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羚
漢語的趨向補語是一個封閉的類,數目不多,由趨向動詞充任,以“來、去、上、下、進、出、回、過、起”置于動詞后作補語的叫做“簡單趨向補語”,把“上、下、進、出、回、過、起”和“來、去”聯合放在動詞/形容詞/時間名詞之后的叫做“復合趨向補語”。
通過對現實語料的考察得知,趨向補語的引申意義運用廣泛。其中,復合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數目繁多、意義虛化,已成為外國留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這也受到了《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的重視,《大綱》在四級中提出了復合趨向補語的學習要求,五級中則出現了學習趨向補語抽象用法的要求。
更早地,語法學界就對趨向補語的引申意義投入了關注,像早期的范繼淹(1963)、楊石泉(1986)、杉村博文(1983)、劉月華(1998)等,從大的方面對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和意義提出探討,也有專注理據研究的;隨后,對外漢語教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關于漢語教學中趨向補語引申意義習得問題的研究增多,其中,習得順序的研究居多,如徐麗(2007)、李恒敏等(2013),李恒敏一文倡導關注趨向補語本身并考察其認知理據,可見學界對于趨向補語本身的研究和理據的考察不足,雖也有高順全(2005)對趨向補語的語義解釋、張幼冬(2010)對“過來”、“過去”引申義的個案語義分析,但總體來看,有這樣幾個問題:一、復合趨向補語引申義的研究中,語義研究的數量較少;二、在現有的語義研究中,引申義的釋義不全面、不規范。本文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憑借語言學理論的支撐,在理論的指導下對引申義給出系統科學的解釋。在眾多語言學流派中,認知語言學是一種解釋的、以語義為中心的語言學,其中的意象圖式和隱喻認知模式都可用于引申義的研究。
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結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中檢索而得的語料,對復合趨向補語“出來”、“起來”的引申義作專門的分析,通過對這二者引申義的認知考察,嘗試探索復合趨向補語語義解釋的新方法。
從復合趨向補語的構成來看,“來”和“去”對引申義的影響重大,由于本文所選擇的兩個考察對象都由“來”構成,在此對“來”的釋義做一些說明。詞典上對“來”的解釋,無外乎“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與‘往’、‘去’相對”這幾種。《現代漢語八百詞》認為“來”表示動作朝著說話人所在地,而從“來”構成的復合趨向補語來看,“來”的釋義空間變大了,如“起來”,再用“朝著說話人所在地”作解釋就行不通了,當然不排除受“起”的影響,然而為了解釋更多的語言現象,本文更傾向于“來”是表示動作變化朝著說話人所選擇的參照點。
高順全(2005)認為“出”和“進”是人類對立體空間——容器的認知,本文沿用這一觀點來討論“出”。在認知語言學關于隱喻的分類中,實體隱喻是其中一種,而實體隱喻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隱喻。容器隱喻源自人體,人是獨立于周圍世界以外的實體,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容器,有身體分界面、里外等。人們將這種概念投射于人體以外的其他物體,如房子、叢林、田野、地區,甚至將一些無形的、抽象的事件、行為、活動、狀態也看作是一個容器。回歸到對“出來”的分析,由于“出”是空間位移動詞,是人類對立體空間容器的認知,“來”表示動作變化行徑的參照點,所以“出來”的引申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和空間意義、容器有關(空間也可以是一個容器)。
那么“出來”到底有多少用法呢?本文在CCL上進行了檢索,并將“出來”的用法大致梳理如下:(以下是抽取而得的與“出來”相搭配的動詞/形容詞,完整的形式為“X出來”)
A.具體容器:伸、借、走、吐、生、盜、騰、找、拿、揪、讀、說、念、背、講;
B.感情容器:發泄、爆發;
C.思維容器:推論、抽象、引申、提煉、悟、想、回憶、認;
D.處境容器:解放、拯救、掙扎;
E.關系容器:退、跳、分離、選拔、取、獨立、突出、多、高;
F.未知容器:創造、發明、生產、設計、寫、畫、剪、刻、顯示、披露、公布。
由梳理而知,漢語中對“出來”的認知廣泛用到了容器隱喻,由最初的人體容器投射隱喻人體之外的空間容器,再由空間容器隱喻抽象容器。就比如,吃進身體的食物可以“吐出來”,這是食物與人體容器的分離;這種認知投射到空間容器,我們可以說,“小明剛從房間走出來”,完成了人與空間容器房間的分離;也可以說,“他終于從困境中走出來了”,此處空間隱喻又產生了一次投射。對于抽象容器的隱喻有利于表達一些抽象的東西,比如思維、情緒、處境等等,這符合人的認知過程。當人們遇到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時,會將這些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因而可以對其進行談論,量化,識別其特征及原因等等,這便是實體隱喻的產生緣由。
此外,“出來”所聯系的抽象容器還可以細分,人們或悲傷或憤怒的各種情緒可以“發泄出來”,結論可以“推論出來”, 逆境可以“解脫出來”,人才可以“選拔出來”,新事物可以“發明出來”,它們分別對應感情容器、思維容器、處境容器、關系容器和未知容器。感情容器即指情感、心理因素的集結,出容器的是經由交際、社會環境等因素產生的或正或負的情緒和情感。思維容器則可以看作是“思維加工廠”,從中脫離出來的事物是由思維容器加工之后的成果和結晶。處境容器,顧名思義,是社會處境的集結,多為逆境、困境等不如意的處境。關系容器和未知容器從字面上看較難理解,關系容器即指容器內部的成員皆由各種各樣的關系聯結,它們或是一個團體/群體,或是兩個/多個可比較的事物,從關系容器中脫離的結果是——脫離物的地位變清晰或具有了明顯特征,“選拔出來”的成員與其他成員不同,受到更多的關注,“高出來許多”的成員則比其他成員具有“更高”的特征;未知容器指的是人們未知的領域,事物從未知領域脫離出來,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樣也就能理解為什么新事物可以被“發明出來”了,因為它進入了人們已知的視野,從未知容器里脫離了出來。
總的來說,本文從具體容器和抽象容器兩個角度對“出來”進行了認知,具體容器既有身體容器,也有空間容器,抽象容器則細分為感情容器、思維容器、處境容器、關系容器和未知容器,除身體容器外,其余容器隱喻皆對“出來”的引申義有影響,這種引申意義可以概括為表示結果或狀態:目標物的凝練、誕生、突出、解脫或釋放。例如:
①不用我告訴你,這個答案你可以自己推論出來。(凝練)
②1946年計算機被發明出來之后,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誕生)
③實驗班的孩子是從全區400多名一流的應試者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突出)
④美國開始從嚴重的經濟危機中掙扎出來。(解脫)
⑤最終,他忍無可忍,積壓已久的怒火爆發了出來。(釋放)
針對“起來”的認知解釋,同樣先從“起”和“來”說起,“起”多被解釋成“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 表示動作或狀態開始從靜止到運動變化,“來” 則表示動作變化朝著說話人所選擇的參照點,相對于“出來”的容器圖式,“起來”主要依靠上---下圖式來解釋。

(圖1:上---下圖式)
上---下圖式是一種表示移動的意象圖式,是脫離了具體、豐富的形象,只包含少數構成成分和簡單關系的結構,來源于人體在外部空間世界中的活動,具有體驗性。人類最開始由自身的“上下”移動獲得啟發,并給生活中遇到的具有“上下”特征的活動以連貫、意義和組織結構,即意象圖式,圖式形成以后,又用來組織新的經驗,而當人類有了抽象概念的需求時,還能夠將空間圖式映射到抽象概念中去,用來組織這些抽象概念。
“起來”在漢語中的用法多樣,經CCL檢索,將結果梳理如下:(以下是抽取而得的與“起來”相搭配的動詞/形容詞,完整的形式為“X起來”)
A.趨向意義:站、吊、挺、豎、爬、撿、坐、握、翹、飛
B.引申意義:
a.1—N:發展、(心理)膨脹、豐富、成長、頻繁、發達、壯大、冷、紅、多
b.N—1:團結、圍、合并、串、搜集、連貫、收、編排
看、聽、說、比、講、對立、等同
C.靜—動:運用、使用、活動、行動、爭吵、驚叫
(心理)猶豫、緊張、不安
D.其他:藏、躲
“起來”的趨向意義是物理位置從低到高的改變,如“把東西吊起來”“他站了起來”,這種“上下”位置的改變是空間中看得見的移動活動,可以用簡畫的上—下圖式表示,如圖1。由于意象圖式都是抽象的結構,所以適用于多種經驗,對上—下圖式做進一步的分析,則有利于探索引申意義的來源,如“上下”活動是在空間中進行的嗎?移動的方向有什么特性?移動前后活動物有沒有變化?
首先,“起來”的大部分引申意義,都是呈現“向上”態勢的,這其中包含程度的加深,數量的增多,次數的增加,勢力的擴張,由分散到集中等等,本文自擬“1—N”式和“N—1”式對其進行形象的說明,如下圖:

(圖2:“1—N”式)

(圖3:“N—1”式)
由圖可見,兩種圖式都呈現“向上”的態勢,只不過“1—N”式側重于活動物的擴散、加深和強大,“N—1”則側重于活動物的收歸和集中,所以,“N—1”的圖式下,存在著“團結、圍、合并、串、搜集、連貫”一類的“收歸”詞,活動物的活動空間抽象化了,且在活動前后狀態有了散亂到集中的變化。當然,“收歸”還可以是思維層面的收歸,在與“起來”相搭配的詞中,存在“看、聽、說、比、講、對立、等同”等詞,有些學者認為這樣的搭配表示評價,如果附以一定的方向性,就是基于散亂的現實,提取出受主觀影響的評價;而在“1—N”的圖式下,存在著“發展、膨脹、豐富、冷”這一類詞,活動物的活動空間同樣是抽象化的,可以是事態、心理等等,而活動前后相比也有明顯的改變,如加深了程度、增加了數量、擴張了勢力等,其中,“冷”的運用很特殊,因為漢語中也有“熱起來”, 似乎后者的運用更常見,但“冷起來”的存在也可謂合理,它能表示“冷”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冷”。 然而,“起來”的引申義卻不局限于這兩種圖式,舉個例子,“運用、使用”與“起來”的搭配就不具備“向上”的態勢,本文將這類結構概括為靜——動圖式,因為它沒有明顯的方向性,只是表示動作或狀態的開始,由靜向動的轉變,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受“起”含義的影響,“起” 表示動作或狀態開始從靜止到運動的變化,它關心的是變化點。至于最后一類詞“藏、躲”,因為它們是瞬間動詞,加在“起來”的后面,既表示開始,又表示完成(結果),本文暫時未能找到合適的意象圖式來描寫它。
綜上,對“起來”的認知,主要依靠上——下圖式,還有部分依賴靜——動圖式,剩余的如“藏起來、躲起來”等尚未尋得合適的圖式來描述,上——下圖式又可細分為“1—N”式和“N—1”式,歸納來看,“起來”的引申義可以概括為壯大,收歸,由靜趨動,瞬時完成。例如:
①經過鍛煉,他逐漸強壯起來。(壯大)
②下點功夫,把這些材料編排起來。(收歸)
③別光想想,趕快行動起來吧!(由靜趨動)
④他躲起來了,誰都找不到。(瞬時完成)
本文從隱喻、意象圖式的角度考察復合趨向補語“出來”和“起來”的引申義,著重對它們本身的語義考察,試圖用容器隱喻、上——下圖式涵蓋這兩個趨向補語的所有用法,然而,受理論知識不足、研究水平粗淺等因素所限,此次研究只能作一次嘗試,尚有漏洞需要填補;而在研究的過程中,又發現結構的影響無處不在,拋卻詞語搭配,拋卻對句子整體意義的理解,考察而得的語義總是不完備的。針對復合趨向補語的引申意義,還有待更深入、更富新意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