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摘 要】 目的:觀察中醫手法復位治療方式在踝骨骨折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挑選2017年3月-2019年3月86例在我院進行治療且同意參與此項研究的踝骨骨折患者為本研究的被選取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所有被選取對象分為研究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對照組被選取對象在入院后接受手術治療,研究組患者則接受中醫手法復位治療,比較兩組被選取對象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治療后髖關節功能評分。結果:兩組被選取對象臨床療效和治療后髖關節功能評分數據經統計學軟件驗證發現,兩組被選取對象臨床治療效果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43例患者治療后的髖關節功能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手法復位術在踝骨骨折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有著顯著的作用,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痛苦,且該治療方式具有創口小、無負面作用和安全性較高等有單,患者踝關節功能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臨床應用效果極高。
【關鍵詞】 中醫手法復位;踝骨骨折;踝關節功能;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4. 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141-01
踝骨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損傷,是因直接或間接暴力所導致。患者在出現踝骨骨折后會出現局部疼痛、行動障礙和皮下青紫等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在臨床上,對于踝骨骨折患者的治療一般是采用手術固定治療,但該治療方式需要開刀,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慢,且在恢復階段還易出現并發癥,影響患者的健康。因此,本研究將探究中醫手法復位方式在踝骨骨折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86例自愿參與此項研究且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踝骨骨折患者(2017年3月-2019年3月)進行本項研究,為方便研究的進行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所有被選取對象分為研究組(43例)與對照組(43例)兩組。對照組中,男24例(55.81%)、女19例(44.19%);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47.62±13.47)歲;其中單踝骨折患者19例、雙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10例。研究組中,男22例(51.16%)、女21例(48.84%);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8.33±12.67)歲;其中單踝骨折患者21例、雙踝骨折15例、三踝骨折7例。兩組被選取對象在性別、年齡和骨折位置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經統計學軟件驗證無意義,P﹥0.05,符合本研究的比較標準。
1.2 方法
1.2.1 常規手術治療
對照組43例被選取對象接受常規手術治療。首先,予以患者硬膜外全身麻醉,待麻醉效果起效后于患肢踝部行切口處理,并對踝部深層組織進行分離。其次,待完成骨膜脫離操作后對患肢血腫情況進行清理,待清理完成后利用鋼板和螺釘等器械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和固定。最后,對切口位置進行止血和消毒,逐層縫合肌肉和皮膚后完成后手術。
1.2.2 中醫手法復位
予以研究組43例被選取對象中醫手法復位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患肢膝關節屈為直角,由一名醫生與大腿外側使用雙手進行固定,另一名醫生在患肢遠端握住足背和足跟進行對抗牽引。要注意的時,對于外翻骨折的患者予以外翻牽引、內翻骨折患者予以內翻牽引、存在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的患者采用手掌擠壓踝關節糾正移位的方式、存在距骨后脫位的患者采用脛骨下端后推和足部前拉的方式。待患者患部復位完成后根據患者病情分別選取石膏托或小夾板進行患肢固定,并利用抬高患肢的方式預防血栓的形成。在固定完成后,采用X光對骨骼情況進行復查,復查頻次為一周一次,一旦出現問題要及時對夾板或石膏托進行調整,避免不良現象的出現。在固定完成2-3周后,可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對骨折位置進行功能性固定,于術后兩個月對固定器具進行拆除,并予以患者相應的康復鍛煉指導[2]。
1.3 評定標準
根據X光檢測結果和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對所有被選取對象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定,該標準將所有患者分為顯效(X光檢測結果顯示正常,骨折復位情況良好,能夠正常行走)、有效(X光檢測結果無異常,患肢存在一定不適癥狀但不影響正常生活)和無效(X光檢測結果存在異常,患者患肢存在明顯不適,無法正常行走和生活)。
所有被選取對象在出院時采用我院自制的踝關節功能評分進行評定,該評分分為疼痛評分、行走評分和穩定評分三部分,每部分滿分21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踝關節功能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踝關節功能評分數據進行統計學(統計學軟件為SPSS 21.0)處理,以(x±s)表示患者出院時的踝關節功能評分等數據,利用n(組員例數)、%(治療有效率)表達計數資料,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組間比較
所有被選取對象臨床治療效果數據經統計學軟件驗證并比較發現,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患者出院時踝關節功能評分組間比較
患者出院時踝關節功能評分數據經統計學軟件驗證發現,研究組43例出院時各項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踝骨是位于人體脛骨與腓骨最下端與腳部相結合的骨骼點,起到輔助人體直立行走和支撐人體體重的重要作用。在臨床上,對踝骨骨折患者的治療一般是采用手術復位固定的方式。但是,手術治療的方式有可能對骨折周邊的軟組織造成二次損傷,延緩患者的恢復速度,且開刀的方式也有可能導致患者在術后出現感染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身體恢復速度。相較于常規手術治療,中醫手法復位治療其獨有的閉合性治療方式則有效的解決了上述問題,該治療方式通過中醫正骨手術對患肢處的移位情況進行了糾正,并結合現代影像學檢測手段對患者骨骼情況進行復查,最大限度的對治療效果進行了保障,且該治療方式還具有花費低、痛苦小、無副作用和愈合速度快等優點,臨床應用價值極高[3]。
參考文獻
[1] 何耘.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踝骨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8,27(3):196,198.
[2] 姚星宇.踝骨骨折通過中醫手法復位治療的臨床效果探討[J].飲食保健,2017,4(11):82.
[3] 時周云.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踝骨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7,26(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