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學伴”項目背后隱藏的真問題
近日,山東大學“學伴”項目引發爭議。7月6日,有網友在微博發文稱,山東大學一個留學生配三個學伴,從2017年的一對一配對改革為2018年的每個留學生配三個健康學伴,形成學伴小組,且學伴管理規定中,并不規避異性學伴問題。在相關報名表中,還特別強調學伴的性別,將“結交外國異性友人”列為選項之一。山東大學研究生院一名教師表示,“學伴”計劃從2016年開始施行,施行后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報名積極,學生反饋也比較好”。對于網絡輿論的質疑,該教師表示系惡意曲解。
【點評】優待留學生的做法,或許出于多種因素考量,此處不做過多評論。但無論怎樣,人人平等的價值訴求不應被漠視,大學作為高等學府,管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應體現公平正義的時代要求與價值取向,不能為了片面追求留學生數量指標,就罔顧大學的責任與擔當。過分優待別人,別人未必就尊重你,在這方面已有不少事實作為證明。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學伴”項目背后隱藏的真問題,注重以優質的教學水平、雄厚的科研力量來吸引外國優質生源前來留學。
阻撓教師離職涉嫌違法
澎湃新聞網日前報道了江蘇泗洪縣多名教師在離職時遭學校和教育局“不放行”一事后,江蘇灌云縣、灌南縣等多地也曝出了相似案例。多名蘇北地區的教師告訴記者,他們最近在辭職時,遇到當地教育局與學校的阻攔或“軟性阻撓”,經多番溝通后,仍無法辦理辭職手續。而這些地方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之所以“不放行”離職教師,也是出于無奈,因為當地即將出現“教師荒”,他們不得已才設法留住教師。(7月11日 澎湃新聞網)
【點評】每個人都有選擇從事某種合法職業的自由,這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顯然,新聞中提到的學校和教育局阻撓教師離職的行為已涉嫌違法,哪怕是出于為當地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考慮,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教師個人權利與當地出現“教師荒”,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前者需要依法尊重,后者需要當地黨政部門統籌研究解決,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別讓“全腦教育”毀了孩子
近年來,市面上出現了不少所謂的“全腦教育”,如左腦開發、松果體開發、考試香水、聽音頻提升腦力、閃卡等。這種打著“腦科學與教育”培訓的旗號,在家長、學生與教育人員中大肆傳播的“神經神話”,根本就沒有科學依據,已經對正常教育教學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7月30日 《光明日報》)
【點評】出現此類現象,既與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功利心理有關,又與部分家長缺乏足夠的教育認知能力有關,建議相關部門對此類教育培訓機構加強監管。此外,學校也應充分發揮教育引導作用,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普及科學育兒知識,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認知能力和育兒水平。
大學錄取通知書附上“垃圾分類指南”是一堂很好的環保課
近日,考取了華東師范大學的四川考生小易收到了錄取通知書,華東師大貼心地附上《2019年本科生新生報到須知》,并以附表形式標注了垃圾分類的內容,列舉了常見物品分類,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進行了分門別類的詳細列舉。像華東師范大學這樣將垃圾分類的提醒與新生報到須知一同寄出的不只一家,上海師范大學同樣將《上海市單位生活垃圾分類指引》印在了新生報到須知里。(7月25日 中國新聞網)
【點評】實施垃圾分類已是大勢所趨,參與環保行動人人有責。作為教書育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各級各類學校,更應積極推行垃圾分類,為社會做出表率,讓學生成為垃圾分類的踐行者,從而產生“小手拉大手”的積極作用。新聞中提到的幾所大學的做法,正是踐行這一理念的直接體現,給即將入學的新生上了一堂很好的“垃圾分類指導課”,值得更多學校效仿。
實訓“鬼屋扮鬼”暴露職校管理問題
近日,渤海理工職業學院“模塊化教學實訓”引發爭議。有微博網友爆料稱,學校將學生送往外地參與實訓,但崗位與專業不符,比如讓會計專業學生在北京歡樂谷鬼屋扮鬼、檢查游戲設備,且工作超時、沒有工資。(7月25日 澎湃新聞網)
【點評】根據后來媒體的跟進報道,“工作超時、沒有工資”是假的,但“讓會計專業學生在北京歡樂谷鬼屋扮鬼”倒是真的。這說明該校沒有按照國家規定的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要求,為學生安排與專業相符的實訓。將社會實踐與課程實訓混為一談,說明該校的教學管理出了問題,必須好好反思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