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都勻格多苗寨是貴州省黔南州獨具特色的苗族村寨,苗族服飾、語言、習俗和桿欄式古建筑都保存較好。但由于諸多因素導致了格多苗寨一直身處深閨久未人識。本文將從綠色旅游、新型旅游、教旅結合等幾方面探究重塑格多苗寨旅游業的可能性。
【關鍵詞】 格多苗寨 旅游 綠色
一、格多苗寨簡介
格多苗寨位于都勻經濟開發區王司鎮,格多苗寨距都勻市城區30公里左右,村寨交通地理位置相對便利,具有較好的區域發展條件,附近客源市場潛力較大,游客可進入性強。格多苗寨有近600年的歷史,傳統民俗保存較為完好,除了苗族傳統的三月三、六月六等節日外,“祭天神”這一神秘存在的傳統儀式為格多苗寨所獨有。其產業以傳統農業為主,梯田式的農耕鑲嵌著苗家吊腳樓,這也是苗家得以延續發展的自然基礎。區域內自然資源環境優美,生態環境好,空氣質量好,從未發生過自然災害,是具有多層次的主體生態環境。
二、當地旅游業現存問題
一是格多苗寨村貌差異明顯。遠觀依山傍水的苗建群落,雖都有“穿衣戴帽”的苗棕色片片相應,看似色調統一獨具苗家風情,走進內部卻發現矛盾諸多。紛紛大修的房屋建筑風格色彩大相徑庭,格調不一,寨子每一個角落顯示出發展差異痕跡。現代建筑元素充斥村寨原有的傳統文化空間,房屋外墻不無例外地保持紅磚水泥縫的裸露狀態,房屋建筑空間排列無序,給人留下亂糟糟的印象。這一切都是為游客的失望埋下的伏筆,只可遠觀而不可近賞,更是與傳統特色村寨之稱不符。
二是是村寨原住民流失嚴重,重塑苗家旅游的“頂梁柱”青壯年們多已外出務工,這導致農業耕種的主要勞動力以老年人為主,形成老少孤守空“洋樓”,耕種三分薄田的一種社會現象。青壯年勞動力集體外出帶來鄉村建設參與主體的缺乏,也必將造成村寨旅游業發展動力和活力的不足。
三是當地居民觀念落后,缺乏前瞻性。由于各種因素的存在,村里非常缺乏有創新思維和發展眼光的專業建設人才,村寨發展方向、產業定位、旅游發展模式以及村民的發展觀念還無法及時更新,至今仍停留在等客上門的初級階段。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當地的旅游帶頭隊伍、帶頭村民也難以運用各式各樣的互聯網工具為格多苗寨旅游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四是周邊發展成熟的各式民族村寨的夾擊,導致其難以突破以“民族特色村寨”為頭銜的旅游業發展。在由諸多民族村寨形成的旅游網絡上,格多苗寨正面臨著如何分羹其他民族村寨的客源和如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兩難選擇上。
三、探究其旅游業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一是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旅游。格多苗寨要抓住自身先天優越的自然資源環境條件和傳統農業特色,引導村寨發展回歸到自然資源的利用道路上,挖掘具有生活氣息的農耕文化,建設良好的可持續性旅游生態環境。利用好當地的多層次生態系統,以苗族文化為背景,優美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將苗寨建筑群及周圍梯田群打造成周邊縣市的后花園、自然教育基地、親子教育基地。以多種形式推動村寨互動型農業、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吸引外出務工村民返鄉就業。以綠色可持續性強的農業旅游業為依托,再來挖掘苗文化的內核,走以產業挖掘文化的逆向發展道路。
二是與時代發展接軌,大力發展新型旅游業。大力推廣私人訂制高端旅游、大眾互動型旅游等多種旅游方式相結合。一方面,格多苗寨所在的都勻市具有天然氧吧之稱,負離子含量極高。得益于這樣的條件,可以打造高端游客專屬氧吧、專屬康養(苗家浴療、苗家食療等)。另一方面,仍然須以大眾型消費為主要目標。讓更多的游客參與到苗家的日常點滴當中,實現互動+旅游的效果。比如組織手工技能高超的村民從事苗族布藝紡織、苗銀手工制造、苗族竹器編織、傳統釀酒、苗藥制作等活動,讓游客體驗苗家生活,不僅可以給游客提供旅游停留的消費空間,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同時更能讓村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幸福感,從而帶動更多具有互聯網知識、旅游營銷技能的年輕人主動以多種形式傳承地方傳統知識和技能。深度挖掘互動式旅游的可能性,這是留住原住民也是留住游客的重要舉措。
三是將其打造為旅游和實踐的藝術創作基地。集聚民間文化、能人將士在此大做文章。黔南州州內唯有一所高校,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苗寨可以和師院及省內外高校建立校地合作聯盟。例如,在格多苗寨建立教學實踐基地,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在鄉村生活生產空間得到實踐鍛煉機會。以美術專業為例,村寨可以是美術專業學生的實踐創作基地,學生們可以根據苗族村寨的地域文化特點,對現有新舊不一、風格不同的苗家建筑外墻進行藝術創作,達到創作+的效果。這樣,村寨不僅為學校提供直接服務鄉村的平臺,讓學校教學成果得以充分展示,更為民族地區的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待形成品牌效應以后,每年可固定舉辦苗寨攝影界、畫創展、時裝展等多種推廣性極強的活動。同時,苗族壁畫特色建筑群本身可以成為游客觀光賞景的看點,既能提升民族村寨的村容村貌形象,也直觀展示苗寨文化,讓游客獲得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可謂一舉三得。
【參考文獻】
[1] 張文磊, 黃娟.“兩高”背景下黔南州旅游產業發展之路[M]. 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黃娟, 2016.
[2] 辛玲. 黔南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初探[M]. 《理論與當代》:貴州出版社, 2004.
[3] 張文磊. 黔南州旅游發展研究[M].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黔南師院, 2004.
作者簡介:嚴昊東(1994—),男,布依族,貴州都勻人,在讀碩士,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研究院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