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棣溪
摘要: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已經不再是某個專業的新聞媒體或組織的特權,普羅大眾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然而,也正是因其平民化、門檻低的特征,自媒體在新聞傳播中出現了許多新聞倫理失范的現象。文章旨在通過分析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失范的主要表現,進而反思與總結造成此類現象的成因,最終探討合理規避自媒體倫理失范發生的對策。
關鍵詞:自媒體 新聞倫理失范 虛假新聞 低俗化 監管
隨著多媒體時代的發展,社會公眾所接觸的媒介形態豐富多樣。作為新媒體時代下新興產物的自媒體,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媒介生態中,也由此革新了人們的傳播方式。“人人都有麥克風”,都可以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新聞傳播的自由度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各自媒體平臺及自媒體人不斷涌現,利用自媒體自主發布與傳播了大量的新聞消息。由于在自媒體上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準入“門檻”較低同時各方對其監管力度又不足,造成了自媒體在新聞傳播中常常成為失范現象發生的重災區。通過自媒體傳播出的各類虛假新聞、“洗稿”新聞、低質新聞等已經給健康的媒介生態造成極大的破壞,給社會帶來了不良的影響,需要對其進行有效整頓。
自媒體及其特征
“自媒體”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學者丹·吉爾摩提出,他對以博客為趨勢的受眾參與新聞采寫傳播的新聞媒介3.0進行了闡釋并將其定義為“ We Media”,而后這一概念由美國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學者做了更為全面的闡釋,即自媒體是普羅大眾由數字科技強化、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由普羅大眾提供與分享他們的本身事實、與自己相關或者自己了解的新聞途徑。①它有別于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模式,使新聞傳播的方式由傳統的“點到面”轉化為“點到點”的對等傳播。
隨著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的廣泛應用和普及,大眾對自媒體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在自媒體的環境下,普通民眾不用經過專業的職業訓練就可以廣泛參與新聞傳播活動,他們自主選擇信息、自主制作與發布信息,極大地體現出自媒體所具有的“平民化”“低門檻”“自主性”等特征。此外,自媒體的出現使新聞信息可以大范圍的交互傳播。利用自媒體對新聞消息進行評論、互動與分享轉發的途徑更加便捷,各類新聞信息的內容傳播范圍更廣、受眾參與度更高,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與此同時,由于自媒體傳播主體大多非專業人士并且在價值觀念、文化水平、道德素質、法律意識等各方面存在差異,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失范現象也頻頻發生,值得我們去重視與解決。
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失范的表現
新聞傳播倫理是指:“新聞傳播主體(包括新聞傳播組織、團體和個人)和客體(包括新聞傳播組織、團體和個人)在新聞信息的制作、傳播和接收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倫理道德規范和準則,以及新聞傳播的主體和客體為履行其角色職責應當具備的道德觀念與修養。”②這表明了不論是專業的傳統媒體還是利用自媒體進行新聞信息傳播的個體或團隊都當遵守此傳播倫理。然而,在當前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卻存在著許多自媒體違背新聞與媒介倫理規范的失范行為。
制造虛假新聞,進行虛構式寫作。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不可逾越的底線,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的新聞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然而,近幾年,通過自媒體傳播的虛假新聞屢見不鮮,公眾號“咪蒙”就是其典型代表。以紀實或新聞特稿方式的面目編造故事、制造撕裂、收割流量的做法,正是一度成為自媒體爆款文標桿的“咪蒙”的慣用手法。2019年初,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咪蒙因為那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被強制關閉、團隊被解散,毒雞湯、販賣焦慮、編造故事的寫法也為自媒體的新聞傳播帶來警示。然而,風波降溫后,“咪蒙式”傳播方式繼續反彈,不少自媒體運營者心存僥幸,試探輿論的承壓底線,借助熱點事件,故意傳播與之相關的不實信息來蹭流量、博眼球。河南商丘網絡名人張民弢的微信公眾平臺“圣童自學”被封禁一事,就再次使自媒體的規范性問題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2019年5月14日張民弢在“圣童自學”公號上發表網帖《北大學霸弒母求婚的“妓女”爆料》,該網帖講述了吳謝宇曾經的女朋友向張民弢講述了其與吳謝宇談婚論嫁的經歷以及吳謝宇的作案動機等。在該網帖開頭還附有一張“李香君”發給張民弢的微信聊天記錄截圖。就在公眾信以為真瘋狂轉載之時,5月15日,文章作者張民弢在“圣童自學”公號上發布聲明稱該文章純屬虛構,在商丘根本沒有李香君等人,微信截圖也是虛構出來的并表明這是虛構悲劇文學。此類將新聞與文學創作混淆、以假亂真的做法不但誤導了社會公眾對“吳謝宇事件”的認識,還影響了輿論的正常進展,惡化了自媒體新聞傳播的生態。
除了制造虛假新聞、進行虛構式寫作外,不少自媒體為了搶占頭條,在熱點事件中分得一杯羹,在新聞事實真相不明的情況下肆意揣測,將自己的價值觀帶入,對新聞事發原因進行揣測,混淆受眾的判斷。前不久,“上海17歲男生和母親發生矛盾跳橋自殺”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可是對于這對母子到底在車內發生了什么,說了什么,通過監控視頻我們都無法得知,各權威媒體也沒有妄加猜測。可是自媒體微信公眾號“今夜九零后”發表了《那個17歲的上海少年決定跳橋自殺》一文,對該事件的部分細節大膽地進行了“推測式”描述,主觀臆想出母子在車內的對話并給出了推測的原因,“爸媽用語言刺激小孩不敢(跳)”。雖然其擁有百萬粉絲但最終難逃“封號”的結局。此類推測式蹭熱點的方式也應當被自媒體摒棄。
傳播內容低俗化。目前,各大自媒體平臺蓬勃發展,不少自媒體人和團隊進軍微信公眾平臺,創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發表相關推文來吸引粉絲關注。流量、閱讀量、粉絲量成為其發展的重要指標。這導致許多自媒體人為了獲取更多的關注度而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惘顧自身內容生產的質量,發布的推文內容低俗化,并借助媚俗的標題、惡俗的語言以及情緒性的宣泄來追求點擊量。自媒體“二更食堂”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2018年5月11日,自媒體“二更食堂”推送關于“滴滴司機殺害空姐”一案的推文,題為《托你們的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數錢》的文章。文中運用小說的寫作手法編造空姐遇害的細節,利用煽情化語言進行低俗描寫,措辭夸張、色情,不顧逝者及其家屬的情感。③短時間內,這篇文章便引發了大量社會公眾的詬病和聲討,稱其為了“蹭熱點毫無底線”“吃人血饅頭”等。最終,“二更食堂”公眾號被永久關停。其實,“二更食堂”事件的發生并非偶然也并非個例,它是當下自媒體存在問題的真實反映。在諸如此類“暴力”“性”等敏感新聞事件中,為了滿足受眾的獵奇心,不少自媒體都會對案件進行過分的場景化描述,并常常用露骨、夸張的詞語使負面情緒充斥整篇文章,強化人們的感官刺激,使得輿論的事實被觀點與情緒取代,加深社會公眾的恐慌。
“內容的搬運工”使新聞侵權現象矛盾突出。自媒體具有“平民化”的特征,這就決定了并不是所有自媒體作者都具有良好的媒介素養和新聞職業道德意識,很多自媒體作者不僅缺乏專業新聞素養還缺乏新聞寫作與評論能力。因此,對于很多重大的新聞事件他們無法表達出深刻的見解,當然也就沒有能力用文字發表出高水平的評論,所以當這些自媒體人看到一些資深媒體人發表的高質量文章時就極易“越軌”,常常在未經原作者授權的情況下就以復制粘貼或整合的方式來搬運別人的內容,并且在文章中未標明是轉載還是原創,這是用他人的知識成果來欺騙受眾達到為自己圈粉的目的的不正當行為。然而,近兩年來隨著相關部門對自媒體抄襲、剽竊行為打擊力度的加大,一些自媒體人就開始“另辟蹊徑”,采取更加隱蔽的侵權手段進行“變相抄襲”,將他人的原創稿子經過修改、整合、重新編輯變成自己的文章,這樣“高級”的抄襲手法,有時候會將抄襲的痕跡隱藏得讓人難以分辨。不少自媒體將“洗稿”行為當成自身通往成功的“秘訣”并樂此不疲,進一步深化自媒體新聞侵權的矛盾,破壞了健康的傳媒生態。
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失范的原因
“眼球經濟”的逐利沖動。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公眾的視線很容易被各式各樣的消息吸引開,部分自媒體運營者為了博得公眾的眼球獲得高點擊量和瀏覽量,達到流量變現、廣告投放、商業打賞等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的目的,便無視倫理道德約束,以最快的速度蹭熱度增加點擊量對新聞事件和當事人進行過度消費。利用情緒化的標題、驚人的觀點、斷章取義的內容、獵奇窺探式的描寫手法來以博取公眾的眼球,混淆受眾的認知和判斷。在“眼球經濟”的誘惑下,不少自媒體都想從中獲得利益,在過分逐利的沖動下有些自媒體容易失去自身的規范和約束,甚至出現靠編造與事實不符的信息來聚攏流量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罔顧道德,無端夸大了事件的負面影響,也使得輿論方向嚴重偏離,給社會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自媒體傳播的門檻低,條件有限。在傳統媒體環境下,新聞從業者一般是接受過職業訓練的專業人士,從屬于一定的組織和機構,在進行新聞傳播活動時要接受組織的監督和嚴格的把關。而在自媒體傳統的語境下,從事新聞傳播的主體擴展到了社會各個階層,很多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深厚的理論知識以及相應的職業素養。他們無需經過專門的職業訓練,也不必從屬于特定的新聞組織和機構就可以自主發布新聞消息。加之傳統的新聞“把關人”角色的弱化,自媒體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將新聞信息發布到網上而不用其他主體對其進行過濾與刪選,這使得一些虛假新聞、低俗色情等新聞也隨之涌入我們的網絡空間。此外,自媒體不具備采訪條件,缺乏對事實的深入調查的環節,只能對現有消息進行加工、評論。因此,很多自媒體運營者在事件真相還不明朗的情況下就急于表達,有些作者對新聞事件真相妄加猜測,最后慘遭“打臉”,而有些則干脆將新聞真相擱置,制造“情緒流量”,整篇文章都充滿著情緒的宣泄,渲染暴戾情緒,營造焦慮,滋生不良的社會風氣。
內外部監管不力。近年來,自媒體亂象屢屢不絕,除了自媒體人自身不遵守規范以及自媒體天然的特征導致的缺陷外,自媒體平臺企業監管責任的缺失、相關部門監管乏力也是造成自媒體亂象的重要原因。目前,各大自媒體平臺缺乏對發布內容的提前審核以及有效的內部審核與監管,許多規則制度尚不健全,實施效果不佳。此外,當前網絡監管部門對自媒體新聞傳播的監管還存有許多漏洞,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也缺乏完善的監管引導體制。這使得自媒體傳播的各類新聞更加自由、隨意地進入網絡空間,一些不當言論,虛假、惡俗的新聞報道極易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對受眾的精神造成污染。
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失范的應對策略
自媒體人社會責任與倫理意識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負責的新聞業》一書編輯出版,該書編著者美國學者丹尼·埃利奧特說“無論媒體置身怎樣的社會中,它們都對社會負有責任,而且每種媒體都要對依賴它們而獲知信息的公眾、團隊負責。” 新媒體時代,傳統的新聞傳播生態雖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不意味著從事新聞傳播的自媒體人就可以不顧社會責任,凌駕于新聞倫理之上。自媒體雖然為新聞傳播帶來了很大的自由,但是任何自由都必須在一定的規范之內。自媒體人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自由同樣必須以責任為前提,恪守新聞人的職業道德理念,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加強自我約束,提升責任意識,堅守法制法規和傳統道德倫理底線。
各大自媒體人應當吸取“咪蒙”“二更食堂”“今夜九零后”等公眾號的慘痛教訓,切不可盲目追求“10 萬+”而不約束自己的行為,否則再多的粉絲量與閱讀量也終歸于零。只有深諳此道,規范地發布與傳播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才能持續獲得固定的受眾和較高的瀏覽量,在自媒體平臺上健康長久地發展。
自媒體平臺內部需有所作為。自媒體新聞傳播的亂象問題不斷與自媒體平臺內部疏于管理,放任其野蠻生長的原因是分不開的。自媒體平臺應當積極監督,嚴厲打擊和清理平臺內有損正常傳播生態的亂象行為。當前,自媒體平臺對于違規的自媒體賬號的處罰體系不夠完善,處理的廣度以及處理的力度依然不夠。人們最常見的幾種處罰無非就是“刪除文章”“禁言”“暫停關注”,嚴重一點的情況就是“封號”,但是其治理效果仍然有限,不少自媒體處罰過后依舊卷土重來,出現跨平臺注冊“轉世”賬號以及公布“小號”的情況。此外,這些處罰都是“事后”的管理,而“事前”的審核確依舊缺位。自媒體平臺應當提高準入門檻,制定高標準注冊要求,強制自媒體繳納一定的注冊保證金,如違背自媒體生存的條例規則,予以相應的懲罰并沒收全部保證金。④此外,自媒體平臺內部還應當進一步完善“黑名單”“白名單”信用體系,加強事前預防,對自媒體亂象保持高壓嚴管的態勢,認真接受群眾和輿論的監督,完善監督和舉報制度,同時做到自查自糾、積極整改、嚴格管理,將標題黨、虛假信息、色情低俗、抄襲洗稿等違規行為一網打盡。
相關部門完善監督與管理制度。完善的自媒體約束機制是自媒體長久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缺失自媒體約束機制,構建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規范無異于紙上談兵。⑤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逐步強化與完善對自媒體的監管與約束機制,提高自媒體的違法成本,加大底線約束力度。在去年11月國家網信辦聯合相關部門展開的“專項清理整治自媒體亂象行動”中,近萬個違規賬號被處置,多家客戶端自媒體平臺被約談,這就有效地整頓了自媒體。不僅如此,國家網信辦還積極修訂了賬號注冊規則,完善內容管理系統并明確指出了要對自媒體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屬地管理”和“全流程管理”的辦法來遏制自媒體亂象。這些辦法都是整治自媒體亂象的有益嘗試,在未來應當更加積極推行,將其落實到實處。政府在治理自媒體亂象的問題上也應當發揮主導作用,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自媒體約束機制,讓相關問題的解決變得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各個部門也需積極配合,共同引導自媒體往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結語
自媒體時代出現的新聞傳播倫理失范問題嚴重已經損害了正常的網絡輿論以及新聞傳播環境,不得不被重視。想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相關自媒體平臺、自媒體人、政府及其監管審查部門、社會公眾應當齊心協力,共同警惕與遏制此類亂象的產生,為營造健康、有序、清朗的新聞傳播生態做不懈的努力。(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注釋:①翟 ?洋:《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失范問題探究》,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②周麗君:《媒體時代網絡黃色新聞泛濫的反思與防范 ——以“二更食堂”關停事件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8(12)。
③田秀云,白 ?臣:《當代廣告責任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版。
④李 ?慧:《從“咪蒙被封”思考當今自媒體的亂象與規制》,《視聽》,2019(6)。
⑤毛曉飛:《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分析》,《中國傳媒科技》,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