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操
網絡古風音樂是互聯網上流行的一種新興音樂文化形式,這一音樂文化形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和壯大,吸引了一大批傳統音樂文化愛好者,尤其以青少年學生居多。雖然,對于“古風音樂”尚無統一的定義,但參考百度百科的解釋,可以對古風音樂已達成共識的特點概括如下:古風音樂是21世紀新出現的一種音樂風格,注重旋律的優美,多采用民族樂器來演奏,歌詞講求古典雅致、措辭整齊。區別于搖滾等流行樂的金屬質感,以及古典音樂的歷史厚重感,古風音樂自有其獨特飄逸的中國式美感,常在音樂中夾雜念白,讓人仿佛回到了小說中描寫的古風場景。
當前,古風音樂的創作以自發組織和業余創作為主,發展還很不成熟,學界對古風音樂的研究也很少,主要表現在對古風音樂的概念和價值探討、特征分析、文化解讀和傳播研究四個方面[1]。
由于古風音樂尚無統一的概念,所以幾乎每一篇探討古風音樂的文獻都會對其基本概念進行分析和歸納。其中,周顯寶和熊楚月對古風音樂的源流與類型進行了考辨,但沒有形成確切、清晰的概念,而是對古風音樂的形成過程進行了跟蹤分析[2]。此外,還有少量文獻對古風音樂發展的意義和價值進行了簡單的探討[3-8]。關于古風音樂特征研究的文獻也很少,一般是對歌詞特征和曲式形態進行簡單的探討[5,9-13]。文化解讀是當前古風音樂研究的重點內容,研究文獻不多,但研究的層次相對深入[2,4,14-17]。對古風音樂的傳播方式進行研究的文獻非常少,一般從網絡傳播與傳統媒體傳播兩種傳播渠道的傳播效果方面進行比較研究[18-20]。
根據以上綜述,現有的研究對古風音樂的基本概念、發展現狀、主要特征和文化功能進行了跟蹤和初步探析,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本文試圖從古風音樂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古風音樂的主要類型、本質特征、基本要素和文化屬性五個方面進行較為系統地分析,以期準確把握古風音樂的發展現狀和文化定位,為古風音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眾音樂從政治口號式歌曲、樣板戲歌曲和稱頌領袖歌曲的紅歌時代過渡到反映文革傷痛的傷痕音樂、港臺流行音樂、西洋音樂和西北風音樂并存的時代,這一過程體現了我國大眾對音樂文化訴求的三個因素:對文革的反思,對西洋音樂的好奇和對中華大河文化源流的認同和回歸。隨著90 年代初中國風音樂的興起和2000年初古風音樂的逐步形成,大眾流行音樂文化向傳統文化回歸的趨勢更加明顯(見圖1)。

具體來看,我國古風音樂發端于為武俠類網絡游戲中古體詩詞的配樂創作,這種創作需求隨著2000年后中國互聯網的普及逐漸發展成一種明顯的創作潮流。按照古風圈青年網民較一致的看法,古風音樂最早的音樂活動是出現于分貝網(www.Fenbei.com成立于2003年6月18日,現已關閉服務)的古風填詞版塊和仙劍奇俠傳游戲論壇(bbs.pal-club.com.cn)的填詞翻唱活動,古風音樂發展的先驅和標志是2007年“墨明棋妙”原創音樂團隊的成立。但是,古風音樂的快速發展卻是近幾年的事情。
從上述時代背景來看,古風音樂誕生的誘因是武俠類網絡游戲中古體詩詞創作的需求,但古風音樂誕生的內在動力來自古風圈青年網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需求。這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青少年的愛好培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文學素質和藝術修養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使他們對傳統文化藝術產生了較強的探求欲望和鑒賞需求。可以說,對于青少文學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提升,我國當下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功不可沒的。反過來看,古風音樂與古風圈的發展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因此,古風圈青年網民對傳統文化的虔誠和崇敬以及對傳統音樂藝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古風音樂誕生的根本原因。
對于當前互聯網上存在的古風音樂作品種類,可以按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按表演形式可以分為歌曲和器樂曲,按創作類型可以分為原創類和翻唱/翻錄類音樂。圖2是按照表演形式和創作類型綜合分類的古風音樂的分類樹狀圖。

古風音樂發展的早期形式主要是古典武俠類網絡游戲配樂,即古風器樂曲,后來隨著人們對古風器樂曲進行填詞的風潮興起,古風歌曲便誕生了,因此古風音樂作品發展的現狀是大量的古風器樂曲與數量更龐大的古風歌曲并存于互聯網上。無論是古風歌曲還是古風器樂曲都有原創和翻唱、翻錄之別。
原創古風歌曲按歌詞創作的取材可以分為三大類,它們分別是以網絡游戲為載體的古風歌曲、以小說故事為來源的古風歌曲和以古代詩詞為題材的古風歌曲。首先,古風音樂中的古風元素最早來自武俠類網絡游戲音樂,如《仙劍奇俠傳》系列、《幻想三國志》系列和《軒轅劍》系列中的音樂,游戲玩家為古風歌曲創作提供了群眾基礎和市場需求,在中國韻味濃厚的網絡游戲音樂基礎上進行填詞或重新創作,便形成了以網絡游戲為載體的古風歌曲,如游戲《蜀山》中的《望月之城》、《幽幽海谷情》和《深海宮殿》等。其次,小說故事也是古風歌曲創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以小說故事為背景可以使歌曲更加富有故事情節,使得每一首古風歌曲蘊含一個動人的故事,如根據《異人傲世錄》創作的《異世情》、根據《步步驚心》創作的《步步皆殤》、根據《誅仙》創作的《誅仙·生死戀》等。第三,古代詩詞也是古風歌曲創作的重要題材,古風歌詞創作時以古詩詞的韻腳為基石,以古詩詞的意象為內涵,有些古風歌詞的文學價值甚至超越了一般歌詞,如以唐代李白《長相思》為題材創作的《長相思》、以西漢卓文君《白頭吟》為題材創作的《白頭吟》、以《詩經》篇目《國風·秦風·蒹葭》為題材創作的《蒹葭》等。
翻唱古風歌曲分為填詞翻唱歌曲和同曲翻唱歌曲兩類。填詞翻唱歌曲指根據已有的古風曲調進行填詞后再翻唱形成的作品,造成同調不同詞的多版本古風填詞翻唱作品并存的局面,如根據日文歌曲《Sakitama 幸魂》填詞的《百鬼夜行》(音頻怪物填詞翻唱)和《周郎》(楓影兒填詞翻唱),根據日文歌曲《一青窈》(《陪哭》)填詞的《青梅》(晃兒填詞翻唱)和《哭三變》(重小煙填詞翻唱)等。同曲翻唱指不同的演唱者對同一首古風歌曲進行翻唱并同時進行細微的改編從而形成的作品,造成同曲不同人的多種演唱版本并存的現狀,如古風歌曲《明月天涯》的翻唱者有蕭憶倩、葉洛洛、澈心等70多位,《蒹葭》的翻唱者有喵七七、桃、素昔等80多位,《有所思》翻唱者有南君、軒題墨竹、藤九等90多位。同曲翻唱盛行是古風圈的特色,激勵更多的愛好者接受并學唱古風歌曲。
原創古風器樂曲的早期形式是用編曲軟件制作的游戲音樂,由于早期國外編曲軟件的音源庫中我國傳統樂器音源缺乏或不足,而后來我國自行對民族樂器采樣所制作的音源在國外軟件上的使用又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在早期的原創古風器樂曲中,我國民族樂器的音色常采用其他民族樂器的音色進行替換。當前的很多原創古風器樂曲主要是由作曲者、演奏者和后期編曲人員共同譜寫、演奏、錄制、后期編配完成的作品,如河圖的《雨碎江南》和墨明棋妙團隊的《獨坐幽篁》等
翻錄古風器樂曲是根據已有的古風音樂進行重新演奏、錄制形成的古風器樂曲,因此出現了一首歌曲有多個不同樂器演奏版本的現象,如二胡和琵琶演奏的《美麗的神話》、二胡笛子合奏的《畫情》、笛箏合奏版的《剎那芳華曲》等。隨著我國經濟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小都學習某一中樂器作為“特長”,為翻錄古風器樂曲的制作提供了群眾基礎。
古風音樂對熱愛傳統文學藝術和傳統音樂藝術的青年網民極富魅力,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我們可以根據古風音樂的定位來分析其本質原因。首先,古風音樂作為一種消費文化①,它必須符合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古風音樂的消費者是傳統音樂文化的愛好者群體,因此古詩詞的韻律美和五聲民族調式的旋律美是古風音樂富有魅力的本質之一。其次,古風音樂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②,它必須符合古風圈青年不受主流文化約束的需求,因此“只述古典,不書當代”是古風音樂富有魅力的本質之二。第三,古風音樂環境作為回避殘酷現實的避風港,它必須能提供一個暫時遠離現實社會的環境,因此,虛擬架空的網絡古風環境是古風音樂富有魅力的本質之三。第四,古風音樂創作環境作為古風圈青年展示文學和音樂才華的圣地,它必須能提供便捷地將獨立的詞、曲、配器、伴奏或演奏等進行整合的工具,因此,可以便捷地利用各種作詞、作曲、配器等作曲軟件進行創作是古風音樂富有魅力的本質之四。第五,古風音樂作為培養傳統文學和傳統音樂業余愛好的樂園,它必須符合創作者不受專業水平限制的要求,因為大多數古風音樂創作者都沒有接受過嚴格的古典文學和傳統民族音樂的專業訓練,因此,“非專業、隨意性”是古風音樂富有魅力的本質之五。
按照當前古風圈比較統一的說法,古風音樂構成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詞、曲、樂器、意境、層次、專業性等六個要素。
1.歌詞追求古典雅致、措辭整齊;
2.曲譜追求民族五聲調式的中國式美感;
3.演奏或伴奏多采用中國民族樂器;
4.意境、意象追求古典、雅致、唯美、恬靜、飄逸的古風場景;
5.層次力求高于大眾流行音樂文化——區別于現代流行音樂;
6.回避古典文學和古典音樂的專業性苛求——區別于古典文學和音樂的歷史厚重感。
文化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詞匯,既可以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也可以用時尚前衛來感嘆;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大眾精英之別。
按照文化內容的品味和格調來分析,我國文化有雅文化與俗文化之分。雅文化以“高雅、典雅、幽雅、儒雅”為顯著特點,而俗文化以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和交流為基本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講,古風音樂作為一種新型流行音樂風格和網絡文藝總體上屬于俗文化的范疇,但它是以唯美、高雅的雅文化為追求目標的。它講求音樂文化的古典雅致、輕松飄逸但不追求文化的歷史厚重感,處于雅文化與俗文化的中間地帶。另外,從文化的衍化結果來看,雅文化可以衍化為兩個分支,其一是制度、禮儀、道德規范,其二是琴、棋、書、畫等藝術門類。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顯然,古風音樂屬于藝術門類,它追求民族風格的旋律優美,強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功能,以傳統音樂文化的美學價值凝聚古風圈青少年網民,但它意象虛空,遠離現實生活,不承載現實社會的重大文化題材。
按照文化創作、傳播與分享的主體視角來觀察,當前中國文化主要包括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三大類型。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質較高的少數知識分子或文化人為主體,旨在表達他們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主流文化是執政者倡導、得到民眾廣泛認同的文化,旨在表達一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大眾文化以廣大普通民眾為主體,以大眾傳播媒介(傳統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傳播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運作,旨在表達普通大眾的情感和價值追求。從這個視角來考察,古風音樂屬于大眾文化層次,它以廣大青少年古風音樂愛好者為主體,旨在表達他們的情感和價值追求,且多為自娛性價值追求。但是,古風音樂愛好者是一個“比較有文化藝術修養的”群體,他們有向文化精英看齊的動機,古風音樂也有向精英文化發展的趨勢,屬于大眾音樂文化中新興的小眾音樂門類,具有大眾文化層次和小眾文化主體的雙重特征。這是因為古風音樂的創作、傳播和分享主體主要是80后、90后和00后中文學藝術素養和對藝術美的敏感度相對較高的青少年網民,即所謂“有文化藝術修養的”青少年,他們暫時還未進入文化精英階層,多數也沒有接受過文化藝術創作和表演的專業訓練,但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學藝術修養高于一般普通大眾,相較于一般青少年他們向文化精英階層發展的可能性更大。
1.古風音樂愛好者是具有較好的文學和音樂天賦的80后、90后和00后群體,他們有獲取這方面知識的強烈愿望。其中,80后是創作者和引領者,90后是中堅力量,00后構成龐大的粉絲陣容。
2.武俠類網絡游戲中的古體詩詞創作需求是古風音樂誕生的基本誘因,而對傳統文化的虔誠和崇敬是古風音樂誕生和發展的最根本的驅動力。
3.網絡古風音樂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極富魅力的音樂潮流并自成體系,是一種民族特色凸顯、高于流行音樂文化層次的新興音樂文化,屬于大眾音樂文化中的小眾門類,具有大眾文化層次和小眾文化主體的雙重特征。
4.古風音樂屬于大眾音樂文化中新興的小眾音樂門類,具有大眾文化層次和小眾文化主體。
注 釋
①消費文化即大眾文化,指人類在消費領域所創造的優秀成果的結晶,是消費文明的內在本質。
②亞文化是相較于主流文化的概念,青年亞文化研究最早始于對犯罪青少年等亞文化群體的研究,后泛指青年非主流文化。在本文里特指青年人借助互聯網對主流文化中刻板、強制的教化方法的吐槽、惡搞和調侃以及Cosplay、街舞、快閃等亞文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