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是現代科技運用于金融領域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與金融的結合,直接改變了金融業態及其商業模式。金融科技在我國已經成為法學與經濟學的焦點問題。隨著金融科技時代來臨,監管科技處于發展“瓶頸”的同時也迎來發展機遇。
【關鍵詞】 金融科技 監管科技 金融市場
金融監管部門對于金融風險的監管始終保持在幾度警覺的程度,特別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各國監管層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日趨嚴厲。然而伴隨科技的高速發展金融系統呈現出全社會的泛金融化,普惠金融[1]更是要求讓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參與進金融體系,享受到金融福利。金融科技的發展普及使得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技術不得不發生改變,監管科技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用而生。
(一)金融科技的概念。金融科技(FinTech, Financial Technology的縮寫)是金融和科技的高度結合,涵蓋了數字貨幣、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諸多領域。金融科技一詞最早是在2011年被正式提出,最早是指科技企業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為金融機構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及服務。狹義的金融科技是指非金融機構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各項能夠應用于金融領域的技術重塑傳統金融產品,服務于金融機構組織的創新金融活動。廣義的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創新在金融業務領域的應用。2016年3月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在發布的有關金融科技的專題報告中指出:金融科技是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能夠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學術界對金融科技的討論所涵蓋的范圍并不完全一致,金融科技的理論內涵及其外延仍處在持續變化之中,但其核心基本都圍繞“金融”、“科技”、“創新”等內容。從其本質出發,我認為金融科技是指非金融企業借助其所享有的優勢技術對傳統金融的市場、服務、產品和模式進行的顛覆性創新和改革,它強調科學技術對金融帶來的顯著影響,科技和金融緊密結合形成了有別于傳統金融而又服務于傳統金融業的全新金融業態。
(二)監管科技。監管科技(RegTech, Regul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產生于英國,最早由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The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的簡稱 )提出,FCA認為監管科技是金融科技的一個衍生物,是金融科技公司為金融機構提供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利用新技術更有效地解決監管合規問題。2015年德勤(Deloitte)發布《監管科技是新的金融科技嗎》的研究報告,歸納了監管科技的四個特征:首先是敏捷性,即應對錯綜復雜數據組會進行快速處理;然后是高速性,即能夠快速生成問題報告與解決方案;其次是集成性,多個監管數據之間結構共享,并對多重要求形成統一的合規標準;最后是分析性,即像金融科技一樣利用智能分析技術挖掘處理數據,釋放數據的潛力和價值。德勤的四個特征充分表明,監管科技是金融科技技術應用于監管層面的產物。
香港大學金融法教授道格拉斯·阿勒在2016年指出,監管科技不僅僅屬于金融科技的分支,它不僅是一種靜態的監管工具,更將有助于建立一種準時實金融風險識別處置的監管體制。[2]
我認為監管科技在金融領域的定義應該指利用智能監管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合規方案和提高合規處理效率,同時協助金融監管機構降低金融風險、維持市場穩定的監管技術。
(三)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的關聯性。金融科技重在創新,監管科技重在監管,創新與監管往往是相互抵觸的。事實上,金融科技的創新正是打破了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的“金融抑制論”[3]而產生的,突破舊監管模式的金融活動又倒逼金融監管的創新,從而達到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的共同發展。
首先金融科技改變傳統的監管體系,傳統金融體系的中心化監管特征明顯,其監管主要依靠的是對資本的監管,通過對資本的規制降低金融系統風險,利用貨幣政策調解金融市場。金融危機之后,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已經遭受普遍質疑,金融政策產生去中心化趨勢,突出表現是中央不通過任何第三方機構也不利用第三方數據指標直接向市場投入資本以實現對市場的經濟流動。在金融科技普及發展后,其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特別是分布式賬本支付與征信技術的創新加速了金融體系的去中心化,普通用戶可以不通過中心或第三方機構實現點對點的交易,增加用戶產品選擇的同時也避免了系統性風險對個人的影響。
其次,金融科技提高了監管部門對于獲取數據準確性的要求。前文提到數據是金融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金融科技機構對數據的采集歸納近乎瘋狂,部分擁有大量用戶的企業可以輕易獲取大量的用戶信息從而在市場取得優勢地位,這就增加了用戶信息集中泄露的風險。同時,部分金融科技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極端手段獲取數據信息,從而引發數據信息的混亂和濫用,成為部分企業的牟利籌碼。
最后,社會的泛金融化必然將提升金融監管的力度,預計到2020年,全球金融領域監管文件累計將達到3.5億多頁[1]。隨著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監管層面不利于金融科技的技術手段已難以支撐,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下,任何金融企業都不能僅僅面向本國市場,這就使得金融企業合規成本或將再次迎來井噴。監管科技的發展有助于金融機構減少應對于監管機構的成本支出,利用監管科技使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信息對稱易于匹配,從而促進金融機構將更多的精力成本運用于金融科技為客戶服務的層面。
【參考文獻】
[1] 許多奇:《金融科技的“破壞性創新”本質與監管科技新思路》,載《東方法學》2018年第02期,第8頁。
[2] “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過對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的過多干預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體系的發展滯后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經濟落后的惡性循環。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在1972年《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和資本》一書中提出。
[3] 杜寧、沈筱彥、王一鶴:《監管科技概念及作用》,載《中國金融》2017年第16期,第54頁。
作者簡介:李君豪(1995-),男,漢族,陜西榆林人,昆明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經濟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