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鳳
【摘要】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其是對我國文化的一種深度滲透和解讀,而閱讀則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更能夠促進學生有效開展寫作學習,對其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教育部門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學生需要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并能夠快速搜集信息并加以利用??梢?,只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能力才會得到提升,進而閱讀更多書籍,汲取更多知識,使終身學習的目標得以實現。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不僅是人們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更是促使終生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必要措施。然而,縱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教師通常會遵循固定的教學模式,即解釋詞匯、歸納段落、分析中心思想以及探究寫作特點。這種教學模式陳舊、呆板,注重講解而忽略思考、注重分析而忽略體驗、注重訓練而忽視熏陶,嚴重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且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隨著知識不斷朝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學生的閱讀量也日益增加,這使初中生的閱讀呈現出一定的負性狀態。學生閱讀能力的不足致使其無法順暢溝通,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已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指導其正確閱讀
我們通常都是因為喜歡采取閱讀,讀過了之后就會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教育和啟發,進而從中汲取一定的精神食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這種規律,在課程導入階段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文章寫作背景或作者簡介等資料,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切不可在正式開展閱讀之前就向學生提出問題,以此引導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將正確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其自主閱讀。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借助閱讀,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同時借助自身知識儲備解決問題。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只有不斷堅持并積極思考,才會有所感悟,進而逐漸得到閱讀方法與技巧的增強、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只有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并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其才會真正認識到文章的特色、感受到文章抒發的情感,從而形成深刻的記憶。這樣的閱讀過程才是教師、學生以及文本之間真正的交流與對話過程,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擁有良好的習慣對語文學習十分重要。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如果沒有知識的累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就猶如無本之木、無米之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做讀書筆記或者摘抄的方式積累詞匯和語言。對摘抄而言,其是閱讀積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如果能夠長期堅持下去,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更能夠強化閱讀效果。而閱讀筆記相對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由簡單開始,如寫一些閱讀的心得、批注以及評價等。在此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認識到書寫閱讀筆記的必要性,進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所閱讀的文章。除此之外,工具書的使用在閱讀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教師應該將工具書的使用方法教給學生,并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
三、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一方面,引導學生由原本的盲目閱讀轉變成有益閱讀。對于初中生而言,其正處在較為特殊的年齡段,由于個體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其閱讀喜好也各不相同。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且凸顯出一定的計劃性,讓學生由原本的盲目閱讀轉變成有益閱讀。在具體活動中,教師要堅持兼顧全局并有側重點的原則,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個性化地設計閱讀內容,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原本基礎上獲得進步。特別是針對那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更要精心布置閱讀內容,盡量使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中有所突破,進而對學習樹立一定的自信心,最終獲得均衡且全面的發展。
另一方面,在學生積累一定閱讀能力之后,教師可適當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外閱讀活動,以此發散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故事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名篇名著評析、無主題演講等活動,但這些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必定是要有豐富的閱讀積累。教師應該在活動前給予學生充分的準備,切不可太過著急,以免使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受到打擊。
四、增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任何文本均是語言作品,其中任何具體形象、精巧結構以及優美意境均是通過語言呈現出來的。初中生正需要借助語言去領悟并理解文章。可見,品讀文章語言在閱讀過程中非常重要。而誦讀則是激活生命體驗的有效途徑,古代語文就非常重視誦讀,并對其提出許多不同見解,比如“三分文章七分讀”“熟讀成誦”等等。而朗讀則是對文章內容二次創造并感知的過程,不僅是對文章意義的內化,更是將文本語言轉化成自身語言的過程。與此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情感,積極感悟并吸收文本中的語言,進而提升閱讀教學效率。
例如,當課堂教學進行到初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關于《背影》一課相關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學導入階段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身邊真實發生的親情故事,如母親雖然下崗了,但是依然在家人面前展現出笑容;母親下班后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依然要給家人做飯;在家里吃飯的時候,父親把所有好吃的東西都留給自己,自己卻舍不得吃,等等。在感受了這些真實的故事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去感受文章中那個年邁、肥胖且步子蹣跚的父親的背影,學生更能夠被這樣的親情所打動,進而體會其中的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五、結論
綜上所述,學生的閱讀能力關系著其對各科知識的學習情況,且只有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并體會閱讀材料的內涵,從而提升學生質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指導其正確閱讀;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增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得到語文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安民.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5(12).
[2]黃曉山.課外閱讀與拓展訓練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8).
[3]白英麗.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