各個民族的特色和傳統,民眾要在家里或私人場合講各自的民族語言。雙語政策另一個目的是培養新加坡人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促進各族群的交流、團結與和諧,起到消除族群障礙的作用。
由于新加坡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族群之間,文化、語言、宗教、經濟條件等差別較大,加上各族群認同較強烈,族群之間的互動較少,族群關系相對比較敏感和緊張。實行種族混合居住是政府為改善各族群民眾關系,促使他們互相了解和增加接觸的一個重要措施。各族群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環境里,彼此之間的交往和了解自然就會增加,族群間不再孤立,族群意識削弱,社會凝聚力增加。
(四)國家意識的建構以及公民教育。強化新加坡人的身份意識,為民眾的國家認同構建了具體內容。民眾認為自己的身份是新加坡人,而不是華人或馬來人,這表明民眾對國家的認同超越了對族群的認同。這種身份意識會使民眾自然產生對國家的熱愛之情,他們把自己命運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愿意為國家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隨著新加坡經濟的高速發展,80年代之后西方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等價值觀對新加坡社會風氣造成了惡劣影響。為了減少現代化帶來的副作用,新加坡領導人利用和改造傳統的儒家道德倫理,李光耀將儒家“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個字定為新加坡人的具體行動準則。為了更好地貫徹儒家倫理“八字方針”,新加坡每年舉行的全國性公德教育宣傳活動達二十多個,如國民意識周、敬老周、睦鄰周、禮貌周等活動。此外,1991年新加坡國會通過了政府提出的“共同價值觀”,其核心內容包括五點: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共同價值觀是新加坡政府為民眾制定的國家意識,為國家認同賦予了價值內涵。國家的團結與族群間的和諧相處是共同價值觀強調的核心內容。
四、新加坡國家認同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一)加強政府主導力量的支持。新加坡的國家認同教育始終依靠強有力的政府推動。無論是國家認同教育目標的確立,共同價值觀的倡導,還是學校教育內容的選擇,新加坡政府在其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國家認同教育具體的領導者、實施者和推動者。新加坡歷屆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國家認同教育,他們都認為,政府的關鍵任務之一是把“反復灌輸相同的基本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放在首位。政府強有力的領導和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保障了國家認同教育良好效果的實現。
(二)立足本國國情特色,倡導“亞洲式民主”。西方主導下的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新加坡為專制政治,質疑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指責新加坡的人權狀況,特別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狀況。面對西方的指責和批評,新加坡政府回應道,“一個國家必須先有經濟發展,民主才可能隨之而來。除了幾個例外,民主并沒有給新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好政府。民主沒有導致經濟發展,是因為政府沒有建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穩定和紀律。”[3]作為反擊,新加坡政府還對西方國家的民主模式進行了批評?!拔艺J為在農業社會里,民主不能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薄懊绹瞬粦摬环智嗉t皂白地把它的制度強加于別的社會,這一套在這些社會根本行不通?!盵4]
(三)聯系公民的個體發展權益。國家認同教育大多沒有單獨出現在中國的學校教育里,更多關注的是特殊群體的教育,如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港澳臺學生群體的教育等。內容也偏重于愛國主義教育,認為愛國行為是人們身體力行、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因而,總能在中國的各大教科書看到類似熱愛祖國,努力學習,將來為報效祖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樣的話語。這實際上是一種單向度的國家對個人的要求和行為規范的約束,往往忽視了個人真實的情感體驗,所以很難使學生對國家認同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加坡在這一方面則積極尋求一條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路子,使得國家認同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政策性綱領性文件,而是與個人利益緊密結合,深入人心。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實行學生社區服務計劃,參與該計劃的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分數,這個分數成為學?;蛴萌藛挝恢苯釉u定學生的重要參考依據。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學生從內心里真正愿意做這件事情,并在實踐中親身經歷國家的發展,寓教于樂,將國家認同教育貫穿其中,提高國家認同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安德森(Anderson,B.):《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編《近代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家認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 李光耀.李光耀四十年政論文選[C].新加坡: 新加坡報業控股華義報集團,1995.
[4]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經濟騰飛路[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9年度省社科聯調研課題《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研究》(SKL-2019-23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焦錚錚(199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