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琨 于連莉 周琳
【摘 要】 以工業4.0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已然到來,其引發的城市經濟系統性變革,直接導致產業對空間訴求的變化。原先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產業空間規劃和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要求,產業發展與經濟空間供給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本文以新經濟時代制造業空間訴求的轉變為切入,探討傳統產業空間規劃在新經濟背景下存在的問題和不適應性,進而提出產業空間規劃思路轉型的六大方向。
【關鍵詞】 新經濟時代 產業空間規劃 空間訴求 產城融合
一、引言
經濟深度變革背景下,產業發展所依存的空間載體必將隨之快速重構,從而提高經濟空間供給效率,更好契合新經濟體系對空間的需求。在這一過程中,“重前輕后”“重計劃、輕市場”“剛性有余、彈性不足”的傳統產業空間規劃和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要。本文試圖判斷經濟變革所引起的空間訴求變化,提出新經濟時代下,產業空間規劃應該如何順時、應景、因勢地做出思路上的變革。
二、新經濟時代產業空間訴求的轉變
工業4.0的關鍵詞是“智能化”,因此,以工業4.0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發展主要表現出生產流程智能化、產品智能化、物流智能化、制造業服務化、創新創業浪潮、跨界競爭常態化等特征。產業發展自身的變化,必然帶來產業空間訴求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空間規模訴求改變
傳統制造業對于空間規模的訴求是“大”,導致產業不斷追求外延擴張。新經濟時代,企業更專注于創新,多品種、小批量、定制化的生產方式普及,產業對于空間規模的需求將不再一味求大。同時,很多生產流程可以實現縱向組織,信息通暢也讓產業可以在更大范圍內組織協作,而在創新創業浪潮中誕生的小微企業,傾向于在市中心以規模不大但相對低成本的空間承載其創業需求,這些轉變都為空間規模訴求的轉變提供了可能。當然,并非所有產業都對空間規模的敏感度降低,汽車、空客飛機制造等大型標準化產品的生產,仍傾向于擴張空間以聚集必要的生產環節。
2、 空間區位訴求的改變
產業聚集于某個特定空間區域,根本目的在于享有這一區域資源帶來的紅利。不同產業依賴的主導要素不同,這為產業空間區位選擇的差異性奠定了基礎。新經濟時代,由于制造業依賴要素的變化和城市空間新的分異特征,其對空間區位的訴求,從向外圍遷移尋找低成本空間、沿交通線路分布降低運輸成本、空間聚集實現規模效應,轉向分異和更為靈活的空間選擇,大致規律是去勞動化的常規性生產環節集聚于城市外圍以享受低空間成本和規模經濟,而大量技術型生產環節和研發工作則有相對靈活和多元的區位喜好。這一轉變可能逆轉長期以來產業向外擴散的趨勢,引導城市向“再工業化”發展。
3、空間供給模式訴求的改變
追溯一個城市產業空間演變的歷史,不難發現,對于“綜合成本最低化”的追求最終決定了一個企業或一類產業的空間位置及遷徙路徑。新經濟時代,制造業逐漸將重心轉向服務領域,這使得工業企業傾向于轉移到更靠近消費市場和信息源頭的城市中心。由于城市中心的地租較高,對于需要落戶在城市中心的企業來說,土地成本就成為“綜合成本”的重要構成。因此,城市尤其是中心區不再適合繼續以傳統工業用地類型、開發強度標準、土地價格來供給土地,否則將會導致城市產業空心化、用地效率低下、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可見,城市更新過程中采取何種方式保留并更高效利用工業空間,是產業空間規劃過程中需要研究的關鍵點。
4、空間組織模式訴求的改變
傳統產業空間組織模式培育了城市多中心結構和發展廊道。進入新經濟時代,由于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轉型,以及創新創業和跨界融合的需要,產業空間組織模式從產業鏈環節的縱向聚合,轉變為不同產業的同類環節或是服務對象相似機構的聚合。產業空間組織形態轉向形式分散,但內在聯系更為緊密和廣泛的網絡化分工協作體系。新經濟時代,對于吸引產業來說,空間之上所附加的服務供給能力遠勝于空間自身的供給水平。
三、產業空間規劃思路的轉型
傳統城市規劃采取對物質空間強干預的方式,在這一規劃邏輯下,傳統產業空間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對工業用地按照干擾、污染、安全隱患的分級進行空間布局,并在規模上進行框定。同時,傳統規劃更多關注規范的符合性、理論的合理性,極少思考規劃方案對后續產業引入的應用彈性與適應性。當我們用一個自上而下帶有計劃色彩的規劃成果,去管控由市場決定的產業選址行為時,所有的問題和矛盾便根源于此。
因此,應充分尊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地位,考慮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產業空間指向的多樣化,從產業需求側與空間供給側兩個角度出發,基于產業空間訴求的規律分析與合理產業布局的推導研究,為產業的空間落位提供選擇依據和多種選擇可能。本文認為,產業空間規劃的思路和路徑必須從六個方面做出根本性轉變:
1、立足角度轉變:從單一的空間視角轉向產業與空間互動的雙重視角
傳統產業空間規劃只關注空間本身,忽視其所承載的產業主體,必然導致產業區域的定位模糊、空間發展路徑不清晰、產業類型雷同、土地效益低下、空間布局無序等問題。新經濟時代下,產業空間規劃必須統籌考慮產業發展、空間資源最優利用、空間價值最大化等多要素、多情景目標,以了解產業發展規律、特征、路徑、空間需求為出發點,將產業發展的各種訴求在空間上予以落實,側重研究如何通過布局安排和空間供給,滿足產業自我更新迭代需要。
2、關注重點轉變:從空間安排轉向政策設計
傳統產業空間規劃的核心在于物質空間的功能布局、開發強度,甚至是建筑形式,這種方式有利于增量擴張階段城市面貌的統一。隨著城市發展轉向存量更新為主,空間安排可以發揮的余地越來越小,產業空間規劃應該轉向以剛性政策保障彈性空間安排的有效落實。其核心是在底線約束之上,以控制線方式框定產業用地規模、區位,以通則形式做好用地比例和產業類型的分類管控,在宏觀層次上統籌把握產業落位及與其他功能的協同。同時,為了避免放得太寬,必須設計產業準入和退出機制、產業土地整備、產業用地出讓、產業用地復合兼容等一系列保障和規范規劃落實的政策。
3、規劃方法轉變:從主觀安排轉向評估基礎上的理性判斷
傳統產業空間規劃通常針對現狀產業布局,基于一定的工業用地選址原則,以主觀定性方式對產業布局做出判斷,這無形中將產業和空間分割開來。新經濟時代,產業空間規劃前有必要進行基礎性的認知和評估。首先,土地空間的基礎特征仍然是前期研究的重點,這是因地制宜的基礎。其次,產業空間需求特征是評估的關鍵。不同類型產業對于空間的需求不同,通常基于產業形態、產品形式、運輸方式、人力需求、成本敏感性、研發環境需要、產業鏈空間相關性等存在一定規律可尋。此外,產業具有極強的可變性和復雜性,還需對其發展趨勢與路徑做出判斷,為后續空間預留、土地整備提供依據。
4、產城關系轉變:從割裂轉向融合
早期產業空間規劃,尤其是產業新城規劃,產和城是分開考慮的,這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傳統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快速發展時期,或許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隨著產業研發環節重要性的提升,人機結合的柔性化生產線普遍運用,人在產業活動中的作用更為突出。體現到空間上,應該縮短人與生產、研發環節的距離,強化人生活的城與產之間的有機融合。因此,如何有效實現產城融合,仍是產業空間規劃過程中需要系統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可見,新經濟時代,產業空間規劃更應根據與人口結構、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功能關系作出動態調整。
5、空間利用方式轉變:從單一功能轉向混合利用
新經濟時代,產業邊界變得相對模糊,研發、創意、設計、中試、無污染生產等新產業門類或環節,從一般性生產功能中分離出來,使產業在用地需求上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混合性,對于用地成本降低的要求也更為突出。在這一背景下,糅合城市功能和產業的中間載體——新型產業用地(M0)應運而生,它的出現體現產業用地政策的轉型,反映出產業空間利用方式的轉變。雖然各個城市對于M0用地上產業之外的配套功能要求不同,但“混搭”利用方式已然成為趨勢。這種集成化的空間利用方式,順應了人們對工作和生活之間合理距離的預期,同時也以更嚴格的準入和監管,保障工業用地的高效利用與精細化管理。
6、空間開發模式轉變:從低效增量擴張轉向高效存量更新
傳統工業空間開發采用的是低密度、低強度、粗放擴張的模式,這種擴張方式,使工業空間以驚人的速度蔓延,而相關配套并未及時跟上,進而引發一系列城市結構問題。新經濟時代的諸多變革可以有效支持工業空間轉向集約高效、存量更新的模式。對于產業空間,特別是新型產業空間的規劃控制及政策研究,應轉向城市中心區域的存量用地更新,具體應關注四個方面:一是存量空間重構過程中的土地整備;二是為集約利用產業空間的容積率下限的研究;三是滿足產業多元需求的空間分割利用方式研究;四是以創新交流為核心的產業空間內部尺度的把控。
四、結語
新經濟時代下,原先動輒以20-50年為周期的空間規劃難以預測和滿足5-10年為迭代周期的產業發展需求,傳統規劃給出的封閉式“標準答案”更是無法符合市場配置產業資源的經濟規律。本文力求跳出多年延續下來的產業空間規劃思維定式,從產業需求側與空間供給側雙向角度出發,就規劃立足角度、關注重點、規劃方法、產城關系、空間利用方式和開發模式六個方面探索產業空間規劃思路的轉變方向,以期為解決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土地空間瓶頸問題提供解決思路。
【參考文獻】
[1] 馬奔,李竹穎.工業4.0時代產業園區發展和規劃路徑初探——兼談對成都的啟示[J].城鄉規劃,2017(5):24-30.
[2] 姜秋全,劉昆軼,陳浩.空間規劃與產業發展的互動研究與實踐——以株洲產業新城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7(7):211-215.
[3] 張繪璇,劉青,李貴才.“剛性·彈性·韌性”——深圳市創新型產業的空間規劃演進與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 2017,32(3):130-136.
[4] 賀傳皎,王旭,鄒兵.由“產城互促”到“產城融合”——深圳市產業布局規劃的思路與方法[J].城市規劃學刊,2012(5):30-36.
作者簡介:趙琨(1979- ),女,山東青島,博士,高級工程師,國家注冊規劃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經濟、產業規劃、國土空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