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美貿易爭端,又稱中美貿易戰、中美貿易摩擦,是指中國與美國之間的一場貿易戰。2018年3月,美國總統特朗普指示美國貿易代表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關稅,貿易爭端由此開始。之后,雙方就此問題進行多次磋商,一直是中美經濟關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美貿易爭端一直不斷,2003年至2005年末,由美國單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貿易摩擦給中美貿易關系蒙上了濃重的陰影,貿易大戰似乎一觸即發,中美兩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貿易摩擦期。中美貿易摩擦作為中美經貿關系的一部分隨中美政治關系的發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幻而發生變化。2018年,特朗普政府不顧中方勸阻,執意發動貿易戰,掀起了又一輪的中美貿易爭端。
【關鍵詞】 貿易 摩擦 國際
一、產生原因
(一)、貿易摩擦的經濟分析
趙瑾曾提出,引起中美雙方貿易摩擦的原因和類型歸納為五種:因一方某些進口激增或者進口限制引起的微觀經濟摩擦;雙方貿易不平衡導致的宏觀經濟摩擦;與國際投資有關的投資摩擦;因雙方貿易制度不同引發的摩擦;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引起的技術摩擦。實際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貿易摩擦在所難免。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市場經濟制度還不完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美國都有很大的差異,出現一些貿易摩擦屬于正常現象。
中美建交特別是中國的“入世”促進了兩國經濟貿易往來,但長期存在于兩國貿易關系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匯率問題、貿易不平等問題等,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隨著兩國經濟融合進一步加深,雙方在制度方面還會發生很多的碰撞,產生各種問題。
近年來,隨著中美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雙邊貿易摩擦也呈現日益加劇的趨勢。貿易不平衡、紡織品特保、對華反傾銷等問題構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內容。中美兩國經濟利益的爭奪、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流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遏制等是雙邊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貿易摩擦對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消極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主要是以微觀經濟摩擦為主,但還會擴大到其他領域。2003年的人民幣匯率問題已經是宏觀經濟摩擦,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正如“入世”并沒有減少中美貿易摩擦一樣,“入市”也難以保證中國不會面臨或多或少限制。未來的中美貿易可能擴展到包括勞動標準、補貼、衛生檢驗標準、安全問題、貿易不平等、與投資和貿易有關的制度安排等多領域中。
(二)、貿易摩擦政治分析
1、公平貿易取代自由貿易。美國在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這段時間的主調是自由貿易。70年代以后因為巨額貿易赤字等問題開始轉向公平貿易政策,其基本觀點是認為美國市場開放度遠遠高于別國。而最終美國從中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力,而且常常借此來以經濟手段來制裁其他國家,這就導致別的國家不服,從而貿易摩擦就產生了。
2、偏重雙重標準和單邊標準主義。這種雙重標準和單邊主義行動,很容易招致其他國家的報復行動,貿易摩擦就在所難免了。
3、利益集團對貿易政策有重要影響。各種利益集團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和利益積極影響美國立法和其他政策決策,對直接或間接關系到其成員的公共關系決策施加影響。在美國的特有制度下,我們經常會看到,對于有利于美國的事情,美國政界睜只眼閉只眼,而對于不利于美國的事情,哪怕僅僅影響到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也立刻會有反對的意見。
4、國會管理貿易。美國的憲法規定,國會有管理同外國貿易的商務合同,并制定和征收關稅。美國的行政部門更具國際視野卻不能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更注重本地區利益的議員卻可以對外貿易政策,因此貿易保護主義經常得到體現。
5、代言制度。在美國的民主制度下,議員和政府官員往往是某種利益的代言人。在選舉的制度下,個人影響力和知名度對于前途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美國的政界人士不是本人擁有巨額的財產就是能得到他人的資助。官員當選后,資助的要求就可以得到體現,因此就很容易因為某些官員的一些利益而導致貿易摩擦!
二、貿易戰對中美的影響分析
(一)、中美互征關稅,越往后越困難,對己方傷害越大,也就越不劃算,這對中美雙方都是如此。
中美雙方都存在大量的高度依賴對方的商品,要么就是對方占了全球海量的產能,要么就是對方的品質,工藝和技術獨步天下,處于無可替代的地步。加征關稅對美國企業造成的困難,反過來說對中國也是一樣,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美國商品都加征關稅,實際上我們現在對美國商品征收的關稅稅率從5%-25%不等,也就是最低額外加征的也只有5%,很多美國產品在世界無可替代或者占了海量產能,如果對其征收關稅那么勢必成本絕大部分由我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在經濟上對對方影響很小。
(二)、由于我國在進口關稅調整和暫停部分美國商品進口方面,沒有更多的辦法,因此會在其他的更多方面進行反擊。
1、嚴格控制關鍵原材料和產品的出口,造成對方損失。
例如稀土就是一個很好的武器,我國的稀土加工技術和產能在全球無可替代,美國人不管是新建廠擴充產能,還是新開發加工技術,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而以美帝目前去工業化的程度,一個富士康威斯康辛建廠都困難重重,對其短時間內建廠不太樂觀。
2、精確打擊對方的問題企業。這個我們以前就做過,一個是對高通的壟斷行為罰款,一個是否決高通收購NXP。在中美貿易戰中,允許高通收購NXP曾經就是一個籌碼,在中美元首會議上,就直接談到了這個問題。
(三)、阻止產業鏈外遷是應對中美貿易戰的核心領域。
1、本土市場是核心,擴大本土市場規模是根本。本土市場越大,企業越不容易遷走,相反還會吸引國外企業進來投資,我們必須想辦法保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本土市場對于本土企業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就是穩定性遠好于國外市場,國民對于國產有著天然的偏好,這也是全世界的普遍情況。
2、擴大對美國以外市場的出口規模,降低對美國市場的出口依賴,當然了,這一條的可控性不如本土市場那么好,畢竟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并不多,而且中國的出口金額已經夠高了,想繼續大幅增長并不容易。
3、提升本土企業的技術和競爭力水平,由于中國的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政府效率,高級智力資源,產業鏈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礎,是優于其他主要的發展中國家的,繼續提升技術水平和品牌化,降低對低人工成本的依賴性,可以削弱企業外遷的動力。
作者簡介:劉倩伶(1999年3月)女,籍貫:湖南常德人,漢族,湘潭大學商學院 會計學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