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凡
(內蒙古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笛子獨奏曲《深秋敘》創作于1989年,該曲曾在全國舉辦的“山城杯”民族器樂電視大賽中榮獲優秀創作獎。此曲是一首描寫個人情感的音樂作品,樂曲充分表達了作者走在秋風瑟瑟的林蔭小路上,黃花滿地。這凄涼的景色,勾起了作者對往事的回憶與感嘆。
笛子獨奏曲《深秋敘》是一首再現復三部曲式。樂曲是由引子、A段、B段、C段和再現A段這五個部分構成。樂曲分別采用了中國民族六聲、七聲羽調式,并通過主音的多次轉換和速度的變化來表達作者情緒的變化。
樂曲的引子采用了#F七聲羽調式(雅樂),調式中的#4反復出現,形成了別樣的曲式風格,樂曲引子的動機只用了兩個音符3--6先強即弱再加上小二度的顫音,準確的點名了樂曲的主題。緊接著作者又用了一個極不協和的音程1--#4增四度,并且由慢到快由弱到強反復的快速重復,然后由快漸慢下行同音反復,仿佛把作者帶入了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的記憶中。
樂曲的A段作者采用了兩種調式:一是七聲羽調式,二是七聲商調式。樂曲開頭的第一句很慢,近乎于散板,并運用了一個上滑音,作者僅用了四個音符一下點名主題,緊接著采用上四度模進再重復一遍主題,然后樂曲進入正題,開始敘說內心的往事。樂曲轉到商調式時,作者運用了竹笛演奏的一種特殊技巧,模仿蕭的音色而且很弱,把人們帶到了遙遠的記憶中。
B段是全曲的高潮,在這個樂段中,作者主要運用調式調性的轉換、切分音、三連音、連續的后半拍等手法,表達作者焦灼的內心活動,在樂曲的情緒和速度達到極點時,突然樂曲戛然而止,進入了下一個樂段。
樂曲的C段表現作者那種悲涼無奈的心情,在樂曲中,作者利用了一個新的調式竹笛筒音作3也就是1=C,并利用#1和#4、滑音、卡腔等手法表達作者此刻的心情。樂段的后半段調性又發生了變化,轉到1=G在痛苦的回憶中漸漸的回到了現實,引出了再現樂段。
再現段是樂曲A段的變化重復,調式又回到了#F七聲羽調式(雅樂),樂曲在委婉傾訴的旋律中,采用減弱的方式結束。表達了回到現實中的作者,心中充滿了思念與惆悵,在痛苦的回憶中,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回味。
竹笛在演奏過程中有很多技巧,其中主要包括:歷音、垛音、吐音、卡音、喉音、花舌、滑音、顫音、抹音、倚音、疊音、贈音等等。熟練掌握這些基本演奏技巧是一個演奏員必備的基本功,而在竹笛實際演奏過程中,要根據樂曲的需要有選擇的、巧妙的使用技巧,要經過演奏者反復的推敲,使得選用的技巧能夠準確的表達作品的形象和內涵。同一種技巧運用不同的演奏手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第一個音6的前面有一個上滑音的標記,因為這是樂曲點題的一個音,不能按照平時上滑音的演奏方法隨意的就演奏過去了,你要充分理解樂曲《深秋敘》所表達內涵來處理這個音。我認為這個音不能單純的使用一個上滑音,在演奏上滑音的同時還要加上抹音的成分,并且準確的把握完成技巧速度、由弱漸強的控制好音色,才能準確的表達作者的意圖。同樣是上滑音運用在樂曲《揚鞭催馬運量忙》中就產生了一種歡快積極向上的效果。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音樂作品的內涵,才能準確使用竹笛的演奏技巧。
例如《深秋敘》開始的第一樂句:
在竹笛的演奏過程中,不但需要有嫻熟的演奏技巧,還要有豐富的情感,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演奏過程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可或缺的,單純具備很好演奏技巧,那么你只是一個音符的演奏機器,空洞無味。記得老藝術家閆肅老師在一次聲樂比賽中,曾對選手說過這樣一段話,就是:“不要把自己練成唱歌的機器”。這句很非常經典,我認為這句話不單純是對歌手說的,而是在音樂藝術的各個領域都適用。那么我們具備了豐富的情感是不是就能夠演奏出優秀的作品呢?答案是否定的,單純豐富的情感也是演奏不出好的音樂作品。因為我們演奏的情感是需要嫻熟的技巧來支撐的,每一份情感都需要一個絕妙的演奏技巧來表達,所以演奏技巧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情感的表達。我把演奏技巧比喻為人的骨架,那么情感就是人的靈魂。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任何作品都是由演奏者來完成的。作為一名優秀的演奏者來說,在演奏樂曲之前,首先要對作品進行分析,了解曲式的結構,掌握樂曲所要表達的藝術形象,從理論上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其次演奏者必須要具備精湛的演奏技巧,因為這是在演奏樂曲中不可或缺的。再有就是演奏者需具備良好的文化修養,豐富的文化修養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只有充分的理解了音樂作品,才能準確的把握作品的情感。作為音樂藝術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思維,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形象,需要所有的演奏者自己去不斷的摸索創造內心的藝術形象,在摸索創造的過程中形成創新,從而推動中國竹笛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