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問題呈逐步上升趨勢,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類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年化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極為復雜,既與青少年主觀思想有關,又涉及家庭經歷、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正因如此,《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的創建內容當中。全民普法工作也一直把青少年法治教育納入工作重點。但是,我國當前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還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補齊。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現狀
(一)法治課程進入中小學課堂,但是實效性不足。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不少中小學陸續開設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青少年犯罪法》等課程。但有的學校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有的將法治課當成一項考核任務來完成。正因如此,有的法治課程形成虛設,時不時讓位于其他課程;有的法治課程流于形式,走過場,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實效性自然也得不到保障。
(二)法治教育模式單一,缺乏吸引力。目前的法治教育較多采用課堂授業的方式,對于青少年來說缺乏吸引力,降低了教育效果。法治課程本身屬于意識層面,研修起來較為枯燥,而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力、自制力都比成人弱,僅靠主觀意愿很難提起對法治課程持續學習的動力。如果學校的法治課程僅以理論教育和課堂灌輸模式為主,很難引起青少年對法治課程的興趣,甚至產生反感、抵觸的心理。
(三)法治教育課程師資匱乏,教師隊伍法治素養不高。各中小學從事法治教育教學的教師大多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師及少數專職教師,本身就不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對青少年開展法治教學存在難度。而且缺乏對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師的培訓,一些法治培訓,由于資源有限,僅能囊括部分校級管理人員。普通教師通過每年的繼續教育和新任教師的上崗培訓,能獲得的法律知識有限,學過之后往往也丟在一邊了。教師都缺乏法治知識的儲備,更難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四)法治教育主體單一,未形成教育合力。青少年的法治觀需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培養形成。相較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法治教育更為缺失。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關注青少年的興趣愛好,花費大把精力在能力提升和素質提升上,而忽視了子女的法治意識的培育,忽視了教育子女依法、用法、守法觀念的培養。加之青少年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觀,辨識能力較弱,就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法治教育效果不佳。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路徑探究
(一)轉變教育理念,提高青少年法治觀念和素養。 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重在使其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提升法律素養,從而在青春期拒絕不法行為,依法保護自己。從行為學角度來講,一旦形成某種觀念,具備某種素養,這種觀念和素養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轉化為對行為的指導和規范。如果缺乏了觀念和素養,那么其行為往往也具有不確定性,這樣的法治教育往往只是表面功夫,知道法律知識卻不能規范行為模式。因此,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注重法治觀念的形成和法治素養的提高,突破傳統對法律知識點的學習模式模式。
(二)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式,提升法治教育吸引力。法治教育要抓住青少年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把多種元素引入學校法治教育當中,激發學生的學法興趣,努力增強教育效果。要多利用互聯網和自媒體,采用青少年愛用的渠道親近青少年。通過知識競賽、法律征文、文藝節目匯演、法律情景劇演出、主題演講等方式,提升青少年對法治學習的興趣,讓青少年在學習中快樂的成長,在快樂中汲取法治力量。
整合法治資源,通過多校聯合組織法治知識講座、法治展覽參觀,法治作品觀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用鮮活的案例開展法治辯論,讓青少年切身參與到法治事件中去,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可以組織模擬法庭,讓青少年模擬公檢法角色,形成對法治的信仰。還可以在學校內部搭建“禁毒教育室”“普法教育室”“青少年預防犯罪教育室”等,讓法治教育常態化。
充分的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教育。組織學生到法庭現場旁聽適合青少年教育的審判,參觀法治工作現場。通過組織青少年開展法治宣傳志愿者活動,到社區參加法治教育宣傳活動等。
(三)提升師資力量,加強教育隊伍建設。拓寬師資隊伍,將具有專業法律知識的人員引入青少年法治教育中來。如聘請一線法治工作者為青少年法治教育觀察員,邀請他們到學校開展法治教育。通過志愿者渠道,邀請具有專業法律知識的志愿者來校開展法治志愿活動。從高校中聘請法治專業教師,加入到青少年法治教育隊伍中來。
加強本校教師法治培訓,提升教師法治水平和法治教育能力。中小學缺乏專業的法律教師,因此增強本校教師的法治水平和教法治育能力是提升學校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關鍵,是解決中小學法治教育資源匱乏的關鍵。要對承擔法治教育課程的教室開展專項法治培訓,多派送組織教師開展法治課程的教學交流,如有條件可掛派教師到法治一線中參與實踐。
(四)加強三位一體教育,形成法治教育合力。完善聯動機制,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起來。就社會法治教育而言,普法工作要利用親近青少年的途徑和方式開展法治宣傳,要主動與走進學校、走進家庭,特別是強化家長對家庭法治教育的重視。就學校法治教育而言,要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系。通過專題班會,提升家長對子女法治教育的重視;通過親子活動,邀請學生家長與學校一起共同參與法治活動。教育部門在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要重視學生離校期間的“社會”教育功能,確保校內、校外教育不留空檔。
結 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法治教育要注重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的培養,要注重提高青少年辨別是否的能力,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的勇氣。青少年法治教育要推陳出新,豐富教育方式,增強教育效果,要注重師資隊伍的提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力量攜手,推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落實,為青少年的良好法治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作者簡介:呂晗(1983-),女,漢族,重慶市人,講師,法學碩士,單位: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黨校,研究方向:網絡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