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從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深化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探索,從人類文明和中國現代化的角度看,改革開放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和加速器,也是未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勝負手和生命線,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現代化中國。雖然現代化的道路是曲折且漫長的,但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取得了重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
關鍵詞:現代化 ? 改革開放 ? 經驗
一、中國現代化的相關概念
新中國成立,實現現代化一直是我們國家所要追尋和完成的事業。在我所理解的現代化是,建立現代國家,發展現代經濟和建設現代社會。而我國的現代化是指政治的民主化、經濟工業化,學習先進文化,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由傳統農業文明的國家加入工業化國家行列。
曾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三個重要變化,一是發展理念,即從以經濟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二是發展模式,即從指令性計劃經濟向全球化市場經濟的轉變;三是國際合作,即從有選擇的國際合作向全方位的開放轉變。18世紀是世界現代化的分水嶺,18世紀以前,中國走在世界前列,創造出輝煌的農業文明,隨著工業文明的興起與發展,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走向了衰落,在19世紀到20世紀,我國被工業化國家擠到最后,中國也為此犧牲了很多。1978年,改革開放的開啟,正好與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興起同行,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改變了我國當時的現狀和前途,中國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1840年,西方國家開始侵略我國,大肆破壞中國的文化產物,掠奪金錢。所以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站起來,呼吁中國向西方學習,學習西方的文化和先進技術,創辦學堂,培養優秀人才這就是歷史上的洋務運動。雖然這次運動以失敗告終,但是是我國歷史現代化的第一次探索和嘗試。接下來的五四運動、土地革命、抗日戰爭都為我國的現代化提供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改革開放是中國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的第二次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主導的改革開放,緊密地聯系著現代化的推進。為促進現代化,迎來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代,自從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一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即社會生產力作為中心地位,作為得到解放和發展的改革開放的關鍵環節,成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1980年以后,中國共產黨表示,中國現代化不僅是要把握經濟的現代化,還要把握物質和精神文明兩方面,雙手必須變硬。1990年,推進了三個文明,分別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進入21世紀后,又提出構筑和諧社會的想法,就是社會文明。在第18屆中國共產黨全國大會上又追加了生態文明。這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形成了“五位一體”的布局。也就是說,在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中,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不止一個方面,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共同實施。
在以前,經濟改革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今,國家統治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巨大歷史跨度。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和思考中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規范黨員隊伍,以人民的角度看待問題,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堅持制度自信,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現代化向著好的方向又好又快的發展。
三、中國現代化帶給我們的歷史經驗教訓
我們黨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成功經驗的總結,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推進現代化發展,雖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取得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這條路上留給我們許多經驗教訓值得學習借鑒。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后,中國已基本完成工業化,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四十年,我們揚棄了現代化等同于西化的觀念。我們深刻認識到,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是多種多樣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與近代文化不應該成為現代化的阻力,而應該是現代化的動力。現代化的文明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文明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鑒、求同存異才應該是現代化文明所要展現的。
我們認識到我們應該要和自然和諧相處,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發展的主要途徑。而今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依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卻損壞自然,污染環境,消耗資源,犧牲現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幸福,破壞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現代化是以優美的環境和可再生資源相互補充的現代化。地球是一個不能失敗的實驗室,是擁有唯一個生存系統,而不是隨時轉移的宇宙飛船。我們的現代化要與生態環境相適應,必須是地球所能承載的現代化。珍惜地球和大自然要像珍惜生命一樣重要,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美麗中國早已成為必然。
我們也深刻認識到,現代化是中國人民的心愿,所以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必須以人民群眾的關切和利益為中心,以民為本的現代化才是人民所需要的現代化。我們認識到,現代化不是放任自流的,必須與堅持黨的領導和國家的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整體全面可持續協調推進。我們認識到,現代化不是線性發展,現代化會有風險、會有曲折,有時甚至會出現倒退,因為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方向與信念是毫不動搖的,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同時我們堅持把現代化的力度、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我們的現代化是始終立足于我們自己的發展基礎與人民的需要。我們認識到,現代化不是單兵突進,而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各層次、各領域、各方面的現代化要協調發展;但我們也認識到,經濟現代化是中心,發展是硬道理,沒有經濟現代化,一切現代化無從談起。
立足中國國情來探索現代化,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我們需要深知中國當前的需要,就中國在特定情況下能構筑何種現代化。只有通過強調現代化的普遍性,強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特殊性,我們才能找到現代化的方法。基于這種認識,從改革開放到現代化探索,集中于現代化如何適應中國特殊的國家形勢,反映中國社會主義的特征。我們國家的現代化之路才能如此順暢。
四、結語
改革開放四十年現代化的豐富歷史經驗明確的告訴我們,要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信心、文化信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開放、依法統治國家、嚴格管理各黨的經濟建設,繼續集中精力統治經濟建設,明確新產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動向,準確把國際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作為基本的驅動力,把創新和開發作為長期戰略,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聯動融合發展,學會判斷形勢,充分利用世界生產因素,深入融入經濟全球化,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同各國處理主要勢力戰略關系與鄰國和諧共處,使中國的現代化更加健康起來。大力發展農村事業,縮小城鎮化的差距,將農村與城市統一起來建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雖然,我國現代化的事業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我們依舊在路上,要努力建設現代化強國。
參考文獻:
[1]何傳啟.第二次現代化理論[M].科學出版社,2013.
[2]羅榮渠著.現代化新論[M].商務印書館,2004.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7.
[4]曾景忠.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現代化的探索[J].中共黨史研究,1991,(03).
[5]衛忠海.中國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李古月,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社會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