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琪
【摘要】本文圍繞幾種當下小提琴集體課衍生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概括,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首先從課堂紀律入手,其次探究小提琴集體課的科學教學模式,最后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由淺入深,逐漸挖掘,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小提琴課集體課的問題,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提琴教學;集體課;科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傳統的小提琴教學基本都是教師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形式來進行的,因為音樂教學不同于文化課教學,它更為細致而且難度比較大。近幾年,小提琴課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多,所以集體課作為一種新型音樂教育模式逐漸被教師們所采用。由于教育體制不夠成熟,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難免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這是當前急需解決的。
一、中學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問題
(一)課堂雜亂無序
音樂授課需要教師的單方面展示,在教師展示之后需要學生模仿練習,導致學生無法固定坐在座位上。集體課學生人數眾多難以管理,就會有部分學生擾亂課堂紀律使課堂雜亂無章。教師不能專心地進行授課,學生也無法對授課內容進行理解反饋,最終導致教學效率下降,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出發,讓他們意識到學習樂器并不是玩樂,而是一種提高自己身心素養的方式。從基本的課堂紀律開始管理,之后的教學方法才有實施的價值,因此這一問題首當其沖,尤為重要。
(二)教學盲點
音樂教學比文化教學更為細致,例如手指的位置、身體的姿勢都有講究。要想提高小提琴的演奏技能,就要關注每一個細節。但由于每個學生的天賦和功底不同,教師可能會產生教育盲點。現今的集體課教學模式也漸漸規劃到常識教學,導致小提琴教學過于死板,更談不上因材施教。學生細枝末節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長此以往積累可能會影響其未來音樂的發展。無論是文化課還是音樂課,集體課模式都會暴露許多弊端,一時間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三)衍生壓力
處于啟蒙階段的學生是集體課的主體,啟蒙階段的學生家長普遍認為,集體課人數眾多,熱鬧的課堂氛圍可以給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且啟蒙階段沒必要花費太多財力,而以考級為目的的小提琴集體課程在進行到所謂的級別之后,又會出現新的教師。本身教育體系就抵制頻繁地更換教師,無論學生和教師都會浪費大量時間進行磨合。加上等級的劃分,導致學生出現不公平的情緒從而產生壓力,開始厭倦小提琴的學習,甚至可能影響以后對音樂的觀念。
二、中學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對策建議
(一)規范課堂制度
集體課人數眾多,而中學階段恰恰是學生的叛逆期,課堂不好管理,所以,教師應該有效合理地規范課堂制度,避免課堂混亂。例如教師在講解授課及演示過程中禁止學生說話,有問題等待老師講解完畢之后再提出來,而且提問要有前后順序;課堂上禁止非知識交流的探討,嚴禁打鬧行為,不可做與課堂無關的行為;在老師和同學演奏時保持安靜;不要做危險動作,禁止拿樂器及危險物品戲耍等。
中學生多數叛逆,教師定制規矩之后可能會有人觸犯,開始可以對其警告,再犯就要對其進行處罰,屢教不改者應聯系家長進行解決,不能因為個別學生而打亂了整體課堂的節奏。教師在學生面既要有絕對的威信,又不能產生距離感,要讓學生認清課堂,理解學習的意義。
在規范課堂紀律之后,課堂的整齊一致也是重點。課堂不整齊,總體上看來雜亂無章。一方面,教師授課心情會受很大影響,另一方面,也失去了課堂的意義所在。所以,教師需要擬定出一套適合小提琴集體課的管理方案,不能把教師和學生劃分開,要把授課、練習、演示形成一個教學體系。教師是學生的表率,應該不斷學習進步,提高自我修養,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好的教學體驗。
(二)細化教學
目前小提琴教材繁多,其中大部分教材只注重技術練習,旋律性比較差,如果選用不得當,很容易抹殺學生對小提琴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師忌諱拿來主義,不應該照著書本來教授給學生,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來給予指導,尤其細致末節的知識點更應該注意。
教師可以適當把科學的練習方法運用到教學中來,在新的時代要與時俱進,善用科學工具,這樣既可以提高小提琴的教學效率,又能增強趣味性,使學生更愛學習。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尼克羅·帕格尼尼就曾以有效的學習方法創新聞名于小提琴學界,曾經被人杜撰說他把自己的靈魂賣給了魔鬼,以此來換取高超的演繹技術。
首先,練琴時間不宜過長,一到兩個小時即可,沒必要投入太久,否則會使練琴適得其反。因為每個人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利用這段時間可以使練琴效率大大提高。學習任何事物切忌急于求成,過程才是決定結果的關鍵。長時間的練習也會給學生帶來很大負擔,產生抵觸情緒,導致學琴效率下降;其次,教授新的曲目應該注意將樂曲細化分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培養他們自主獨立分析的能力。學習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細化樂曲可以把學生的學習節奏慢下來,這樣可以準確地演奏每一個音符;最后,反復練習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好就適得其反,掌握方法練習也會出現奇效。這里的反復練習不是針對整首樂曲,而是指一首曲目的關鍵點、難點。把重點放到這兩點上,十次以上的反復鞏固突破,才能在此基礎上連貫全曲進行練習。
無論是集體課還是一對一教學,在小提琴教學中最主要的就是能夠將小提琴藝術的核心內容,即技巧和感受能力傳授給學生。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提高教學水平,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進步才能使自己的技能更加完善。
(三)鼓勵進步
樂趣永遠是學習的源泉,在學習小提琴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發生碰撞,出現抵觸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學生和家長三方面的配合。例如,每個星期教師可以組織一場公開演奏,邀請學生家長來進行旁聽。學習小提琴本身是要展示給更多人,讓大家體會到音樂之美,這也是增加學生自信心的一種方法。演示過程中可能會有少數學生演出以失常發揮,此時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讓其他同學幫助或者讓家長進行心理輔導。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又可以加深友誼,切忌讓學生產生負擔情緒。這一過程也可以展示能力強的學生技能表述,間接提高和鍛煉。
做事不能忘記初衷,學音樂、學小提琴也是如此。學生都是對小提琴產生濃厚的熱情和興趣才會開始學習,教師不要忘記這一點。例如,教師可以定時帶學生去參加小提琴音樂會,讓學生與音樂的交集越來越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它們的熱情不會隨著時間一點點流逝。選取教材方面也要注意新穎,傳統經典既要傳承,時代特色也要學習。把握學生心理學寓教于樂,讓小提琴不僅僅是一件樂器,更是學生成長階段的一位朋友。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提琴集體課的優勢,集體課不同于一對一的教學,重點在于學生與學生、教師的溝通交流。教師和學生處于同一地位,學生才能更好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反饋,教師也能及時發現學生的薄弱點并及時進行針對指導。小提琴集體課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教師的不斷完善總結,為后輩留下寶貴的教育經驗。
三、結論
在當下發展階段,小提琴集體課還是主要發展趨勢。在大環境下,教師需要采用更科學的方法來實施。然而,集體課并不是中學小提琴教學探索道路的終點,希望未來會有更多學者提出參考借鑒方法,使音樂藝術能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學習,讓音樂給人們帶來更大的積極影響,促進文明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瓊.小提琴集體課的利與弊探析[J].亞太教育,2015 (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