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小區、公園等場所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流浪貓、流浪狗的身影,它們有的是曾被原飼養人管理人遺棄或丟失的有的則是自始成為流浪動物。現行《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二條規定“遺棄、逃逸的動物在遺棄、逃逸期間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明確規定了流浪動物致人損害的責任主體為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但這一規定還不足以解決現實生活中流浪動物侵權的問題。本文力在明確被害人尋求法律救濟時,確定誰為責任主體的問題。
1? 飼養人、喂養人范圍的擴張
對于“飼養人”該如何定義,在學界存在頗多爭議。在2012年的北京市豐臺區,發生的“流浪貓傷人案”,在二審判決書中,動物的“飼養人”被解釋為作為所有人的保有人,“管理人"被解釋為除了所有人以外的保有人。判決書中指出,對保有人的認定應綜合考慮以下兩項標準:(1)為自己的利益而飼養動物;(2)對動物的決定權。根據德國的民法學家拉倫茨的觀點,在界定“飼養人"概念時,應當遵循危險責任的2個基本觀點,即危險情況的促成或者控制和利益的取得。也就是說,動物是在被什么人所控制,以及對動物的照看和喂養是服務于什么人的利益。在《瑞士債務法》第56條和《德國民法典》第833條中使用的是同一個單詞,它的認定標準是對動物的控制和利用關系。由于占有及占有人在民法上是有明確公認的定義的,這樣理解起來要比含義不明的飼養人概念清晰得多。在民法通說中,構成占有需具備兩個基本要素,分別是占有的意思和管領的事實。綜合以上的觀點,本文認為飼養人可以被理解成占有人,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主觀上要有占有的意思,這里的占有意思是指占有人意識到其占有某物,并不要求有據為己有的意思。第二,要有占有的事實,就是說占有人能夠具備控制和管領動物的能力。其實,通過認真分析“流浪貓傷人案”的二審判決書中“保有人”概念,我們也可以發現法官的判決理由也基本上印證了“占有”這個經典的定義。
管理人是指對動物有實際控制力和管束力的人,他們對動物并不享有所有權,只是依據特定法律關系來控制和占有動物。故《侵權法》第中的管理人可以被理解為依照合同的約定來承擔對動物的管理義務的人。所以說,管理人一般來說也是動物的占有人,也需要滿足界定飼養人時的兩個條件。由以上分析,我們可知飼養人指作為動物所有人的保有人,管理人指所有人意外的保有人。而保有人與占有人的認定相同都需考慮為自己利益而使用動物和擁有對動物的決定權這兩個因素,都遵循危險責任的兩個基本觀點。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將動物飼養人喂養人的范圍擴張為動物占有人。
2? ?安全保障人責任的擴張
《侵權法》第37條有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若在一些公共場所發生了流浪動物致害的案件,一般應該由動物的原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來承擔侵權責任,但在安保義務人未盡到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且第三人,即動物原飼養人或管理人不明或不能賠償的情況下,應由安保義務人承擔補充責任。
2.1? 物業管理公司責任
根據《物業管理條例》第36條規定,如果物業管理公司如果不能履行物業服務合同上的約定,致使業主受到人身、財產傷害的話,那么物業公司應該依法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第47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協助做好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安全防范工作。因此,物業管理公司是應當依法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同時,物業管理公司原本就是營利性的企業,可以通過收取一定費用來約定物業公司對業主的具體保護行為以及保護的程度等內容,故其所承擔的保護義務并不會致使物業管理公司與業主之間的利益關系失衡。本文認為在無法找到動物原飼養人或管理人的情況下,由物業公司承擔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的合理的。但物業公司補充責任的承擔是有一定范圍的,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第一,流浪動物需是致人致物損害事件且需發生在小區內。因為物業公司和業主簽訂了物業服務合同,業主定期向物業公司支付一定數額的物業費,物業公司對小區內的一般事務履行管理義務、安全保障義務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小區以外的地方則屬于公共區域,并不屬于物業公司的管理范圍。
第二,流浪動物需已在小區內出現一段時間。物業公司所能做到的只是盡到一般的注意義務,同時業主交付的物業費中也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于安保,不應由保安承擔過于嚴苛的責任。
第三,此種流浪動物必須是危險動物或者是難以確定危險性的不常見動物原因如下:(1)能夠致人損害的一般情況下都是危險動物,如藏獒、狼狗等,對于這樣的動物致人損害是很容易預見到的,物業公司應該快速采取措施,進行驅趕或是履行報警職責,否則應當承擔動物侵權的補充責任。(2)當一些難以確定危險性的不常見動物出沒于小區內時,物業公司同樣應當能夠預見到其可能造成業主的人身財產損害,故而應當采取相對的措施,否則同樣需要承擔動物侵權的補充責任。
2.2? 開展經營活動的經營者
依據《侵權法》第37條可知,同物業公司一樣,酒店、賓館、娛樂場所等都有相對是固定的經營場所,客人來到此處消費,雙方便達成了服務合同關系,經營者有盡到合理注意的義務,以確保客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但這種義務同樣只是一般義務,并不可以用來要求經營者確保顧客免受所有的意外傷害。比如說經營者有義務在自己的經營場所內進行安全管理,及時排除危險源,消除不安全因素,同時盡到了對不安全因素的說明、提醒、協助和勸告的義務。比如說,當見到流浪動物進入場所時,應及時地加以驅趕,若遇到危險性大的動物,應及時報警并提醒和疏散顧客。一般我們所說的非營利性公共場所有博物館、公園、展覽館等等。結合《侵權法》第37條的表述,本文認為非營利性公共場所的管理者同樣是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因此一旦其未能盡到相應的義務,就應當承擔場所內的流浪動物侵權案件的侵權責任。
3? 行政機關侵權責任的擴張
3.1行政機關承擔侵權責任的理論基礎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派出所清繳流浪狗的新聞。比如今年的6、7月份,江蘇的丹徒辛豐派出所在接到群眾的舉報電話后,就派出警力清繳了十余只流浪狗。同時,民警們會對這些狗進行拍照登記信息,將它們安置在流浪貓狗救助站,被專業的工作人員照顧,并向居民貼出警示。由此可以看出,行政機關是很明確自己有管理流浪動物的義務的,這些義務是基于行政機關對于飼養動物進行統一管理的職責,為的是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飼養動物的秩序,以保障動物飼養人管理人和周邊居民的安全以及環境的整潔有序。在行政機關處理流浪動物時,不僅應該及時出警排除危險,還需要有規劃有組織地定期對轄區內的流浪動物進行排查,并將它們妥善進行處理。
同時,行政機關對養犬管理也負有責任,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北京市養犬管理規定》也有體現。一方面是管理部門的職責規定。公安機關是養犬管理工作的主管機關,全面負責養犬管理工作;畜牧獸醫行政部門負責犬類的免檢疫和其他相關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組織負責對街面流動無照售犬行為和因養犬而破壞市容環境衛生行為的查處; 協助公安機關查處無證養犬、違法攜犬外出等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從事犬類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人用狂犬病疫苗注射和狂犬病人診治的管理。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在居民、村民中開展依法養犬、文明養犬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另一方面是規定一些具體管理制度。其一是分區管理,分為重點和一般管理區,由于北京市下轄區縣較多,而且各區之間情況復雜,分區后方便管理。其二是居民自治管理制度,村民委員會、居委會和業主委員會可以在本轄區內制定養狗公約。其三是養犬登記、年檢制度,對飼養者的條件和犬只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三是保證制度,為維護社會公德和生活環境,飼養者在登記之前必須與居委會或村民委員會簽訂養犬義務保證書。最后對養犬人的行為進行了規定并明確了法律責任。
北京市農業局也制定了《北京市動物收容管理辦法》,本法的適用范圍是被遺棄、被沒收以及無主動物的收容處理工作。本辦法規定,畜牧獸醫行政部門負責被遺棄、被沒收以及無主動物收容處理的管理和監督工作,具體由動物防疫監督機構負責實施,同時市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可自行或者委托有條件的社會機構( 團體) 設立動物收容所或指定場所,具體實施動物收容工作。本法還對所需收容的動物主要包括三類:一類是送養的動物,一類是捕捉的流浪動物,還有一類是罰沒的動物。為保障收容動物的生存條件,對收容機構的設施也都作一般規定,能夠保證其能健康生存。另一方面也規定了收容動物的處理方式,一種是安樂死,一種是認領,同時對認領人的資格條件進行了限制。
因此,我認為如果說行政機關沒有盡到這些管理職責而發生了流浪動物在轄區內的致害案件,行政機關是可以承擔相應的責任的。
3.2行政機關承擔侵權責任的建議
第一,完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是法律能夠實施的保證,只有完善的法律責任才能擁有良好的法律效果。加強行政機關的法律職責,使其在日常監管中能夠
采取強有力的手段去執行,比如罰款、行政拘留、設立黑名單等。
如果對遺棄的動物進行虐待并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可以進行刑事處罰。我國在制定動物福利法時也可以考慮在刑法中單獨設立一個“虐待動物罪”的罪名,以追究虐待動物者的刑事責任。同時對遺棄動物者設定更加嚴厲的資格罰,一個沒有愛心和責任心的人只會給動物造成傷害,給社會留下后患。沒有任何威懾力的法難以得到有效的遵守,以具有強大威懾力的刑法作為法的有力后盾可以大大的減少虐待和遺棄動物的行為。
第二,健全救助制度救助流浪寵物是行政監管的一個重要舉措,體現了對動物的人道主義精神。救助應包括疾病、危難與無主救助或收容,還包括人道的動物處死。目前的救助單位為“動物防疫監督機構”,而此機構主要職責在于動物的防疫。對存在于街道社區的流浪寵物狀況并不十分了解,而且流浪寵物難以捕捉需要其他相應的管理機構配合。比如由公安、動物防疫機構、居委會或業主委員會組成聯動機制,成立一個聯合指揮部門,凡是發現需要救助的流浪寵物,由衛生、公安和社區工作人員一同處理。
4? 結語
本文對流浪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主體問題做了研究討論,闡明了動物飼養人和管理人的含義將其擴張為動物占有人,拓寬了流浪動物致害的侵權責任主體,將安全保障義務人、行政機關也納入了責任承擔主體之中。針對流浪動物經常飼養人不能認定為新的管理人的原因進行了闡釋。流浪動物侵權問題究其根本要從行政機關規范寵物飼養抓起。完善相關立法,在日常監督中采取強有力的執行手段,堅持人道主義健全救助流浪動物機制。
作者簡介:李夢函(1995年-),女,漢,河北石家莊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