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丹 范夢鴿
摘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漸的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一成套理論,沿襲了我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秉承了優秀領導人的學習作風和為國家作出奉獻的人文主義精神,在今后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積累了豐厚的經驗。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對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我們依舊不能松懈,要與時俱進。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探索政治思想的教育工作不僅要符合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規律,而且還要糾正一些因為時代變化的影響,致使人的思想發生轉變,并且能有效的解決當前政治思想工作的核心性的問題,這也將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心理學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新的挑戰與嘗試。
關鍵詞:心理學 ?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新思路的探索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套以毛澤東思想為主導的教育理念,過去受教育的人都被灌輸了毛主席的偉大思想,并且毛主席說出的一系列理念都是正確的,可能在當時的時代,這些理念是比較適用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思想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出現一定的轉變,而且人的自我意識空前的覺醒。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處于停止不前的階段,受教育者不在于傳統的灌輸偉人的豐功偉績和政治思想理念的模式,而是在接受更多的知識和高等教育的前提下,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不再是一味的個人崇拜、盲目從眾,而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按照傳統的教育模式,難免會與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模式產生矛盾。正是由于對新時期的時代背景下這一心理的變化趨勢的忽略,才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好開展和進行。因此,本文應當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變原有的教育主體地位,用心理學的理論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也是大勢所趨。
一、心理學理論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的思想形成離不開心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遵循心理規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人的觀點不是與生俱來的,人的思想是從實踐中體驗出來的,是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總結出來的,有的是通過人的內在矛盾的心理起作用的。這種內在矛盾心理就是人的能動性對自然界的一種反應,客觀地面對世界中的某種屬性,化為自身的概念結構以及獨特的思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人為的思想。在這種思想過程中,無論是人的先天性的反應還是人的心理活動,都是會受到現有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控制的,因為人的所有意識和行為都是需要由心里的最初想法最先發出的。一般需要是人心理活動的主要起點,在做的過程中會出現緊張的情況,而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未得到滿足的一種不安的狀況。接著是做這件事的動機,這是驅使你想要做這件事的一個內部直接原因。人的行為是和這三種內部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的,行為受到這三種因素的制約,作為行為最基本的指導思想也更是如此。因此,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要摸清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保證工作開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利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性,從一方面來說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相輔相成的一種主體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機整合的一種主體性,正是因為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性并存的局面的矛盾,致使一方面有些受教育者認為承受教育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額時候,就會影響到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在不同的程度上削弱教育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者的思想是不成熟的,一旦讓其確認他的主體地位,他們可能會濫用地位的主體性,不利于管理,更加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現。而另一方面我國的傳統的價值取向上是側重整體主義,個人的利益服從集體的利益,在這一觀念的約束下,就連教育者的地位也不是那么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職能服從黨的領導安排,按照上級的指令完成任務,這樣會導致自主性的嚴重缺失。因此,教育兩大主題地位的缺失卻嚴重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障礙,用科學的心理學理論來指導思想教育工作,對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性的矛盾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的探索
(一)遵循或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不但需要接受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并且還要超越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的了解,可以主動選擇去調節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的變化,給他灌輸一種自覺學習的理念?!按竽X”所做的理解工作就是接受思想的認識和辨別的過程,它是將外界與人的內心連在一起,成為接受過程和實際情況的第一步。而在理解的前提是人對未知事物的一種探索欲望,只要人有需求,在心理作用下就會想方設法得到答案,只要是符合人的主觀意愿和興趣所在,受教育者才能產生主體性的認同感,才會從內心選擇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首先就要從滿足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出發,努力找尋傳授的知識與學生理解的意愿層面上相結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協調認知、情感以及意志的關系
認知的心理活動是大腦對外界未知事物理解的反應過程,首先只有認識了事物,經過一段時間后才會對事物產生情感,因此人情感的產生是伴隨著認知而發展的。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滿意度的一種重要體現,人的情感是和人直接聯系的,直接影響到了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受。隨著認知能力和情感的加深,人的意志也會得到增強,這不僅是抵制誘惑和克服困難的一種堅定信念,更是一個自己組織自己心里行為的過程,只有把握好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相互關系,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實效性。
三、結語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必須有心理學理論作為指導,將外界與自己內心的心理活動有效的結合起來,教育者有機的將傳授的知識和受教育者的內心活動相結合,形成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教育理念,確保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張微.心理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5.
[2]高凡茜.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探索[J].理論導報,2008,(05):45-47.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