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波
摘要:發展智慧農業已成為“三農”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必然路徑。闡述智慧農業的技術特征,結合鄉村振興第一線工作實踐,對智慧農業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為今后智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
關鍵詞:智慧農業;技術特征;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1161(2019)05-0084-03
智慧農業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的融合,代表著傳統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結合鄉村振興第一線的工作實踐,對智慧農業的發展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今后智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
1 智慧農業技術特征
智慧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在于其客觀上能促進農業各個領域及環節更加精細化、節約化和自動化。智慧農業通過農業生產的高度智能化、管理的科學化、控制的自動化,實現對傳統農業產品質量和生產進程的控制,實現未來農業整體發展的目標。以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為主要內容的智慧農業興起,將形成大批高效、生態、安全型技術及產品。
1.1 高精確性
智慧農業讓農業生產由靠“天”收向靠“智”收轉變,使傳統農業由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向農業的深層次、多層次進軍。與傳統粗放型的農業生產不同,智慧農業具有極高的精確性,它可以通過對土壤、空氣等環境參數的準確測量與記錄,科學制定生產管理計劃,合理分配農業資源,并達到精確化生產,保障農產品符合消費者需求,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
1.2 高效率性
智慧農業通過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控制技術、智能設施、遠程農事操作,可以合理安排用工用時用地,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這種生產方式的改變極大地提升了勞動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減少對自然能源的消耗,更好地控制生產成本。同時,也有利于實現對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獲得更高的農業和農產品生產價值。
1.3 可追溯性
智慧農業的重點內容之一就是安全溯源,利用信息化技術和“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農產品從種植、管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整個過程的透明化,真正實現田間到餐桌的全程溯源,將種植和生產的關鍵環節完全呈現給消費者。這種可追溯的管理方式,促進了農業規范化和標準化生產,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1.4 可復制性
智慧農業依靠技術,成功的生產技術可以被復制與推廣。使用標準化方案生產,人人都可以是農業專家,不僅能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品質及產值,增強農業素質、效益及競爭力,還能抗御自然災害與市場風險能力,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2 智慧農業技術推廣措施
2.1 完善頂層設計,多方共建共贏
各級政府應結合國家智慧農業發展規劃和本地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智慧農業發展規劃。通過政府現行資源和平臺,對智慧農業生產方式的益處、相關政策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予以廣泛宣傳。適時出臺相關的激勵措施與辦法,引導做好頂層設計規劃,進一步鼓勵農事經營主體、農業投資方和生產農戶積極參與進來,通過政府搭臺、市場化運作,助推實現參與各方多贏的發展模式。
2.2 改善基礎條件,資源信息共享
在廣大農村基層進一步改善互聯網絡寬帶鋪設、智能交互設備普及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為智慧農業縱深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條件,為智慧農業的推廣和落地培育“粉絲”隊伍。讓農民享受與城市一樣的科技發展成果待遇,進一步縮小城鄉間信息鴻溝。同時,逐步加強農村物流節點和線路建設,加強全網管理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搭建起一個面向“三農”領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云計算中心和大數據平臺,資源共享,助推數字鄉村建設。
2.3 培養技術人才,打造專業的技術服務體系
智慧農業的推廣與落地離不開優秀的農業科技服務人才。政府要鼓勵引導成立農業服務人才培訓機構,對涉農從業人員及其他農業從業者開展培訓,向各大農場或生產區域輸出人才。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培養的方式,從大專院校遴選農業專業技術出身、懂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同時有志于未來從事農事生產于一體的人才,從政府層面招賢納士,為未來的智慧農業發展培養專業型人才。通過人才庫交流、選派掛職、高薪聘請等方式,打造技術傳導鏈,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下行,教授和普及給新型農民,形成規范化、專業化的技術服務體系。
2.4 加大資金投入,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智慧農業的發展和作用發揮都需要有資金流支撐。在國家層面支持以外,應積極發揮財政性投資的引導作用,堅持多渠道籌集資金,逐步形成公共財政資金、社會發展公益金和社會投入相結合,各項資金投入逐年加大的農業投融資體機制。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智慧農業基礎設施融資和建設,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眾籌等互聯網金融進行融資。
2.5 鼓勵經營主體下村,引導應用普及入戶
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走智慧農業科學發展之路,要動員社會力量特別是農事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共同參與。一方面要鼓勵農業企業、產業資本進入農村,落地生根,通過智慧農業這一新型的模式,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現代農業,鼓勵和帶領農民主動創業創新,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布建在農村地區的益農信息社、農民之家和信息服務站點,將發展智慧農業相關的業務應用和平臺資源拓展至千家萬戶。
2.6 將智慧農業納入推廣農業技術范圍
各地可以出臺辦法、條例,將智慧農業的相關技術明確納入推廣的農業技術范圍,逐漸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技術的農業技術推廣新形態,這將極大地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促進現代農業技術創新驅動。
3 遼寧省智慧農業發展建議
遼寧省成立了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專設智慧農業發展部,舉全省之力加快布局發展智慧農業。省、市、縣需把握機遇,從省情實際出發,全省“一盤棋”式協同、融合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建議圍繞4個方面穩步開展工作。
3.1 積極培育,科學謀劃
要積極鼓勵引導省內高校資源、企業資源建立產業技術聯盟,在技術層面打好孵化基礎。要科學布局規劃,通過戰略性規劃,綜合解決戰略定位、資源稟賦和地方特色問題。要高起點做好頂層設計,廣積創新資源,推動模式創新、技術創新,以創新引領智慧農業發展。
3.2 兩手發力,統籌協調
智慧農業的發展既要有必要的政府支持與引導,又要有科學的市場運作,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全省各級農業部門特別是承擔著智慧農業職能的部門要發揮全局作用,有協同發展的理念,聯合產學研、社會資本、農事企業和新型農民,完善機制,搭好平臺,統籌推進,做好保障。
3.3 培養人才,強化創新
發展新興人才,培養能為智慧農業生產發展做貢獻的人才,是布局智慧農業產業的關鍵。要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和科技攻關力度,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良好的科技人才發展環境,為更多優秀的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搭建平臺。
3.4 搭建平臺,拓展延伸
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積極搭建智慧農業服務平臺,如全省農業物聯網平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全省12316金農熱線綜合服務平臺、“遼農+”電子商務平臺、益農信息社惠農服務平臺等,實現信息互聯共享。要示范先行,對智慧農業應用示范平臺、企業和站點進行政策及資金支持,鼓勵先進、典型帶動,讓更多更好的平臺資源、社會資源、服務資源更加便捷順暢地拓展延伸到農村。
參考文獻
[1] 劉璐.基于大數據的智慧農業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0):280-281.
[2] 吳岡玉.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增添鄉村振興動能[J].江蘇農村經濟,2018(12):41-42.
[3] 葛晶.淺議遼寧省智慧農業的發展環境[J].遼寧經濟,2018(2):74-75.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WANG Jiubo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Liaon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Shenyang 110000,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has become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and inevitabl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tension system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