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晟 吳國棟
一、推行“自治、法治、德治”建設的現實依據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黨的十九大更加鮮明的提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①,可以看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逐步走向現代化,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確,目標更加堅定,社會治理體系逐步走向了成熟。這為我們鄉鎮推進“三治”社會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推行“三治”社會治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推行“三治”社會治理模式的必然性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我們深感單靠行政、法律或教育手段無法取得很好效果,經常出現“說服教育太軟不奏效、法律手段太硬增仇恨、行政措施太遠夠不著”②的問題,社會治理的短板被無限放大。如何樹立優良的社會風氣,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是發展所需,也是民心所向,更是考驗著基層黨委政府的治理能力。
(二)山丹縣陳戶鎮基本情況
甘肅省山丹縣陳戶鎮,全鎮總面積358.22平方千米,總人口2.2萬人,屬典型的緩坡灌溉農業區,干旱型內陸氣候,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092元。無論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是經濟文化發展都相對落后,尤其是在推進“三治”工作方面沒有實踐經驗,但是我們可以在充分借鑒“桐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健全完善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治理體系,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走出一條符合陳戶特色的“三治”模式,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陳戶鎮推行“三治”社會治理模式情況及案例
自全縣推行“三治融合”的社會治理模式以來,我鎮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準確把握“三治融合”建設總要求,深入推動“三治融合”建設具體實踐,不斷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一是建立“三團”隊伍,搭建“三治”平臺。我們先以留守人員較多的村為試點,明確人員組成、成員產生、主要任務、工作流程,成立文化理事會、紅白理事會、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理事會等8個隊伍,積極參議村級矛盾糾紛調解、集體經濟發展、“四德”評選、低保評定、服務群眾等事項。二是積極總結經驗,健全運行機制。在一年的實踐中,我們邊總結邊學習,從中找差距補不足,通過召開“三治”工作推進會及座談會,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出臺《陳戶鎮實施“三治”工作細則》,將村級共管共享與“三治”工作結合起來,明確責任清單,理清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運行機制。現在全鎮16個行政村都成立了“三治”工作室,構建了穩定的“三團”隊伍,鎮村社參與人數達到200多人,百姓參政團處理事務60多件,道德評判團參與評優樹德活動30多場次,百事服務團幫辦實事1300多件,初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三是結合工作實際,強力推進落實。制度確定后,落實就是關鍵,通過培育“三治融合”主體、構建“三治融合”體系,逐步提升社會治理內生動力,推動“三治”工作協商共治、協調發展。例如,2015年陳戶村社員在新疆務工期間,因勞務工資糾紛與本村老板產生分歧,遲遲未能了解,陳戶村充分發揮“三團”的作用,通過召開議事會議,以“百姓參政團”的名義與當事人溝通,通過多次協調,在強大的輿論壓力及道德譴責下,“百姓參政團”解決了常年未理清的工資糾紛。
三、推行“三治”模式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具體的推進過程中,發現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深刻。部分鎮村干部對“三治”工作的作用缺乏正確認識,沒有真正將其作為解決社會治理問題和困難的有效手段,導致實踐中的有效做法不多,成效不夠明顯。二是理論學習不扎實。部分村干部對“三治”工作研究不深入,沒有領會“三治”的精神實質,有的僅僅停留在紙上和墻上,還沒有真正做到讀懂、弄通、做實,對相關文件精神沒有吃透,各團職能作用混淆,該用哪個團解決哪個問題思路不清、措施不準。三是團成員識別不準確。各村納入“三團”隊伍的成員摸底不準確,個別成員常年外出務工,不能有效參與村級事務,能夠參與的團成員多數系村干部、社長,參與村級事務時缺乏公眾說服力和公信力。四是團成員物質保障落實不到位。我鎮是典型的勞務大鎮,部分團成員在縣以外務工,參與村級事務沒有報酬,到村開展工作成本高,主動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不夠。五是公眾社會責任意識不到位。部分民眾信仰缺失,對社會缺乏責任感和集體感,道德素養有所下滑。部分團成員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爭當“老好人”;村干部爭當“太平官”,不愿意得罪人,“三團”作用發揮不夠理想。六是公眾參與不主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空心房”拆除、土地確權、農房一體確權登記工作需要革舊迎新,一些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相關政策制定缺少群眾的事前參與,執行過程中政策宣傳解釋跟不上,最終導致群眾不理解、不支持。③
四、進一步推動“三治”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黨建引領是鄉村治理的火車頭④
堅持黨建引領,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貫穿“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始終,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一是要堅持黨委領導和政府指導,在整體推進的過程中起到把準脈絡、找準病癥、旁敲側擊的作用,實踐證明黨支部作用發揮越好的村社,“三治”作用越能充分體現,老百姓和村干部的“雙向獲得感”也越強。二是既要切合實際,又要大膽創新探索,不斷加強法治黨組織建設,全面推進“黨建+社會治理”模式,鼓勵鄉賢達人、地方精英扮演關鍵角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新調節方式、制度管理,為推動“三治”工作增添動力。三是不斷提升政府公信力,村干部依法辦事是確保鄉村治理步入法制化軌道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必須加強和提升自身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處理村級事務要嚴格按制度辦事,讓廣大村民感受到公平和正義;另一方面提高自身修養,加強自我學習,傳遞社會正能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提高群眾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