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芳
摘 要:文章從中小型博物館志愿者活動的現狀出發,探討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并從志愿者招募、培訓及激勵三個方面,提出中小型博物館如何從制度層面解決志愿者隊伍建設過程中的困難。
關鍵詞:博物館;志愿者;隊伍建設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從20世紀90年代中國志愿者協會成立開始,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呈迅猛發展態勢。目前,我國已登記注冊的志愿者近3000萬,長期在農業、醫療、衛生、教育、科技、文化、扶貧等領域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無私奉獻,不求回報。近年來,隨著文博事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志愿者走進博物館,成為這座文化殿堂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宣傳教育、服務大眾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1 當前中小型博物館志愿者活動現狀
1.1 基礎薄弱
在博物館工作中引進志愿者服務,可以更好地推動博物館與社會大眾之間的溝通,更好地促進博物館作為地區文化中樞的建設。主動開展志愿活動,切實搞好志愿者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志愿者的獨特作用,是中小型博物館與社會溝通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更好地服務普羅大眾、回應社會關切的實際需要。
但在具體實踐中,與大型博物館相比,中小型博物館開展志愿者活動的基礎較薄弱。大多數中小型博物館都處在經濟欠發達城市,不論從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還是人口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都與大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許多因素制約著博物館志愿者活動的開展。而且,部分中小型博物館在管理上、思想上對開展志愿者活動的重要意義還缺乏應有的認識,對志愿者活動這項新生事物還存在不少困惑,影響到志愿者活動在博物館內的推廣。
1.2 隊伍不穩
造成這一狀況有兩個方面原因。首先,志愿者對志愿服務工作缺乏獲得感。如果他們希望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來獲取博物館知識、提升溝通協調能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將會出現厭惡、懈怠乃至逃避志愿活動的心理問題。尤其是青少年志愿者,最初參加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高,由于短暫的興奮感過后而無法達到其心理預期,結果放棄志愿者活動,造成志愿者隊伍人員流動性大。其次,博物館管理者缺少對志愿者思想教育和引導,采取簡單的命令模式安排工作,導致志愿者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有效調動,對從事志愿活動的滿意度降低,不愿意繼續參加志愿活動。
1.3 培訓不足
目前針對志愿活動的培訓方式陳舊,參與者互動交流的教學形式未得到重視,無法滿足來自社會各個層面志愿活動參與者的培訓需求。而且培訓課程設置不科學,在博物館理論知識、引導服務技能、志愿精神理念等培訓課程內容上不均衡、不全面。培訓機制不健全,培訓體系缺乏長遠規劃,容易導致有關培訓盲目上陣,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主要表現為短期培訓、突擊培訓較頻繁,沒有實現培訓的常態化、持續化。
1.4 管理缺位
志愿者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運作能否有序地進行,是否完全落地生根,與管理組織者密切有關。為組織與管理好志愿者的發展,在博物館內部應成立相應的機構,需要在注冊、申請、培訓、推介、評估等環節做大量的工作。而現階段中小型博物館大多把志愿者視作是本館人力資源的補充而并非本單位的專門力量,志愿者工作多是由社教或宣傳部門兼責,未設置專門機構來管理。管理層面的缺位,導致在志愿者管理方法上沒有制度化、規范化,在志愿者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方面著力不夠,使中小型博物館志愿者隊伍比較松散,沒有形成凝聚力,缺乏生機和活力。
2 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的主要途徑
2.1 優化隊伍結構
從目前來看,中小型博物館志愿者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仍然是在校學生。加強中小型博物館志愿者隊伍的建設,一方面要幫助學校組織成立志愿者服務團體,吸引有志于博物館事業的學生源源不斷地加入團隊中來,保障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優化人員結構。在志愿者招募中,廣泛吸收來自社會各界熱愛博物館事業的人士,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愛心來回報社會,用自己的能力來宣傳本地的歷史文化。逐漸形成一支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各行業人士積極參與的博物館志愿者隊伍。同時,要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擴大宣傳覆蓋面,積極向社會推介博物館志愿者崗位,廣泛傳播參加志愿服務是奉獻他人、提升自我的先進理念,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博物館事業、關心博物館志愿者建設。還要積極引導志愿者心系博物館發展,心系參觀群眾,自覺維護博物館形象,協助博物館工作人員做好志愿服務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志愿者的工作意愿和勞動成果,關心志愿者成長,營造團結友愛的工作氛圍。
2.2 提升培訓效果
培訓是志愿者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對志愿者開展必要的培訓,不僅是志愿者權利的組成部分,也是志愿者面向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的重要基礎。
合理設置培訓內容。一是志愿者精神的培訓。通過培訓,幫助志愿者理解“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認同從事博物館志愿活動的社會價值,增強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光榮感和使命感。二是博物館知識的培訓。博物館志愿者主要從事講解服務、導覽服務、環境服務、安全防護以及展覽設計、展品修復和資料整理工作。這就需要志愿者在上崗之前,盡可能多地掌握服務崗位的基本情況,掌握博物館有關知識和本地的歷史文化。三是業務技能的培訓。主要包括在服務公眾中的導覽禮儀、講解詞、安全常識等,這將直接關系到博物館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果,也關系到志愿者素質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務活動是一項實踐性和參與性十分強的活動。在授課方式上,可以采取互動體驗的方式,志愿者可以親身體驗活動現場氛圍,增加參與活動的興趣,服務好前來參觀的群眾。在實際教學中,面對基礎各不相同、能力參差不齊的學員,要機動靈活而不是整齊劃一,要幫助他們努力適應志愿者這個角色。帶領志愿者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個性發展和組織發展平衡發展。要利用志愿者團隊的引領示范作用,加強志愿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以老帶新,發揮好傳幫帶作用。
建立培訓工作長效機制。不斷加強健全志愿者培訓制度,對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和培訓效果等方面內容,要精心籌劃、科學規范。聯合組建師資力量。對于中小型博物館而言,建立一支專門的培訓師資是不現實的。應當主動聯系其他單位,共同籌建培訓機構,加強培訓師資力量,將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勞動模范等力量吸收到師資隊伍中來,建立起滿足社會對志愿者培訓的需要。
2.3 完善激勵機制
對于從事志愿活動的志愿者,雖然不需要給予報酬,但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在博物館的志愿服務中實現自我價值,贏得榮譽。要設計科學的考核指標,采取合理的考核辦法來對志愿者的工作績效進行評估,明確激勵機制導向。考核指標的設計應保證過程控制與結果導向統一。在過程控制上,要評價志愿服務全過程,既要有量的評價,又要有質的評估。在結果導向上,要堅持成績與問題的統一。要將考核結果及時反饋給志愿者,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要建立多元的激勵機制,從各個方面對博物館志愿者活動進行引導,保障志愿者的勞動成果得到尊重。
首先,建立多元的激勵機制,需要明確博物館、志愿者團隊和志愿者各自的作用,發揮好三者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博物館要發揮主體作用,在管理方面創造條件,推動博物館志愿服務的良性發展。志愿者團隊做好志愿者與博物館的溝通橋梁,積極引導志愿者提出合理訴求,保障博物館制定的激勵政策與志愿者活動相匹配。志愿者要遵守博物館的獎懲制度,保證志愿活動持續開展。
其次,要高度重視精神激勵。博物館可設立志愿服務優秀獎,根據服務時間和貢獻,對志愿者授予獎章。還可以通過網絡、報紙、新媒體等宣傳媒介加大對志愿服務的宣傳推介力度,在全社會宣傳志愿者事跡,推動形成以志愿服務為榮的社會風氣。
最后,還可以舉辦志愿者技能比賽,從講解服務、導覽服務、環境服務、安全防護等多方面進行評比,并對評比結果進行表彰和獎勵,有利于激發博物館志愿者的工作活力。
雖然參加博物館志愿活動的人員年齡、經歷各不相同,但都有愛心奉獻的情懷,都是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博物館都應充分理解志愿者的心理訴求,從制度上實現志愿者隊伍建設規范化,在管理上支持志愿者發揮獨特作用,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推動博物館走向社會、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王麗娟.淺析博物館志愿者服務管理[J].職業時空,2011(6).
[2]張亞萌.博物館志愿者隊伍建設亟需開拓[N].中國藝術報,2006-06-02(005).
[3]李易志.對我國博物館志愿者工作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