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每當我們觀看完一場成功的戲曲演出,我們都會聽到觀眾們的贊嘆聲、贊美聲:“這出戲演的真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我們專業的戲曲演員來說,也會從中受到教益和啟發,被精彩的劇情所感染,被精湛的演技所折服。真可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里飽含著每個演員的心血和付出。
通過二十多年的舞臺實踐,對一臺戲曲演出的成功與否,我還有另一種看法,同時還悟出了另一個道理,那就是除了劇本的選擇、導演的功力、演員表演的水平、舞臺上的調度、同事(其他演員)在舞臺上的配合、現場情緒的協調等因素外。演員一登臺,能否做到“忘我”和“記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現就演員在舞臺上的“忘我”和“記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忘我”是一種能力,需要一種精神,需要一種毅力。何為“忘我”?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忘我”就是“忘掉自己、不顧自己”。忘掉自己,不顧自己是人們事業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對于演員來說,在舞臺上忘掉自己、不顧自己,也是戲劇演出成功的前提保障。
我們演員上臺后,不能心存雜念,要把自己的實際年齡、生活環境、日常習慣、家庭瑣事、扮相美丑、角色主次、功名利祿等等統統拋至腦后,心存潔凈、頭腦清醒、一心樸實的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之中,全心全意的投入,徹徹底底的“忘我”,心無旁騖的做個“戲瘋子”,才能把劇中的角色扮演的有血有肉、有聲有色,才能把劇中角色的感情演繹的淋漓盡致,才能把劇情抒發的感人至深。
我團在排演輕喜劇《仁義胡同》的時候,領導分配我扮演易安,這個角色是彩旦行當。當時我想自己是個20多歲的姑娘,接受扮演這么一個大大咧咧、傻里傻氣、二模悠忽的角色,與自己的性格又格格不入,自己能不能演好沒有把握。但自己又一想,任何角色都是演員演出來的,越是“格色”的角色,越具挑戰性,對自己才是真正的鍛煉。我認真學習劇本,了解劇情,分析角色,給自己的表演找準目標。首先給角色的心里定位:因為易安她是東家易老爺忠實的奴仆,有點狐假虎威,有點天不怕、地不怕,心理上就是女漢子;其次,給表演形式定位,按照彩旦的表演程式,吸收小品、二人轉女演員的表演方式,在表演上夸張、大方、豪爽、不拘一格;第三,在道白上采取唐山呔兒味兒和遷安方言相融合的方式,注入鄉音,體現方言特色。通過導演的指導和自己在臺下“忘我”的排練,易安這一角色栩栩如生的“立”在了舞臺上。
我團在排演紀實評劇《山溝里的明星》一劇時,團領導分配我扮演劇中的田大娘。這是我第一次扮演老旦角色,更具挑戰性。在過去演出的大量劇目中,我扮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青衣、花旦行當,跳出這些行當,飾演一個老旦角色,對我這樣一個還不足30歲的青年演員來說委實感到不適應。這就需要自己要“忘我”,忘掉自我、跳出自我,對自己才是真正的考驗。從排練開始,我就向導演認真求教、向同事們虛心咨詢,為演好角色打基礎;我利用業余時間,多次回山里老家,觀察鄉親們中老太太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一顰一笑、動作表情、生活習慣等,一一熟記于心。回到家中,把自己完全變成了一個老太太,一舉一動都按照老太太的標準去做。功夫不負有心人,首場演出,我飾演的田大娘,成功的“立在了舞臺上”,成功的成了“舞臺上的這一個”。觀看完演出的一位觀眾對我說:“我真沒想到,你這么一個年輕的姑娘,把這個70 來歲的老太太演的這么活靈活現,真叫人不可思議。”但我心里清楚,“忘掉自我”、肯下苦功,才是演員演出成功的基礎。
因此說,在舞臺上“忘我”,它是一種能力,它需要一種精神去支撐,它需要一種毅力去堅持。
“記我”是一種情懷,需要一種專注、需要一種定力。所謂“記我”,就是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不要只想著生活中的自我,如前邊所說,要學會“忘我”。但是要時刻記住自己就是舞臺上的角色、就是劇中的人物、就是我自己在“舞臺上生活”,就是要通過運用“手、眼、身、法、步”,通過運用“感情流露”,通過運用唱腔、道白,表情、表演,調動一切手段和因素,為“我”服務,把舞臺上的“我”表現到極致,把“真實的我”奉獻給觀眾,這就需要時刻記住“舞臺上的角色就是我”。
記得2003年春,我和我師父孟凡龍先生、師弟滕建東排演了小評劇《拆門樓》。我師父飾演思想守舊、脾氣古怪、自以為是的老頭。我在劇中飾演他的已經出嫁、在外村擔任村支部書記的女兒,我師弟建東飾演本村的村支部書記。劇中故事情節講的是:由于老頭欺街占道建門樓,影響了村里的街道規劃,影響了村容村貌,需要拆除這個門樓,可是老頭就是不讓。無奈,村支部書記找到了“我”,回村做“我”老爹的工作。經過用親情、用道理說服了老頭,最后拆除了違章建筑的門樓。排練時,他們兩位很快進入了角色,尤其是我師父把“老頭”古怪、頑劣、固執的性格刻畫的入木三分,人物形象表演的淋漓盡致。可是一輪到我就不行了,尤其是和我師父演對手戲時,滿腦子雜念就上來了。平時,我師父是個和藹可親、人人尊敬的人呀,舞臺上的這個“老頭”咋這“氣人”哪?說啥自己也入不了戲。我師父發現我的問題后,及時給我點播:“麗娟,要記住,咱們這是在拍戲,不是日常生活。在這出戲里,我就是你那個思想守舊、態度頑劣的老爹,你就是我女兒。表演時只記住一點,咱倆是父女,其他全不用想。只有忘掉日常生活,進入角色生活,演好舞臺上的‘我,才能演好每一部戲”。師父的教誨,為我演好《拆門樓》這部戲打開了思想上的“那扇門”,也為今后演好每部戲指明了前路。跳出思想上的樊籬,走進舞臺上的“我”,我把自己融入舞臺上的“我”,這也可能就叫“記我”吧。經過數次排練、反復磨合、舞臺交流,尤其是我記住了我就是舞臺上的那個“我”。小評劇《拆門樓》演出獲得了成功,在2003年唐山市小戲匯演中,《拆門樓》獲得了一等獎。
因此說,在舞臺上“記我”,它是一種情懷,它需要一種專注去踐行,它需要一種定力去考量。
綜前所述,在舞臺上做到“忘我”和“記我”,是演好角色的前提,“忘我”就是要心無旁騖忘掉生活中的我;“記我”就是要全神貫注記住戲劇中的“我”。
縱觀全文,只是我的一己之談、一孔之見,不妥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