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超
【摘 要】 目的:研究經后外側入路用于治療單獨性后外側脛骨平臺劈裂塌陷骨折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15例脛骨平臺后外側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側入路外科手術治療方案,骨折處使用鋼板進行內固定,關節面塌陷進行植骨,手術后使用Rasmussen放射學評分系統評價骨折修復情況,采用HSS量表評估膝關節功能。結果: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13至18個月的術后隨訪,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為8至17周,平均愈合時間為(9.3±2.5)周。Rasmussen放射學評分和HSS膝關節功能評分均得到理想療效值。所有患者并未發生術后創口感染,創口愈合良好,鋼板固定效果較好。結論:經后外側入路治療單獨性后外側脛骨平臺劈裂塌陷骨折療效較好,能夠有效固定骨折處,對于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較好。
【關鍵詞】 后外側入路手術;單獨性后外側脛骨平臺劈裂塌陷骨折;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232-01
位于脛骨平臺后外側的塌陷骨折類型,采取傳統外側入路外科手術治療方式,難以起到有效暴露骨折線和固定骨折部位的效果,手術失敗風險較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采用后外側入路手術用于治療單獨性后外側脛骨平臺劈裂塌陷骨折的臨床療效,回顧性分析我院與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15例患者臨床資料,主要研究內容與體會詳見下文: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15例脛骨平臺后外側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額10人,女性患者5人,年齡上限為59歲,年齡下限為21歲,平均年齡為(40.7±5.9)歲,受傷原因:交通意外事故受傷患者9例,高空墜落傷患者6例,右側骨折患者6例,左側骨折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均已提前了解治療方案,統一簽署治療同意書。本文研究項目已獲得科室和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下發有正式文件。
1.2 方法
患者接受手術室,采取俯臥姿勢,接受持續硬膜外阻滯,進行常規止血。在膝關節后方距腓骨頭內側2 cm處作長度為8至10cm縱向切口,銳性分離,股骨二頭肌肌腱外側分離頭腓總神經,使用橡膠皮條進行保護,充分顯露腓腸肌外側頭,內向牽開,膝下外側動脈進行結扎,剝離比目魚肌,用拉鉤向內牽開腘肌,充分暴露脛骨平臺后外側[1]。沿骨面向遠端進行剝離,注意保護血管。打開后側關節囊后在發生塌陷骨折處開窗,復位。使用規格為3.5mm的T型鋼板進行后側固定,骨缺損部位使用自體骨或者髂骨進行植骨。結束手術后患者需要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3天即可進行早期膝關節康復鍛煉。
1.3 觀察指標
手術后使用Rasmussen放射學評分系統評價骨折修復情況,總分為18分,分值低于6分表示骨折修復效果較差,分值在12分至18分區間修復效果為優,分值在7分值11分之間修復效果為良。采用HSS量表評估膝關節功能,總分為100分,分值在85分醫生為優,在70至85分之間為良,低于70分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統一導入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運算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行卡方(X2)檢測,計量資料使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測,當檢測后的P值小于0.05時認為組間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治療時間為(72~125)min,平均手術治療時間為(83.5±28.1)min;術中出血總量為(54~120)ml,平均出血量為(73.8±16.5)ml。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13至18個月的術后隨訪,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為8至17周,平均愈合時間為(9.3±2.5)周。所有患者術后接受X線照射檢測,顯示骨折處力線恢復良好。Rasmussen放射學評為(16~18)分,平均分值為(16.7±0.9)分;HSS評分為(89~97)分,平均分值為(92.5±3.7)分。Rasmussen放射學評分和HSS膝關節功能評分均得到理想療效值。所有患者并未發生術后創口感染,創口愈合良好,鋼板固定效果較好。
3 討論
由于生理解剖特點和骨質強度差異,脛骨平臺外側發生骨折風險遠高于脛骨內側平臺,脛骨外側平臺骨折約占所有脛骨平臺骨折患者60%[2]。脛骨平臺骨折通常涉及到關節面塌陷和,下肢力線發生變化,故而脛骨外側平臺骨折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臨床上收治的脛骨平臺外側骨折患者中劈裂塌陷類型最為常見,Schatzker分型屬于Ⅱ型骨折。鑒于Schatzker分型基于X線平片,因此無法完全反映骨折真實形態,采用CT平掃能夠得到準確的關節內骨折情況,同時可進行矢狀位和冠狀位三維重建,對于手術方案制定實用價值極大。
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最終目的是恢復關節面平整,復原下肢力線,從而恢復膝關節活動能力。傳統療法治療外側平臺骨折,經外側入路進行復位,放置內固定鋼板。由于發生平臺塌陷骨折位于后外側,因此采取外側入路的手術方式很難充分顯露骨折處,復位難度系數較高。據文獻記載在外側入路方式下,以腓骨頭截骨的方式顯露后外側骨折處,雖然能夠有效進行充分暴露,鋼板固定效果較好,但是會對上脛腓關節造成損害,影響膝關節功能修復[3]。本文研究中采取后外側入路方式進行內固定,符合生物力學,術中無需外加固定器械,有利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通過術后隨訪可知,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經后外側入路的外科手術優勢在于可直接在后方暴露骨折,直視狀態下進行復位和固定。從肌肉間隙進行固定的方式,對于軟組織的二次創傷較小,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脛骨平臺后外側單純性劈裂塌陷骨折屬于特殊骨折類型,通過采取后外側入路治療的外科手術治療方式,療效較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俞光榮, 張世民, 夏江, et al. 經后外側入路治療脛骨外側平臺單純后側、后外側骨折的初步報告[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8(3):207-211.
[2] 朱海濤, 王文躍, 王儉, et al. 外后側弧形切口雙肌間隙入路治療脛骨后外側平臺塌陷骨折[J]. 中華骨科雜志, 2014, 34(7).
[3] 王華泰, 吳杰, 雷云龍. 改良后外側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后外側骨折療效觀察[J]. 現代實用醫學, 2011, 23(7):77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