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媛媛
【摘要】內地高職西藏生群體的教學實踐在長期的探索中基本形成了兩種較為穩定的模式,即合班教學與混合編班教學,這兩種模式皆立足于國家民族教育政策方針指示,立足于區外援藏師資培養的目標需求。學前教育專業內地高職西藏生彈唱教學能力的培養是師范生師資培養目標體系下的重要環節,在跨文化教育實踐中任重道遠,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探討律動性彈唱教學實踐,對幫助內地西藏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促進教學能力的轉化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內地西藏生;律動;彈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內地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西藏生彈唱教學能力的培養在師范生教學能力素質培養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其教育實踐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西藏學前教育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隨著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在師范生教育實踐中的不斷融入,在內地西藏生音樂教學中,筆者提倡要促使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教學與鋼琴音樂的世界民族性文化有效融合,通過律動構建內地西藏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從而在彈唱中促進多元文化視野下幼兒教師音樂教育的實踐能力。
一、內地高職西藏生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校園律動生活實踐啟示
(一)內地高職西藏生鋼琴彈唱教學存在著教授方法傳統、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的問題
內地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西藏生鋼琴彈唱教學基本沿用傳統的示范教授法進行授課,授課模式有混班和合班兩種,課題授課大多采用“師范講解——模仿練習——還課糾錯”的方式,授課內容主要涉及鋼琴基礎(練習曲、樂曲)和兒歌彈唱兩部分,曲目選擇主要沿用比較經典的訓練曲目以及兒童歌曲。雖然許多教師都在積極地探索一些新的適合于學前專業兒歌即興彈唱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找尋一些激發西藏生彈奏興趣的途徑,但囿于內地西藏生跨文化樂器學習所必須具備的接受理解能力,各種教學舉措的實施在真正面對西藏生教育實踐的時候總是顯得捉襟見肘。
(二)西藏生校園律動性實踐活動給鋼琴彈唱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
筆者所在院校的內地西藏生大多來自于青海地區,每至周末或節慶性聚會日子,校園廣場及寬闊地帶,校園藏族生便成群結隊地聚集,他們唱著原生態的藏歌、奏著熱巴鼓,跳著鍋莊舞,思鄉與異地的相逢熟識在此刻像火一樣燃燒在每個人的內心,給這所院校帶來了特色性的西藏傳統樂舞文化,也給參與教學實踐的音樂教師提供了許多思考。內地西藏生雖然文化基礎知識薄弱,但在院校組織的音樂藝術實踐中卻表現出色,他們有著良好的音樂律動參與性與歌唱表現力,有著接受多樣化音樂和對音樂進行二次創作的天然熱情,這些與彈唱教學中的歌唱、即興創編所需要具備的素養不謀而合。
(三)基于文化理解問卷調查的目標指示為實施多元化鋼琴作品彈唱指明了方向
筆者前期在“內地西藏生校園音樂生活問卷調研”中,針對筆者所在院校200多位內地西藏生的業余音樂生活的作品選擇喜好以及音樂課程期望教師選擇的作品類型等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內地西藏生希望在專業音樂課程中教師能夠設計藏族音樂或中國民族音樂的比例高達80%,西藏生業余選擇聆聽的音樂涉及30多個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音樂類型,這些數據無疑為筆者在內地西藏生彈唱教學實踐中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提供了立論依據,也為彈唱教學實踐中民族作品的介入指明了方向,即選取藏族乃至中華民族作品作為文化理解的橋梁。
二、律動性彈唱教學實踐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民族音樂素材的選取為構建律動性彈唱教學搭建橋梁
藏族有句諺語:“沒有歌舞的生活,猶如沒有靈魂的生命”,內地的藏族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群體,這一群體在內地求學的生活中,對律動歌舞保留著深入骨髓的熱情,并且具有強烈的民族音樂傳播、民族文化表達意愿,因此,教師在教學前期可以通過藏民族音樂素材的選取引導其充滿興趣地從事律動性彈唱音樂實踐。
筆者所在的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藏族生鋼琴教學主要采用在數碼鋼琴教室統一授課的形式進行,從律動活動角度而言,空間上雖然受阻,但貴在為集體教學活動提供了集體彈唱參與的有利場所。鋼琴這件樂器雖然對于西藏生而言是件跨文化樂器,但其本質上也是件有音高的打擊性樂器,藏族生在日常音樂生活的律動性活動中對打擊樂器的熱衷和熟悉可以有效地鏈接到彈奏節奏特點明顯的藏族鋼琴作品,因此可以說,藏民族乃至中國多民族音樂素材的選取將為構建律動性彈唱教學搭建橋梁。筆者建議:西藏生彈唱教學可以通過(藏)民族素材音樂作品的律動參與促使其開展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肢體的音樂表現本能,培養出作品彈奏中應有的音樂文化感受理解力和敏捷的手指反應能力,在體驗的基礎上用彈奏表現音樂,達到彈唱的有效結合。
(二)律動性兒童歌曲彈唱為西藏生未來開展幼兒音樂教育做好積淀
根據國家對高職院校提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要求,筆者認為內地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西藏生在彈唱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更多選用能夠有效實施律動教學需要的兒童歌曲。傳統的鋼琴彈唱教學幾乎屏蔽音樂的律動教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在強調伴奏音型以及彈唱準確音和節奏,學生在學習中更多的是機械地練習和演奏,無法真正地將身心融入音樂,了解作品的韻律美及彈奏應有的樂感,更無從談起作品的二次教育應用問題。將律動性的兒童歌曲加入西藏生的彈唱教學,設計與作品風格吻合的體態律動,在演唱的同時用身體把樂句、重音、旋律、節奏等要素有效地表現出來,能夠有效地幫助西藏生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兒童歌曲作品,形成準確的音樂感覺。而結合所選擇的兒童歌曲設計出與彈奏相關手指律動則能夠更有效地引領西藏生實現具有音樂感的準確彈奏。同時,教師在鋼琴彈唱教學中對律動活動的設計也為西藏生返藏后更好地參與幼兒音樂律動教育實施做好示范。
(三)世界鋼琴音樂作品的律動性彈唱為增強西藏生的文化理解力服務
隨著內地西藏生求學過程中音樂文化接納力的增強,他們的業余音樂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筆者在問卷調研和訪談中發現,西藏生大多喜歡節奏鮮明的流行音樂、非洲音樂以及各種舞曲音樂。在鋼琴彈唱授課中,西藏生對世界范圍內節奏鮮明的鋼琴音樂作品表現出良好的肢體律動參與度,教師一有示范演奏,他們便有動起來的傾向,正如奧爾夫先生所言的“原本”的身體反應,這種律動反應是自帶的、天然的,也是我們在鋼琴彈唱教學中從音樂感知入手加強作品理解的前提,因此,西藏生能夠主動地律動表現鋼琴彈唱作品將引領我們在律動感悟引導下幫助其更好地理解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鋼琴作品,同時律動也會帶給教師更為貼近音樂本質的彈唱授課實踐體驗,當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參與沉浸在音樂中時,彈唱課堂所呈現的藝術氛圍本身便是最好的美育。
三、西藏生律動性彈唱教學實踐實驗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從歌唱入手的單聲部律動彈唱
授課過程中,筆者發現西藏生在歌曲演唱上的優勢是天生的,他們攜帶著人類最基本的樂器,仿佛隨時隨地都可以高歌一曲。如果說西藏生的音樂生活離不開歌唱,鋼琴彈唱教學中旋律的彈唱恰恰和這種天性極為吻合,并且旋律的彈唱本身就占據很重要的位置,正如一些鋼琴教育家所推崇的“聲樂是鋼琴演奏的終極解決之道”,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引導藏族學生用歌唱的方式來唱譜,就能夠幫助其更好地找到旋律彈奏所應具備的樂感,進而引導學生把歌唱的感覺從嗓子轉移到手指,幫助其做到心中有譜的彈唱,要使學生明白鋼琴彈唱實質上是利用鋼琴將人類在歌唱中產生的音樂思維進行演奏上的表達,這種表達可以有效突破人類嗓音的極限。如此一來,彈奏中的“歌唱性”便極易表現出來。同時,教師如果能夠根據作品的旋律、節奏、強弱等音樂元素設計體態律動則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節奏感和彈唱課堂的活躍度。
(二)伴奏聲部的律動彈唱配合
西藏生彈唱教學的伴奏聲部可以從節奏鮮明的伴奏音型入手,在伴奏音型單手彈奏之前教師可以帶領其做一些有趣的手指律動游戲,幫助學生有效地了解伴奏時需要運用的指法,隨之引導學生將手指律動游戲和自己的旋律歌唱相配合,讓學生在想象與肢體小關節的律動中體味唱和的感官配合,在此基礎上,學生在鍵盤上完成手指游戲的實踐操作,便可以更好地奏出伴奏音樂的韻律美感,更好地完成伴奏與唱的配合。
(三)體驗基礎上的律動性彈唱及即興創作
教師通過單手的彈唱配合引導后,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在理解領悟音樂的基礎上,關注伴奏節奏與身體節奏結合的音樂本能反應,啟發學生的音樂從音樂文化、音樂元素等多角度深層次地體驗自己所彈唱的音樂,啟發學生對所聽到的音樂與自身對音樂的感知和情感理解即興做出反應,引導其將肢體動作與樂曲節奏、旋律緊密結合,發現作品長音、休止處需要填補的節奏,即興創作出補充性的樂句,通過律動的形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自身對音樂作品潛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完成左右手的配合彈奏,提高練習效率。
簡而言之,內地高職西藏生鋼琴律動性彈唱教學的實踐研究還需更多的教育者邊實踐邊探索,邊反思邊總結,我們應致力于減輕藏族生跨文化樂器學習的負擔,引領其體驗全球視野的音樂文化生活,讓律動性彈唱成為學生音樂藝術體驗的良好門戶,讓彈唱課程成為學前教育專業內地藏族生心靈美育體驗的蓄水池。
參考文獻
[1]趙曉偉.西藏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開設思考—以西藏大學為例[J].西藏教育,2018(2).
[2]成德華.西藏生藝術潛質的挖掘與培養[J]大眾文藝, 2010(17).
[3]侯首輝.內地西藏班(校)學生文化適應問題研究——基于成都西藏中學的調查[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張天瀾.感知差異視角下內地西藏班(校)學生的文化適應——以上海巧康中學的西藏學生為例[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張登云.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西藏本土化的實踐與研究——以拉薩市區中小學為例[D].拉薩:西藏大學,2017.
基金項目: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生態文化視野下內地高職藏族生音樂教育研究”成果系列論文(課題編號:1350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