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園 孫振凱
近年來,農村地區智育教育發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從整體上看,農村學校智育教育仍然是整個學校教育中最薄弱環節,問題突出[1]。
1.智育教育指導思想不夠明確,貧困地區表現尤為突出。學校、教師、家長以及教育評價體系更加注重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基礎學科。升學率主要以考試成績為評價標準,導致對智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僅僅重視智育教育的外顯成果。
2.貧困地區藝術教師師資嚴重匱乏,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教師大多數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美學學習。
3.基本教學條件建設薄弱,學校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4.貧困地區智育教育所承載價值轉化率低,智育教育投入不足。
“扶貧先扶智”是新時期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措施之一。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優質的知識教育,是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決策。貧困地區自身發展能力較弱、自我“造血”功能差,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所在[2]。在經濟發展迅速的知識時代,知識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文化水平不一樣,勞動生產率也不一樣。貧困地區人口接受教育的年限通常比較短,繼續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少,導致自身發展能力較差[3]。由此,將教育扶貧作為強化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也是創新扶貧開拓機制、提高扶貧質效的重要抓手和工作使命。與扶持生產、轉移就業、移民搬遷、低保政策、醫療救助等扶持方式比較,教育資助的扶貧方式更加實際。扶貧除必需的“輸血式”措施外,主要在于“扶智”,即培養一名貧困學生,脫貧一戶貧困家庭,造福一村。教育乃是扶貧脫貧的重要手段[4]。
項目組結合藝術專業,對國家級貧困縣紫陽縣農村藝術教育現狀、農村文化建設現狀、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通過實地調研,采用專訪、座談、問卷等形式充分了解當地情況,以小見大、以點帶面,了解中國貧困地區藝術教育、文化建設、經濟發展現狀,并提出問題展開討論,最后對活動進行總結整理,以數據圖表、總結報告、設計排版出版畫冊的形式展現。
智育扶貧是國家扶貧攻堅的重要一環,各地各級非常重視。有針對性地探索智育教育新模式,通過新模式的實施讓人們從智育教育上看到好的效果,能夠引導社會、學校、家長、學生重視智育教育。
1.拓寬學生評價機制和渠道,消除只重視基礎課程、只重視分數的教育弊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重點扶持學校引進或培養藝術教師隊伍,增強智育教育引領力量。
3.藝術元素、“互聯網+”思維注入地域資源,可轉化為地域經濟發展,提升家庭、個人收入。
1.建立良性發展機制,解決“學生想學、老師能教”的問題。
2.樹立智育教育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解決學校、教師、家長對智育教育的認識問題;
3.地域資源轉化為經濟的手段問題。
貧困地區經濟收入低,教育觀念落實,設施設備缺乏,智育教育不夠重視。我們認為,只要很好地整合地域資源,挖掘地域文化資源,讓智育教育成為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讓家長看到孩子的變化,從而使智育教育在貧困地區普及。以紫陽縣為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低投入或“零”投入的地域資源進課堂
(1)挎著“籃籃”進課堂
讓手工編織技藝進課堂。紫陽縣周邊盛產一種蘆草,當地有不少人從事手工編織,手工扇子、花籃等有一定的市場,不少學生家長也都從事此項工作。建議學校將其引入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2)玩著“泥巴”進課堂
陶泥作為紫陽縣的自然資源,分布范圍很廣,運用很多。建議學校將陶泥課程引入課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拎著“玩具”進課堂
傳統木工進課堂。傳統木工在當地有相對固定的家庭傳承,有一定的市場。由于學校不具備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教學環境,因此建議將學生的“第三課堂”設立在具有傳統藝術技法傳承較好的家庭,從而彌補學校設施不足等問題。
這樣,我們提供的思路,學校、家長、學生都能接受。
2.解決“老師能教”的問題
大力扶持學校引進或培養藝術教師隊伍,增強智育教育引領力量。西安美院小教培訓中心通過送教下鄉和集中學習,每年為紫陽縣培養兩期近100名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力量。
3.地域文化資源挖掘
紫陽是全國唯一用道教名號命名的縣,因道教南派創始人紫陽真人在此修行而得名,另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歌)”之稱。紫陽歷史悠久,文化積蘊厚重,新石器、商周、兩漢時期都在這里留下了很多遺址。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志留系弓筆石古生物化石裸露地帶。作為旅游開發地,文化附加值開發利用挖掘的價值高。
4.地域經濟注入文化元素,借助“互聯網+”快速發展
紫陽富硒茶、美食“紫陽蒸盆子”等地域特色產業是當地支柱經濟。將藝術元素和文化元素整合,注入“互聯網+”概念,可極大地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地域經濟發展。
1.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消除智育教育的阻礙,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智育教育,讓學校、家長、學生都能接受。
2.智育扶貧重點在于培養一批能夠教好學生的老師。
3.讓學校、家長、學生都愿意為智育投入時間、財力、物力。
為了解農村地區中小學藝術教育現狀,調研以隨機訪談和問卷形式為主,考慮到農村教育現狀問卷以選擇題為主,共發放100份調查問卷,收回的有效問卷100份。我們隨機邀請了部分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進行了面對面訪談,從家長視角了解農村地區中小學藝術教育現狀。
根據這次實地調研,我們掌握了相關資料,對所得到的數據、文字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并直觀地以圖表的方式呈現。
本次調研重點:教育主管機構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農村個人的藝術(技藝)教育經歷、個人技藝的掌握程度、家長對我國現行藝術(技藝)教育政策的了解和對藝術(技藝)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的教學條件和重視程度。經過對調研數據整理分析,基本反映農村目前藝術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圖一 受訪者藝術教育情況統計表
通過對100份有效問卷的數據整理,參與此次問卷調查的多為25-45歲的青壯年人群,其中多以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為主。根據圖一數據,反映出農村地區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藝術(技藝)教育,少部分人接受過一些技能學習。大部分的人停留在了解和不了解、沒有參加過的階段。正是由于家長的藝術(技藝)教育不足,導致家長主觀方面對藝術教育的不重視,進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村藝術教育的發展。

圖二 制約藝術發展因素情況表
農村中小學也重視藝術(技藝)教育,但由于各地現行教育評價體系更加注重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基礎學科,對藝術(技藝)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雖然部分學校也想重視藝術教育,由于師資力量和教學硬件不足,無法開展藝術教育。以紅椿小學為例,全校應編制52名老師,實際只有31名,且全校無藝術教師和體育教師,體育課由其他老師輪流擔任,器材主要是一把口哨,課程內容就是跑步或被其他課程替代、或取消,基本沒有藝術相關課程。
根據圖二顯示的數據結果,我們將影響教育的因素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調查數據顯示,制約我國藝術教育發展因素中,主觀因素占絕大部分,主要體現在家長、老師和政府的重視程度和學生的喜好??陀^因素主要體現在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學校的教學條件。另據與紫陽縣教育局有關負責人交談得知,教育部門要求每一個學校開展12個社團活動,其中就包括美術社團,學生對美術社團的參與熱情很高。但由于教師人數有限,有的地方有1到2名美術專業教師,有的學校沒有美術專業教師,只好由教授其他科目的老師擔任。調查中也發現,老師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一些老師占用美術和音樂課的課時來上語文等主科課程現象時有發生。
總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基層人民的實際出發,運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農村地區的“智育”扶貧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