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迎春
摘要:學地理和歷史的人都知道,“絲綢之路”,概指陸上絲綢之路,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德國地質地理學家希特霍芬(通常譯稱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曾將中國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絲綢為主要貿易內容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嗣后,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黑塞在《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中,又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往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和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關鍵詞:一帶一路 ? 地理
所謂“一帶一路”,即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其英文縮寫為B&R,它是一個中國獨特擁有的地理和歷史學概念,今人賦予它新的時代蘊含,意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和多機制,借助陸路、鐵路、水路和航空等區域合作平臺,高揚“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而有效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經濟融合、文化包容和政治互信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在中國地理教科書中,“絲綢之路”被分為“海上絲路”、“南方絲路”、“草原絲路”等。這里,筆者試圖結合專業和“一帶一路”合作的現實狀況,從地理學層面亦即陸地、水路和航空等方面,來論述“一帶一路”倡議的正確性。
一、“一帶一路”的緣起與意義
2013年9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訪問位于中亞的內陸國家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英語:TheRepublicofKazakhstan;俄語:РеспубликаКазахстан),簡稱哈薩克斯坦(英語:Kazakhstan;俄語:Казахстан),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進行學術活動時,發表了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盛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傳統友誼,全面闡述中國對中亞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政策,倡議用“創新合作”的思維,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模式,將“一帶一路”作為一項給“絲路”沿線各國人民帶來福祉的事業。
2014年,為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和配合國家戰略,全國各新聞媒體共舉行了多次頗具規模的報道、采訪活動——2014年5月中下旬,國務院新聞辦組織中央及有關省市新聞單位,該活動命名為“中國媒體絲路行”,從“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出發,進行采訪活動;2014年6月初,新華社采訪車隊以“新絲路·新夢想”為主題,從西安啟程;2014年7月中旬,全國政協組織大型采風報道活動,再次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啟動,掀起“重走絲綢之路”活動熱潮;2014年7月13日,光明日報等新聞單位組成采訪團,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啟動絲綢之路萬里行;2014年8月4日,外交部在西安成功舉辦“外交官重走絲綢之路”活動;2014年8月18日,人民網組織大型跨國全媒體報道,“行走新絲路”活動在西安啟動;2014年9月1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全國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啟動“網絡名人絲路行”活動。
2014年6月22日,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哈吉所屬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網成為首例跨國合作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幾年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安娜·保利尼在談及“絲綢之路”時表示,“絲綢之路”是全世界多族群和不同文化之間展開合作與互動的典范。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但現代性全球化“一帶一路”又并不局限于某個方面的交流,而是關涉水路、鐵路、陸地和航空等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空間。
雖然,歷史上那種海洋國家和沿海地區優先發展、陸上國家則相較落后,并形成全球貧富巨大差異的狀況,雖然短時期內依然存在,但整體上以西方為中心、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國際秩序,已經不復存在。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在中國,中央政府通過“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通過“西部大開發”帶動中亞以及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同時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此外,“一帶一路”還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比較優勢產業和優質產能的積極而有效的方式,它完全改變了歷史上“絲綢之路”與中亞等沿線國家和地區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過道的狀況,從而使沿線國家大獲裨益。從地緣政治上講,“一帶一路”也打破了“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和建立了持久和平與安全,共同繁榮富強的“世界大同”;從經濟層面上看,世界各國與中國的合作進一步加強,與全球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更加緊密,更加顯示出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的嶄新國際格局。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的合作過程,其合作內容包括“五通”,即道路聯通、貨幣流通、貿易暢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比馬歇爾計劃內涵豐富得多,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和全球性意義。
二、中國推行“一帶一路”后與全球合作的況狀
2015年3月28日,中國有關部委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至此,古老的“絲綢之路”獲得重生,并煥發出巨大的活力。
自從“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并實施后,中國與全球合作的況狀向好,與世界各國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更加緊密,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國際合作全面加強,更加顯示出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的嶄新國際格局。
“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成果正在惠及世界。
據有關資料顯示,“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后,中國企業僅在2015年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50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5增長18.2%;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披露消息,截止2018年年底為止,中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承擔了基礎設施、能源資源開發和國際產能合作等項目3116個,其中,“中央企業承擔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和帶動性的重大項目和工程”,在業已開工和計劃開工的中,央企承擔項目數的占比,已達到50%多,合同額占比超過70%。同時,中國企業“積極開展本土化經營,履行社會責任,體現中國企業負責任的良好形象。”
上述“一帶一路”的意義,以及中國與世界接軌、與全球合作的況狀,充分證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景十分廣闊。而且,大有希望,大有可為。
四、建設“一帶一路”所需要的努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把“一帶一路”的路走得更長、更寬、更廣,作為倡議的提出方——中國,任重而道遠。因之,辦好自已的事,尤顯重要。目前,竊以為應全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應廣泛做好宣傳工作,讓“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和參與國,不只是官方支持重視;而且要讓普通國民都清楚明白,自覺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來,為之獻計獻策、出謀出力;同時,也讓中國的老百姓家喻戶曉、人人明白“一帶一路”事關國家興盛、民族富強,事關每位老百姓個人和千家萬戶的福祉,去掉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和“與我無關、置身事外”作壁上觀的消極心態與做法,心甘情愿地投身于參建“一帶一路”大事業之中。
二是應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國力,以吸引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一條任何時代都不過期的真理。因之,中國應在倡導“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練好內功”,首先辦好自己國家的事,把我國真正建成一個文明、富強、康樂的國家,使那列強不敢對我有絲毫覬覦之心,使世界各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真心向我。
三是進中求穩,行中思定。“穩定壓倒一切。”國之不穩,“一帶一路”建設都成為空話、廢話。目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著力抓穩、維穩、求穩,“穩金融、降杠桿、調結構、去產能”,以及反貪腐,便是促進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性措施,這充分顯示了領導核心政治上的智慧和遠見卓識,深為中國人民的衷心擁戴。打掃好門庭,方可廣納五大洲的朋友,方可安心出門走“路”。
四是弘揚中華文化,提高國民質養。“一帶一路”倡議從愿景變為行動,從提出走向實踐,是一個鳳凰涅槃的艱難歷程。打開國門,需要勇氣;跨出國門,憑的是一身過硬素養。當下,中國國民整體文化精神素質相較于改革開放之初都有質的飛躍和提高,但是仍存在良莠不齊的參差狀況。習近平主席曾經諄諄告誡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鑒此,利用中國流傳5000多年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教育人,特別是打造“一帶一路”建設所需要的、杰出的年輕外交人才,極為緊迫,時不我待。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是一項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偉大事業,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給全體國人提出了嚴峻挑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帶一路”之路就在腳下,愿全體中國人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政府的領引下,乘風破浪,堅實地邁開自己的步,走好自己的“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世界乘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搭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便車,分享中國經濟騰飛的“紅利”,與中國真正實現“五通”、“五共”(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為世界的和平、安全與富裕,做出共同的努力和切實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德]李希霍芬.中國[M].1877.
[2][德]郝爾曼.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M].天津出版社,1941.
[3]王義桅.“一帶一路”的三重使命[DB/OL].2015-03-28.
[4]張春俠.“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DB/OL].中國報道,2018-07-06.
[5]國金策略“一帶一路”國際峰前瞻:最大風口主題[DB/OL].搜狐網,2017-02-19.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石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