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統稱“三會”,是《公司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其運行效果與公司經營業績密切相關,通過當前部分公司“三會”運作存在問題,探索改進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辦法,力求讓公司高質量貫徹實施《公司法》,規范“三會”運作,為公司生產經營保駕護航。
【關鍵詞】 董事 監事 股東權益 治理機構 考核評估
“三會”指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分別代表公司的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三會”運作指在《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等的約定下,其之間形成權責分明、各司其職、有效制衡、科學決策、協調運作的法人治理結構的內部管控。規范“三會”運作是提高公司管理的重要途徑。是單位管理質量高低的一個窗口,反映公司管理水平的優劣。
1 “三會”運作是《公司法》的重要體現
1.1 公司法法定性的體現。《公司法》為建立企業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確了企業制度的實現途徑。我國的《公司法》于1993年12月29日由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1994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施行25年,期間多次進行修正或修訂,最新一次修訂為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進行了第四次修正。公司法為“三會”運行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也強制要求公司應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規范“三會”運作。
1.2 對“三會”運作進行指導。《公司法》全文共十三章節,計218條,就公司的性質、法律地位、公司的設立及組織機構、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發行和轉讓、公司債券、公司財務、會計、公司的合并、公司的破產、解散和清算、外國公司的分支結構、法律責任等分別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是指導公司“三會”運作的實用寶典。
1.3 企業合法經營的必須要求。“三會”是《公司法》在公司生產經營中的重要體現,公司設立、合并、破產、解散等行為均需要“三會”運作來實現,公司方針、規劃發展、利益分配、制度設定等均需要通過“三會”決策,通過“三會”決議的事項方能準許實施,才能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所以,“三會”運作是企業合法經營的必須要求,同時也反映公司貫徹落實《公司法》的質量,反映公司管理水平的優劣。
2 “三會”運作存在的問題
2.1 思想上不重視,認為是走形式。不少公司領導依然習慣于上世紀70、80年代管理模式,決策問題喜歡“一言堂”,遇至問題“拍胸”保證,直接決定了公司的重大經營活動的處理方式,不愿意或不喜歡,甚至直接操縱董事會審議決策,認為召開董事會、股東會是搞形式,浪費時間,認為監事會是擺設,監督作用多余,究其實質是”權力”思想在作祟,嚴重點說是違法行為。這種行為將損害公司、股東方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此類法律糾紛比比皆是,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2.2董事會核心管理作用受到限制。《公司法》第四十六條:董事會向股東會負責,行使經營決策的職權。但對于全資子公司,董事會的職權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所謂全資子公司指只有一位股東出資,即完全控股公司,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股東指往往凌駕于董事會之上,不需過董事會的決策,直接通過行政文件就可決定公司的重大事項,董事會的職能僅是被動的將行政文件進行程序化操作,體現不出董事會議事、決事的作用,形同虛設。
2.3 董事會與經理層成員互相交叉。董事會與經理層理應是兩個層級不相同的機構設置,一般公司經理層由董事會聘任產生,并向董事會負責。董事會主要發揮決策職能作用,維護公司、股東、公司債權人、職工等各方利益,董事會通過發揮決策職能,調動經理層積極性,承擔應盡責任和義務,做到即不缺位、也不越位;經理層主要負責公司日常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對董事會負責。但實際存在董事會成員兼任經理層人員的現象,職能交叉,造成無法厘清董事會和經理層的責任和義務,其之間相互影響和滲透,即影響了董事會行使決策職能,又干擾了經理層正常經營管理。
2.4 董事長行使職權缺少監督。根據公司法要求,董事長一般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而法定代表人是公司實際經營掌控者,關系著公司的興衰存敗。董事長據此身份完全可以影響滲透各個部門、左右具體經營業務的各個環節,控制著公司的人、才、資源等。在董事會和股東、與個人與集團的利益博弈中,董事長利用權力或影響力完全處于勝利方。如董事長利用召集和主持股東會的權力上不開或少開股東會,可以對公司存在的糾紛及問題隱而不報或瞞報,致使股東不能及時、全面了解公司生產經營情況,甚至個別公司董事長通過虛報財務報表、關聯交易等方式侵害股東正當利益。當然,董事長之所以如此做,可以是權力欲望作祟的原因,也可以是個人私利的原因。
2.5 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缺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對經濟進行監督并且對于市場的主體經濟進行監督的一個部門,但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對企業管理的層面上流于形式還未能深入,僅僅在公司的設立、注銷、變更上發揮點形式作用,對公司的深層次問題缺少監督。在“三會”運作方面,也只是負責法定代表人變更、董監事備案、年報等業務,且在業務審查上只進行形式審查,只要材料齊備即可批準,不進行實質檢查,對公司監督管理的功能近乎沒有,更不用提對“三會”運作監督管理了。所以現在公司管理也叫自治管理。
3 “三會”運作的幾個建議
3.1 從外部引進董監事,完善治理機構。“三會”運作的核心是董事會,董事會掌控公司的經營權,是企業的治理中心,其運行質量的高低對企業生產經營起著主導性作用,引進外部董監事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決策效率。通過引進外部董監事,一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員都是公司內部人員的局面,逐步完善治理結構。二是外部董監事審慎參與決策,對公司重要事項遞交專項報告,提出更加專業化的建議。三是決策程序趨向規范,可以形成權力制衡機制,規避董事會內部成員因局部利益輕易作出決策。四是外部董監事積極參與企業戰略決策,為推動企業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3.2 建立會前報告制度,充分發揮作用。為加強企業經營投資風險防控,規范企業重大事項決策,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董監事應在收到董監事會議案后,在董監事會召開前向股東或上級管理單位報告,就議案及議案涉及內容充分表達個人意見,外部董監事除對董事會議案發表意見,還需對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發現的問題、可能會出現的重大風險、不規范行為等形成專題報告上報股東或上級管理單位。董監事應對報告真實性負責,股東或上級管理單位對報告可以提出相關意見建議,但不得干預董監事包括外部董監事依法履職。
3.3 建立考核評估機制,服務股東權益。為促進董監事會規范運作,督促董監事尤其是外部董監事更好履行職責,維護股東利益,股東委派董監事要制定任職資格,下發任職文件、明確任職期限、界定職權與義務、規定具體業務,最重要的要制定考評規則。考評可以按月、季、半年、年度進行綜合考評,考評結果作為兌現薪酬的依據,對不稱職的董監事不得實現全額薪酬,對公司造成損失的或對公司造成不良影響的,在經濟上給予處罰,在行政級別上給予降級。其目的是讓董監事的個人利益服從于股東權益,而不是完全與公司利益捆綁,從而規避董監事因個人利益而與股東博弈,造成股東權益受損。
3.4 通過章程固化程序,杜絕隨意行為。公司章程是公司的靈魂,是公司設立的主要條件和是重要文件,對公司來說是相當于國家憲法的存在,具有法定性、真實性、自治性、公開性等特點。從公司的章程制定和修正,一般都是需要股東的確認、同時需進行工商備案。不少公司成立之初制定章程之后,章程就被束之高閣、棄之不理,且章程內容制定之時也是借鑒工商部門提供的模板編制而成,不能與公司實際契合,操作性不強。公司應細化章程,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議事范圍,少用或不用“其它”“等”模糊字眼,力求精準。建議除明確董事長、總經理職權外,還應增加對其履職標準的條款,增加工作質量達標與否的獎懲規定,通過章程法定性的約束,讓董事長、董事及高管層按章行事,不能隨意變更程序,履職情況接受公開的監督,從而達到提升履職質量的目標,確保維護股東的權益。
3.5 利用電子管理平臺,高效規范運作。不少公司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進行了程序化設計,如董監事對議案審查、行政申請、批復、召開會議、備案等程序,一般以上流程最終都是以紙質性文件資料歸檔。其實,完全可以利用辦公信息化平臺建立內部流程管理,授予相關部門和人員權限,及時跟進各項工作,通過電子化內部流程管理,即可確保程序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要求,又能減少人力成本,避免“紙張一大堆,人員到處跑”的陳舊方式,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又可實現信息共享、實時查詢調檔等功能。
4 結語
通過引進外部董監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董監事報告制度,加強對包括董事長在內的董監事的考核監督,完善章程,充分利用電子信息化平臺,規范“三會”運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三會”運作質量,減少或杜絕不規范行為,提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但在實踐中,還要繼續總結,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法人治理機構,真正讓“三會”運作公平、公正、公開、合法、合理、合規,為公司經濟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駕護航。
作者簡介:王偉(1975—),男,江蘇徐州人,2003年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徐礦集團陜西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經營管理部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