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奕婧
日前,有學者撰文稱四大名著瑜不掩瑕,因為書籍中有很多不適合兒童閱讀的內容,因此建議不要作為兒童的必讀書目,但我想說的是:作為民族的文化遺產,不應該因為一些瑕疵,就以偏概全,魯迅先生在面對傳統文化時,將全盤吸收者稱為廢物,將全盤否定者稱為混蛋,將虛無主義者稱為孱頭,隨著時代的發展,經典名著中的一些精髓再次成為了推動我們文化建設的要素,所以,我們今天再次將它們搬到了孩子的文化餐桌上,讓它們的文化價值再次顯揚起來,并促進社會的發展。
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從上到下的傳承與更加廣泛的學習經典的浪潮,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化的熱度,如影響著莘莘學子的高考,增加了很多傳統文化經典篇目,讓孩子們提升了記憶的能力的同時,可以更好感受到經典帶給我們的精神享受,現在就連我們經常生活的小區,墻上都寫滿了詩句,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對百姓生活的影響。此外,社會、學校、家長等多方面的正確引導更是成為了孩童閱讀經典的助推器。家長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相對符合孩子年齡段的經典讀物,并陪伴著孩子們一起閱讀;學校更是十分重視經典閱讀,開展了相關閱讀周,提高了孩子們學習經典的能力;社會也十分尊重經典名著,塑造名著在孩子們心中的良好形象,讓孩子們的理性閱讀更是邁出了一大步。
經典讀物不僅是孩子們汲取知識的平臺,也未嘗不是一種讓孩子接觸社會的不二選擇,因為社會是殘酷的,與其一下子讓孩子們接觸社會,不如讓他們循序漸進地了解,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明辨是非。《水滸傳》的忠義、《西游記》的神魔、《三國演義》中的計謀、《紅樓夢》的人情冷暖,世道的分明、儒釋道的水乳交融、“史詩般的廣闊”的情節、雅俗共賞的文化……“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經典能給孩子們帶來學識,給與精神上的糧食,有效而豐富課外的時光。“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在開闊孩子眼界的同時,那顆玻璃心也自然而然地轉變為勇敢之心、堅韌之心、赤誠之心……
我們有時喜歡宣揚西方的童話,用這些曼妙的童話將孩子們禁足于象牙塔中,天天上演著如夢如幻的故事:白雪公主最終等來了白馬王子、花仙子所到之處花開爛漫、愛麗絲能夠漫游仙境、豌豆公主睡在那鵝絨被上……童話是一間永遠溫暖如春的小室,營造著甜美的氛圍。但童話也是一堵冰冷的墻,筑起了孩子們的玻璃心和無知淚,阻塞了面對真實社會的條條大道。所以,面對我們自己的經典時,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并能夠汲取精華,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名著經典,不應限制于成人中,不應被封建的塵埃淹沒于大千世界中。
優良的傳統文化經典,不應埋沒在輿論中,失去它本身的色澤。
經典的精髓,應照亮每個幼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