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西苗族音樂形態豐富,透視出苗族民眾在長期的民俗生活過程中發展、傳承的知識,包括生產生活、宗教類、哲學類等內容。對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的民間知識進行分析,可從更深意義上探尋湘西苗族音樂的內涵及功能。
【關鍵詞】湘西苗族;音樂形態;民間知識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湘西苗族音樂的形式多樣,包括史歌、情歌、婚嫁歌等,其音樂形態豐富,既包括“樂聲”性質的“音樂形態”,如山歌、情歌等,又包括“非樂聲”性質的 “音聲形態”,如儀式過程中的吟誦、咒語、呼喊、器物碰擊等。[1]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蘊含著苗族民眾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民間知識,涉及生產生活、宗教類、哲學類等內容。本文通過對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的民間知識進行分析,進而更準確地認識湘西苗族音樂。
一、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的生產生活知識
苗族作為一個農耕民族,其傳統節日多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湘西苗族傳統節日有“三月三”“清明歌會”“趕秋”“六月六”等。每逢節日,苗族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匯集在一起唱苗歌。[2]湘西苗歌由唱腔與唱詞組成,唱腔包括高腔和平腔,如“你唱的高腔很好聽,你唱的平腔也很好聽。高腔好像讀書一樣,平腔好似蜜蜂叫。唱到河邊龍抬起頭來聽,魚也跳出來聽你歌唱。”[3]而唱詞兼具文學與音樂兩種藝術價值,唱詞音聲本體是地域性音樂的核心成分。[4]通過對苗歌唱詞的分析,可透視出湘西苗族的生產生活知識。
(一)農業知識
苗族是一個山地農業民族,其音樂形態中蘊含著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知識。如“黃牛下田把田耙,麻雀樹上嘴呱呱,哥象黃牛埋頭干,妹象麻雀最呱呱。男:大田片片水汪汪,哥打耙來妹插秧。女:布谷聲聲不起腔,春播春插是頭樁。”[5]這里反映了苗族男女農耕時的場景。此外,隨著社會發展,苗族的生產工具也跟隨著發生變化,部分地區由以前的黃牛耕田,轉變為拖拉機犁田。如湘西花垣唱到:“《贊拖拉機》犁田用上拖拉機噢,行走速度真快哎,一早要犁好幾畝噢,一天要犁幾十畝噢。”[6]盡管生產工具的改進提高了苗族的勞動生產力,但在偏遠山區的苗族依然保持著原始的農耕方式。
(二)婚嫁知識
苗族傳統節日不僅為了祭祀祖先,同時也為苗族青年男女提供相識的機會。他們會在小河邊或在半坡上對歌。苗族人民通過對歌相識、相許,最后締結婚姻。苗族接親時,男方父母通常會對女方父母唱到:“父母養女很辛苦哦,餓喂奶糕冷護裙,長大嫁到我家里,象一箱豆腐把快分。只怪我家不寬裕,接親送禮少紋銀,你莫看我而郎面,還看來年喜抱孫。”[7]而女方父母則會回唱:“嫁女就嫁女兒身,關是單單一個人,沒送女婿衣和褲,又少公婆衣和裙。憾我老人腳力差,想辦奈力不從心,我雖禮輕情宜重,親家望你仔細去思忖。”[8]從他們的對唱中可以看出雙方父母都很謙遜,強調禮輕義重。苗族人民結婚時會邀請兄弟姐妹、親朋好友聚集一堂,他們來做客時,通常會唱:“我們來到你這里做客,四朋親友載歌載舞慶賀你。今天是你辦喜事的好日子,主人賢德我唱歌來作感謝。”[9]
二、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的宗教類知識
不同的地域共同體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下造就了自己的文化,從而造成了文化的地域性差異。[10]湘西苗族有其較為獨特的宗教文化與信仰,如“巴岱”是湘西苗族、貴州東部一帶苗族主持祭祀祖先活動的人。“巴岱”信仰是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體系。[11]“巴岱”又分為“巴岱雄”“巴岱扎”。在主持的祭祀儀式中“巴岱雄”用苗語,靠口耳相傳。“巴岱扎”用漢語,有相應的經書。[12]如經書《還愿進表事意》:“天清原有星辰現,地清綠水養人生。山清百鳥同林宿,水清魚躍見分明……兩句不雨萬農憂,誠意祈霖望有秋。社稷神靈當有應,沛然霑足滿田疇。春耕勤苦翼豐收,夏末常逢旱魃游。”[13]從“巴岱”經書中可以看出,通過儀式主持者的吟誦,祈禱萬物生長、風調雨順。
湘西苗族“巴岱”在儀式過程中通常以一種吟誦的形式出現,在不同的儀式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曲調。“巴岱”傳承人石壽貴認為巴岱扎所持儀式中的唱腔有六十多種,而今只剩三十幾種。[14]筆者在湘西龍鼻村“巴岱”石元谷家調查時,他告訴筆者儀式中的唱腔分為文教腔與武教腔。武教腔又分為儺教腔和本地腔;文教腔是道腔(呂洞山、瀘溪腔、麻陽腔)。我們到哪個地方,就唱哪個地方的腔。如道腔《道門開請路神科》中三皈依先唱五言,后唱七言、四言。每個唱腔都不同,其中四言唱是先念后唱。請神,先念后唱。呂洞山唱腔,先唱后念等。每一場大型法事都要念很多本經,分為念一天經、兩天經、三天經、五天經、七天經等,這就叫做“做道場”。以一天經為例,一天要念三部經,三步唱,進一次表。清早起來就請神、進表、念經、拜唱。每天念的經書都不一樣。[15]
“巴岱”主持儀式過程中的法器包括銅鈴、竹柝等響器,通過器樂媒介來連接人神。儀式主持者通過行動、舞蹈、吟唱、手勢等構擬出一個儀式情境,從情境中帶給人們心靈的慰藉。[16]如“《吃牛》惡妖惡怪擾多年,兩年三載病魔纏,養雞不發狗不旺,養豬養牛多空欄。捶牛聚親多壯氣,為我驅妖把怪殲。捉妖不許妖孽犟,對他腦門一鐵鞭,頭破如塌爛兜樹,噼里啪啦滾下臺……[17]《巫師歌》到日過節,到期過年,到日聚齊祖父祖婆,到時聚齊先父先母……擺好糍糕糍粑,斟上醴酒甜漿。吹腥你們來餉,呼氣你們來嘗,吃完你們得慎保家窩,喝了你們得警保室巢……你們保佑一家大小,瘟病不許侵體,冷病不許沾身。女兒滋滋來養,男嬰生生來育,女兒易養長大,男嬰易養成人,站似金石不毀,坐象古樹不凋。”[18]綜上可見,苗族人民通過“巴岱”在儀式中的吟唱,達到驅妖除魔、保佑家人平安等心理暗示。
三、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的哲學類知識
各民族的倫理存在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人生禮儀、宗教儀式等具體的“場域”之中。[19]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所蘊含的倫理道德是民族文化意識的個性化表述,反映了苗族的文化心理和道德習俗。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的倫理道德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如苗族婚嫁歌,雙方對歌時通常會唱一些有關家庭和睦的內容,教導新婚夫婦要孝敬父母、互敬互愛等;又如經書《還儺愿卷》中以宗教儀式為基礎,具有祭天、祭祖、祭神的神圣性,同時又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其中包含了婚姻家庭倫理關系的準則;如“孟姜尋夫戲告終,此戲演得真感人。奉勸世上男和女,常把節義放在心。”[20]通過經書的念唱,教導苗族男女時刻把夫妻情義放在心上;又如“巴岱”石元谷家中的經書《三清留教合標交標科》:“十勸經來九勸文,奉勸人間幼女們。住在家中遵母教,學校讀書要用心,學習成績直往上,龍虎榜上取功名。如今男女都一樣,奉勸凡間世上人。詩書勸人勸不盡,一家和氣值千金。天上和來風雨順,地下和來百草生。父子和來家不退,兄弟和來家不分。夫妻和來生貴子,妯娌和來家道興。親戚和來家興旺,朋友和來得久長……一家和氣子孫賢,口念真經發善緣,田真哭活紫金樹,富貴榮華旺萬年。”[21]宗教儀式過程中的唱詞,把現存的倫理道德與民族記憶中的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利用文化構建過去的歷史,能夠有效地培養苗族人民對倫理道德的認同感。湘西苗族通過宗教儀式、村規民約等形式來完善倫理道德建設,并期望建立和諧的家庭倫理關系。
湘西苗族音樂形態豐富,底蘊深厚,是適應湘西地區自然生態、歷史傳統、文化氛圍的產物,承載著苗族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包含著豐富的民間知識。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的生產生活、宗教類、哲學類知識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文化產物,與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對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民間知識的分析,可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湘西苗族的音樂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伍國棟.音樂形態音樂本體音樂事象[J].中國音樂學, 2010.
[2]吳華強.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3][6][7][8][9][17][18]《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編輯委員會編.《湖南民間歌曲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冊[M].1980年10月,第96-97、100、105-106、106-108、101-102、114-116、117-119.
[4]錢茸.地域性聲樂品種之音樂形態分析新議[J].中國音樂學,2011.
[5]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編印.土家族苗族常用語·歌謠·故事選[M].2008.
[10]陳來.儒學的普遍性與地域性[J].天津社會科學,2005.
[11]陸群,焦麗鋒,劉金標,等.“巴岱”信仰神龕設置的文化內涵及其變遷考察以臘爾山苗族為例[J].宗教學研究,2012.
[12]陸群.臘爾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中心表現形態”的分徑與混融[J].宗教學研究,2011.
[13]林春菲.苗族宗教儀式音樂形態中的道德觀[J].民族論壇,2016.
[14]魏育鯤.湘西苗族巴岱雄、巴岱扎儀式音聲表述下的信仰關系[J].音樂探索.2013.
[15][21]調查地點:湘西古丈縣默戎鎮龍鼻嘴;調查時間:2015年1月21日-2月4日,7月24日-8月8日;調查人員:陸群,王惠寧,范娟,林春菲,等;調查對象:當地村民及老“巴岱”石元谷(1940年).
[18]薛藝兵.儀式音樂的符號特征[J].中國音樂(刊),2003.
[19]蔣穎榮.民族志:民族倫理學研究的方法論轉向[J].哲學研究,2011.
[20]石啟貴.民國時期湘西苗族調查實錄(第6卷還儺愿卷),2009.
作者簡介:林春菲(1989—),女,湖南武岡人,講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音樂。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湘西苗族音樂形態中的民間知識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4YBB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