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純
最近,李克強總理在會見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時表示,希望雙方明年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這向外界透露出了令人欣喜的積極信號。尤其是在當前中美貿易戰和歐美貿易沖突持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盛行、反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的大背景下,這將給全球經濟和中歐關系帶來一抹亮色,增強人們對全球經濟貿易向好發展的信心,也給中歐關系健康發展帶來暖意和正能量。
一段時間以來,外界對中歐經濟關系發展的態度不太樂觀。尤其是今年3月份,歐盟出臺了有關中歐關系的《戰略展望》,在強調合作的同時,首次正式將中國定為經濟競爭者和體制對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和歐盟國家發展相對乏力的對比在歐盟引起了過度的焦慮和擔憂,歐盟頻繁通過反傾銷和反補貼等“雙反”手段以及建立投資審查機制等扭曲市場的舉措,要求中國在雙邊經貿活動和規則等一系列問題上實現“全面對等”。這顯然是想用對抗而非合作的形式來解決經貿沖突,抓錯了藥方。現在傳出中歐投資協定有望取得積極進展的消息,再次給了世人有關如何正確處理不同經濟體間經貿摩擦和維持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間動態平衡發展的啟示。
我們應該看到,中歐經貿合作基礎穩固、前景光明。第一,與美國把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不同,中歐間不存在戰略上、結構性、地緣政治的根本沖突;第二,中歐在全球治理等許多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場、主張,比如,維護多邊主義、自由貿易、重視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等;第三,中歐雙方均深深嵌入世界經濟的全球價值鏈,互利共贏,相互依存度高;最后,長年以來不斷磨合打造的中國-歐盟、中國-歐盟成員國、中國-歐盟次區域等三層次合作日益發展,包括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等在內逾50個經貿對話磋商機制無疑使雙邊具有良好的交流溝通“基礎設施”和制度保障。
最為重要的是,中方從政府立場到具體行動舉措,對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經濟體提出的經貿關切,給予了積極務實的回應。中國政府針對歐盟等對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強制技術轉移等關切,通過不斷增設自貿試驗區的實驗,不斷縮短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自貿試驗區版特別管理措施從2017年的95項下降到2019年的37項,全國版負面清單2019年也只有40項,大規模取消了制造業、采礦業、農林牧漁等行業的外商投資限制;頒布新《外商投資法》,給予外國投資者獨資和國民待遇,重申禁止強制技術轉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執行力度;包括取消QFII,RQFII資金匯出限制等舉措,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同時,大幅改善營商環境,世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指數排名,中國從2017年第78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31位。中歐經貿關系的改善也可以說是中國切實行動的成果。
最后要強調的是,對于中歐經貿合作的大勢來說,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在目前全球化遭遇逆風,美國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大棒之時,歐盟若能正確客觀地看待與歐盟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中國,尊重中國的發展權利,用積極而富于建設性的磋商而非對抗施壓對待雙邊經貿問題,雙方定能走出一條有利于彼此人民、國家利益的合作之路。▲
(作者是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