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今日頭條號的樹洞里,每天都能收到讀者留言。其中,“怎樣管教叛逆孩子”的私信最多。比如,有個高管媽媽來信說,為孩子放棄很多,孩子不領情、很叛逆,不愛學習,總是玩手機。孩子爸也不理解她,嫌她管得太嚴。凌晨四點,氣得睡不著,絕望到生無可戀。
這位媽媽是一位財務總監,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怒火”和“絕望”。從她的信中至少可以發現:家庭條件不錯;夫妻管教理念不一致,孩子爸不認可她的付出與犧牲;孩子該上初中,還很貪玩,不愛學習;孩子媽非常焦慮,怕孩子考不上好高中,情緒幾近崩潰。
這位媽媽迫切想要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到底該怎么管教叛逆孩子?但在解決“怎么辦”之前,家長需要先問“為什么”?這也是親子教育專家經常提醒我們的。
很多家長覺得看了許多育兒書,學了許多方法論,也不管用,卻不去想為什么不管用,不了解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也不理解為什么應該那樣做,不了解方法論背后的理論支持和邏輯。而這些才是解決問題的“密鑰”。
愛玩手機的孩子,都有一個愛玩手機的父母。家長天天抱著手機“刷抖音”,卻告訴孩子玩手機不好,對視力不好,不能玩,這公平嗎?孩子會覺得,既然不好,爸媽怎么還玩?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當孩子出現問題,家長多反省自己,也就找到了原因。
找到原因后,就可以解決怎么辦。管教叛逆孩子最重要是以下三步:
首先,共情。所謂“共情”,就是用你的話說出孩子內心的感受,讓他感覺到被理解了。共情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你知道孩子愛玩手機的原因,就可以與孩子這樣“共情”:你愛玩手機,是不是因為爸媽總玩手機,而不是手機有多好玩,對嗎?
其次,信任。找到癥結原因后,不管答案是什么,家長都要理解、信任孩子。青春期孩子敏感、脆弱,急切渴望家長的信任,總是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當家長總不相信孩子,認為他還小,做不好。會不由自主嘮叨太多,提醒太多,導致雙方關系惡化,孩子更加“逆反”,甚至“自暴自棄”。就像我們在工作中,如果不論我們怎樣努力,還總被上司、同事質疑,就會非常痛苦,甚至選擇離開。信任是一種力量,可以調動孩子的自驅力、自信心。被信任的孩子是幸福的,有擔當的,有責任的。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最后,尊重。共情、信任還不夠,家長還要拿出解決問題的“姿態”,尊重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選擇權。孩子應該有選擇自己愛好、事業和婚姻的權利,家長不應過多干涉。當孩子被尊重,他們就會充分感受到愛和關懷,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變得更加自律、上進,也就愿意為自己的選擇而努力。當他在一個領域努力,他在其他方面也會變得更好。
在家庭教育方面,老教授曹廷華是個典范。他一生育人無數,但最杰出的作品是他的孩子。本期《家人》采訪了曹廷華教授及他的兒子曹宇、兒媳曹馬培昕。曹馬培昕也就是本期封面人物。這是一個寶藏家庭,他們分享了非常精彩的家庭教育經,值得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