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袁慶

清明,靜倚南窗,獨眄庭柯,傾聽雨水與嫩芽的呢喃;芒種,頭戴草帽,躬身麥田,傾聽風吹散農家人的朗笑;白露,黃葉紛飛,寒蟬凄切,傾聽露珠滑落草葉的依依惜別;小寒,銀裝素裹,原馳蠟象,傾聽大鍋灶里臘八粥的呼嚕。傾聽,讓人在浮躁的現代社會尋一方天地,洗滌心靈的塵埃,重歸天真無邪。
蘇格拉底說過:“上帝讓每個人有一張嘴巴,兩只耳朵,就是讓你多聽少說。”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只是一味地向別人訴說,心里存了太多“自我”的私念,就做不到傾聽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的結局就是印證,戰場上項羽沖鋒陷陣,大敗秦軍,何等英勇瀟灑!可最終成就大業的卻是劉邦,項羽也只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推究他失敗的原因,難道不就是他其閉目塞聽,剛愎自用嗎?
唐太宗李世民曾對諫議大夫王珪說“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一代開國君王,虛心傾聽大臣們的意見,不斷改正自身錯誤。就是在這樣的傾聽中,他懂得了治國之道,最終成就“貞觀之治”的盛世。“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的一席話,跨越千年歷史長河,帶給今人有力的告誡——只有學會傾聽,才能獲得更多知識,豐富自己的思想,成就偉大的事業。因為傾聽,意味著情感的分享,需要暫時擱置自己的立場,完全進入對方的世界,心無旁騖地汲取知識與經驗,讓思想厚積薄發,然后登頂人生的巔峰。
傾聽,也是一種照見靈魂的藝術。傾聽中,我們能擺脫浮躁,讓心靈變得純凈。高山流水遇知音,三尺瑤琴為君死。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耳邊。正是有了子期在山野間的傾聽,他才會發覺伯牙的琴聲美妙,才會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心靈共振。清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老家的宅子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后來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正是家人傾聽張英的建議,用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才得以成功化解矛盾,讓兩家的禮讓之舉成為美談。
但是生活中,我們該怎樣做到傾聽呢?其實不難!
學會傾聽,需要我們改變舊有的不良習慣。家庭、職業或許會促使你習慣于向別人灌輸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靜靜傾聽。忍住滔滔不絕,大加點評的沖動,尊重并接納他人的感受,即使那些感受不符合我們的期待。學會傾聽,你需要提高溝通的欲望,抱有一顆同理心。注意,是溝通,而不是表達。溝通永遠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你得學會讓別人感受到,你確實在認真對待他說的每一個字,他也才會更認真地對待你的高談闊論。
有的人在傾聽中成就功名,有的人在傾聽中尋覓知己,有的人在傾聽中收獲溫情。傾聽,如黑夜中的閃爍螢火,照亮心靈的一方天地。愿我們都能學會傾聽,在傾聽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