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娟
【摘要】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讀過二十大名著,猶如擁有一筆財富”。經典名著凝聚了人類思想藝術的精華,讓你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雅的為人處世觀。《新課程標準》也對閱讀作了相應的要求,要求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2017年高考《考試說明》的語文科目中,更是把中外經典名著納入考生必須作答的范圍。
【關鍵詞】閱讀;方法;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當前中學生的閱讀現狀
當前中學生的閱讀現狀堪憂,無目的性,無計劃性,看書并不是為了領略語言文字世界的精湛,而是帶著獵奇的閱讀心理圖消遣,尋開心,受時代大環境的影響,他們對傳統的經典更是了無興趣,很難沉浸其中,他們對社會、對人生沒有太多的認識和思考,自身的經歷,體驗受限,和作家以及作品的時代背景有隔膜,很難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很多學生的閱讀不是基于“內力覺醒”,不是真正的“我要讀”,很多是迫于考試和父母給予的壓力。同時受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影響,積弊日久,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強調“灌輸式”,以老師的傳授代替了學生的探究,教學模式固定單一。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肢解,擠壓。因此學生的閱讀往往淺嘗輒止,很難向縱深開掘。他們讀《魯濱孫漂流記》和《格列佛游記》滿足于了解情節,讀《朝花夕拾》和《繁星春水》僅僅滿足于摘抄優美句子,對《鏡花緣》和《獵人筆記》完全沒有興趣,對于《史記》和《世說新語》這樣的古典文學作品更是本能拒絕。更談不上對作品的章法結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的整體把握和進一步的探討。
二、以《少年讀史記》為例探究閱讀的有效性
在浩如煙海的閱讀書籍中,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無疑是璀璨的明珠之一,從小學到高中,它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文史科目,成為我們教育園地中需要深耕的一塊沃土。而對于少年讀《史記》,《少年讀史記》無疑是最好的版本。既保留了原作《史記》的神韻,又能讓少年兒童讀者讀懂。用孩子的語言,簡單清晰的線索,講有溫度的故事。如何讓孩子真正走近文本,看得高興,讀得明白,閱讀效果顯著也需要正確的閱讀理解的引領,需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一)打破固定型思維模式
斯坦福大學德韋克獲得全球獎金最高的教育獎項“一丹獎”,他提出,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高度,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的人規避挑戰,痛恨變化,老是關注限制,在改變現狀上無能為力。而成長思維恰恰相反,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歡迎挑戰,擁抱變化,喜歡探究。成長型思維強調的是孩子的內驅力,給學習迷茫中的孩子帶來了一股清流。
在固定思維中,我們往往采用“二元對立”模式,好人一切都好,壞人一切都壞。在閱讀過程中,要運用成長型思維,采用唯物史觀對人物作出一分為二的評價。如對呂不韋的評價,很多人認為他是“奸雄”,是“小人”。他對子楚的經營是一樁成功的“風險投資”,后來為了討好子楚,把自己的愛妾也“投資”進去,但無論如何,在那個輕賤商人的時代,并不能否認他是一個商界奇才,他的經商案例后人都還在效仿。他創立了一個傳奇,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以商人身份從政的案例。評價“人彘”的制造者呂后,我們常會想到“最毒婦人心”,但要看到時代的局限性,當年劉邦在外打仗,她多次被項羽抓走,內心累積太多的怨恨,身處一個比權力和武力的時代,她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但她也為百姓著想,廢除了殘酷的刑罰,造福百姓。即便是如此狠毒的人也有一些德政。
(二)點面縱貫策略的運用
《少年讀史記》共五本。讀完一本書,要自己去梳理整本書的內容,閱讀時要先讀序言,序言是對整本書的宏觀上的概括,里面融合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和緣由,是對整本書內容的核心提煉。如第一輯《帝王之路》,要自己梳理,形成一棵“知識樹”。本輯講到了堯舜禪讓、湯武革命、周公攝政、秦始皇、項羽、劉邦、呂后、漢武帝、司馬遷。要熟悉這些人物生平,并能講出他們的故事。并對這些人作出中肯的評價。這是從整體上的把握。
同時,每一個故事背后有很多具體的知識點。如古文版本的原典精選中很多文言詞匯,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常見的文言詞匯進行積累。如《五帝本紀》中出現的“授”“卒”“不肖”等詞語,可以結合解釋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并識記。還有后面的“詞語收藏夾”欄目中出現的成語,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堯天舜日”等這些來源于《史記》而常用于生活中的詞語可以讓學生記住,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見聞。
特級教師竇桂梅在引領閱讀方面堪為典范,她所帶的班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六年級畢業,學生積累了100多個寓言,200多條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詩詞,1000多條成語,因而她的學生文筆流暢,出口成章。因此,除了面上的宏觀把握,閱讀中點的積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講、讀、寫策略的綜合運用
美國緬因州的國家實驗室曾經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的多少,通過研究發現,學習方式不同,學習效果大不一樣。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將知識馬上應用,教別人的方式,兩周后還能記住的內容達到90%以上,其次是實際演練的方式,兩周后還能記住的內容還能達到70%。
《少年讀史記》中有很多鮮活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其實是映射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為了記住這些故事,可以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增強記憶。指導讀完后可以嘗試去跟別人講這些故事,并學會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可以根據關鍵點先自己提煉一個故事題目,如“飛將軍李廣”“藺相如和氏璧”“文君司馬”“大游俠郭解”的故事。講故事的時候要學會抓住人物的“亮點”和“特點”進行講述。通過講述,留下深刻的印象。
《少年讀史記》中有很多鮮活的素材,這些素材離我們的寫作并不遙遠,如寫到“機遇”,我們可以寫到“蕭何月下追韓信”,可以寫到“項羽鴻門宴”的素材。說到一個人的勇猛,我們可以說他如“李廣射虎”,說到一個人的節操,我們可以想到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信陵君的情義,范蠡審時度勢的生存哲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蘇秦和張儀以三寸不爛之舌合縱連橫于一個時代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可以拉近和經典作品之間的距離,可以和書中的人物進行對話,是將閱讀提升的最好途徑。
三、對中學生的閱讀期望
總之,有效的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容顏,正所謂“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很多時候,它們是潛在的,在我們的氣質和談吐里,在我們的胸襟和氣魄里。當然也潛在于我們的生活和文字里。著名教育家張志公說過:“從我自己學習語文的經驗來看,將課內與課外三七開。”由此可見,去娛樂性、功利性的閱讀勢在必行,閱讀需要正確的引領,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定能廣采博取!
讓有效的閱讀成為提高我們語文素養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王文彥, 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張嘉驊.少年讀史記[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6.
[3]萬偉.課程的力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