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鑒賞是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豐富認知思維和深化靈感的有效途徑。圍繞鑒賞音樂需要,注重聆聽指導、自由思考、多樣評價和沙龍活動等策略指導,可以引領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豐富認知,增強鑒賞能力。活化方法鑒賞音樂改變傳統被動欣賞模式,可以切實增強主動樂于鑒賞自覺性,提升音樂綜合素養。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情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音樂課程標準認為,音樂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音樂走進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由此可見,發揮學生的音樂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多給他們自愿鑒賞時空,能夠讓他們主動融入音樂情境中獲得深層次的理解、感悟,能夠讓他們在共鳴中深受啟發,在自覺鑒賞中發現不一樣的精彩。注重音樂鑒賞策略指導和方法引導,能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的參學者向主動實踐的嘗試者轉變,激發學生學習音樂內生動力和創造激情,使音樂的魅力與靈性能真正流進每位學生的心田。
一、聆聽升華情感:融入樂境
聆聽是鑒賞音樂的前提,是學生認知和感知音樂的出發點。教師應多給學生主動聆聽的機會,鼓勵學生在聆聽中發現音樂的美麗,讓他們能夠全方位感知音樂的美麗。學生可結合自身的認知思維情感,主動探索其中的音樂表達情境,在身臨其境中達到“物我兩忘”境地,定能給學生更多的嘗試和實踐機會。創設一定的情境氛圍,多給學生靜心聆聽的機會,便于學生在關注音樂的過程中形成豐富的感思體驗。這種感思體驗能利于學生在關注創作背景、音樂主題中獲得深層次的感思。
引領學生帶著情感聆聽音樂,讓他們從音樂的情境中感受其中不同的內涵意義。如在《彩云追月》鑒賞中,我要求學首先自我查閱相關的背景資料,了解該曲是20世紀30年代我國年輕作曲家任光早期的代表作,讓學生從“彎彎月兒夜漸濃,月光伴清風;月色更朦朧,倒映湖中她面容……”感受那種特有的平緩和輕松。在指導學生聆聽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針對樂曲的節奏上平穩、情緒上抒情、速度上稍慢的特征,可播放“彩云之南——云南”的宣傳片,引導學生從耳聽與眼觀的角度深入體味其中特有的意境。很多同學在聆聽中能真切感受到月色下的景物是如此的寧靜與漂亮,感受到朱自清先生撰寫《荷塘月色》的美妙意境。很多同學在聆聽的過程中,能夠下意識地輕聲哼唱,從相應的情境中找出有價值的感知信息,特別是音樂本身所表現的意境,能夠幫助學生在聆聽揣摩中產生不一樣的思維靈感,有利于學生由關注填詞作曲向意境探索轉變,幫助他們在深入意境的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并能與音樂零距離銜接和有機融合。
二、留足思考時間:對話音樂
音樂欣賞最忌諱被動,最怕教師的講解成為學生鑒賞的指揮棒。看似熱鬧非凡的音樂課堂,其實是“鸚鵡學舌”的翻版。這種“被合作”“被討論”“被表演”的課堂活動,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學生的自我思考,讓他們的獨立探索不能真正融入音樂,不能使自我探索的痕跡與樂曲達成默契。這種熱鬧的課堂難以讓凝神思索、靜思默想成為其中的主線,不能真正探索樂曲本身的味道。留足思考時間,請學生多點揣摩,體味其中的匠心,是學生對話音樂的必然認知發展需要。
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便于學生在主動對話音樂中產生多維度思維方法和運用技能。如在《秋湖月夜》這首曲子的鑒賞過程中,我請學生首先了解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的詞作《念奴嬌·過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妙處難與君說……肝膽皆冰雪。短發蕭瑟襟袖冷……不知今夕何夕。”鼓勵學生從中思考作者表達的意圖,從中秋的月圓到詞人的保家衛國情感,無不流露出對家鄉的熱愛和祖國美好河山的向往。在鑒賞指導中,可要求學生針對其中的表述內容,從“風輕月明下船兒漂在秋夜的湖心”中感受其中特有的水境、仙境和夢境,體味俞遜發與彭正元以古代詩詞文化為基礎,大膽融入笛曲的迷人意境。為此,很多同學從跨越時間長度中尋找樂曲種特有的情思,都能從笛和膜吹奏的天籟之音中感受“萬物皆有靈”的深層內涵,體味創作者“自然之中有深意”的含義,也能使學生真正主動融入相應的環境氛圍中,感受其中不一樣的美感。
三、引導多元評價:豐富內涵
鑒賞是發現音樂美的前提,點評則是完善音樂之美的必然。多從欣賞中評價音樂帶來的愉悅與積累,幫助學生在主動融入聆聽音樂的氛圍中深化理解識記。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豐富理解感知,幫助學生在主動參與評價學習中獲得深度理解感知。多元評價能夠讓學生享有足夠話語權和支配權。學生多以發現美的耳朵聆聽,并用腦體味其中內涵意義,便于其在有針對性地參與交流和深入協作探知中深化感觸理解。多給學生足夠的點評和交流探討,讓他們從各自傾訴意見中篩選有價值的評論,為他們開啟音樂的真切體驗之旅提供必要幫助。
嘗試多元化評價,利于學生從單純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嘗試者。如,在《月光奏鳴曲》這首歌曲的教學評價中,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作者貝多芬創作的樂曲特點,不妨建議學生從奏鳴曲的共同特性出發,嘗試從升c小調的角度來體味其中深層內涵。很顯然,這樣的引導能喚醒學生的自覺探知意識,能夠從三個樂章中感受三部曲式與奏鳴曲式的差異,能夠從“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中體味到作者對曲調的變化。在這樣的引導下,很多同學結合樂曲的背景從中體味到豐富的思想情感。從樂章的不一樣表現出發,緊扣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可要求學生發表自己的點評。有的同學認為該曲用調時抑揚頓挫,給人以一種唯美的情感之感受,能激活自己的內生動力;有的同學認為該曲能展現出創作者的內心情感,能體味到作者不一樣內心情感世界;有的同學認為,該曲調更是作者對生活的一種寫意,是基于一定深層次理解感知基礎上的拓展延伸等。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評價后,可組織他們以學生個體自評、小組互評、指名點評等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嘗試,幫助他們從豐富的內涵意義中找出其中有效的信息。
四、開展沙龍活動:展現創意
任何音樂活動都是幫助學生開闊認知視野和思維的重要途徑,都是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和空間。音樂沙龍能夠以輕松、明快、愉悅的情境氛圍,幫助學生在親切交流和主動談論中集思廣益,這種活動形式能夠將音樂的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形成有機融合,能夠讓學生在親自參與交流中形成多元化的感思。運用多元化的方式予以鑒賞引導,引領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真切感知,定會學生不一樣的啟發。
沙龍活動能給音樂帶來不一樣的動感與活力。如,在《山林的呼喚》教學中,筆者沒有按照常規課堂教學要求進行教學,而是以沙龍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知。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山林的呼喚》,要求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氛圍。在學生對該樂曲有了一定的初步感知印象后,從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樂要素及其表現形式來深入探討,建議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能主動說出自己不一樣的見解。在開展活動中,很多同學圍繞自己關注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色這幾個音樂要素主動暢談了各自的想法,特別是從山林的各種聲響出發,就發音的混合與表達的情感提出了多樣化的理解,能夠有針對性地說出自己的見解,使課堂更有生機和活力。
總之,音樂鑒賞需要教師予以正確引導,以開放化、多元化和情趣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多給學生反復聆聽,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喚醒他們的藝術靈感。多給學生自悟、自由、自評的時間,多給學生交流碰撞思維靈感的時機,在他們“欲言又停、欲思又止”的時候多加點撥,幫助他們主動融入音樂,產生主動對話音樂的沖動,定能讓音樂更有活力、充滿靈性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