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潔
摘要:關于人工智能的預言,層出不窮且各有千秋,但卻都離不開“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10年內的產業新風口”的這一論斷。就像幾百年前的電力產業革命橫空出世一樣,人工智能也必將掀起一場由它主導的新的產業革命浪潮。
關鍵詞:人工智能 ? 異化 ? 法律道德 ? 哲學思考
鑒于當前人工智能這一新潮的關于計算機科學的應用正大規模的向我們走來。本文將以哲學的方向研究為出發角度,根據目前相關哲學對人工智能發展狀況以及預測的研究成果,結合各位學者的共同之處與異樣之點,指出人工智能是否應全方位應用創新,并進行關于其利弊的哲學問題思考。
一、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研究現狀
在對相關人工智能與異化這一課題的各個相關文獻的研究中發現,本課題的研究主體分布在各個行業,比如哲學、計算機科學、新聞傳播、公共管理等。從其研究內容上來看,其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人工智能雖是“異化”的一種新現象,但學者們很大程度上為它的這種發展持以肯定,并以相關的理論加以說明,為其之后的發展道路鼓足信心;二則是前者的反向,這些學者均以人工智能的異化為出發點(無論是以何種具體的分析角度),比起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各種“解放人類”的便捷的認可,其更傾向于對那種已經存在或是潛在的風險的擔憂。具體來講,可概括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一是認為人工智能是人體身體的外延,使人類在生活生產活動中更加節省了自身的體力勞動消耗,轉向認知思維領域;二是人工智能這種新的異化模式,它重塑了人的世界觀,推動了人客觀亦或是主觀上的進步;三是人工智能在其所具的異化過程中,也在不同方面影響著人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比如:經濟監控,政治管理,文化教育等。四是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異化現象,人類的道德,價值,交往,自身等各方面都失去了原存的模樣,比如:道德下滑,信仰缺失,隱私透明,價值變相等。五是人工智能+在其應用的過程中,對人逐漸形成反向馴化,而人也在自覺抑或是不自覺中成為“透明人”。
二、人工智能發展引發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
(一)人工智能發展的弊端致思
1.潛在隱患之新聞傳播異化
新聞本旨在對新的、最近來的消息以及事件等的真實傳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聞的傳播方式,傳遞內容,價值取向漸漸發生了變化。關于它的優勝之處,此處不做過多解釋,因其早已眾所周知;但它的劣處,卻值得再進一步的探究。經濟市場的繁榮,通訊手段的豐富,商業價值取向的深化,使新聞媒體漸漸失去其職能的本質。為了“新聞”而運行“新聞”,社會上的“透明人”越來越多。比如,明星本是大眾文化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僅起的傳承精神文化、娛樂大眾的作用,同時也起著引領社會精神價值發展的作用,但在商業資本,價值利潤最大化的驅使下,新聞人亦或是大眾,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私生活,而不是那些應被給予重視的東西。于明星個人而言,他們的自由受到了約束,私生活受到管制,情感發展受到了脅迫。于大眾而言,在新聞媒體硬化的現象中,事實被扭曲小事也應聚光燈的作用而被放大。其次,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與選擇。再次對一部分來說,則會帶來嚴重危害自身成長發展的后果,于此,增強人們的思維意識、判斷能力,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強化新聞媒體的真實性,從各個主體角度出發,刻不容緩,對打造和諧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潛在隱患之教育存在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培養人的活動。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力“滲入”,人那本是有意識自由自覺的學習過程被極大地削弱,甚至讓人漸漸地失去了這種能力。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對教育學習的影響還表現在,基于每個人都是擁有獨立的主體地位,擁有獨立的人格,所處的生活環境、先天的生理基礎等各有差異,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欲望”,都具能力去往人工智能所不能達及的地方進行創造。如此,那些無法緊跟,亦或是超越現實的人,就面臨著進一步被“馴化、逼促”。與此同時,也正因人工智能的發達,于一定程度上致使處于智力、身心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發展狀態兒童、青少年,甚至更年長的人越發依賴人工高智能技術,在教育學習方面,止步于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新發現,即失去了自己作為與動物不同的人的屬性特質。
3.潛在隱患之社會及人的整體性
科技將人從大多數的體力活動中解放出來,引導人們向更具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領域前進,即思維認知領域,如從事新的思維、智力型工作,而原先那些無需腦力的工作逐漸被人工智能替代。基于人的智力發展本具有差異性,故并非任何人都具有向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中奮力拼搏的能力。如此,便會隨著社會分工的變化,社會失業率等問題呼之欲出。人工智能的大范圍運用,使人們的工作、地位劃分愈加明晰,人們所應從屬的“專門化”圈子也愈加牢固化。從而使基于社會分工的社會的方方面面的那種整體景象,愈加不復存在,而人在這一過程中,也毫無完整性可存。
4.潛在隱患之法律認可預測
“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是相當具有可能性的。以西方女性法律人格發展為例。雖然平等的思想在美國獨立戰爭革命時期已經日益形成并得以傳播,但事實上,女性仍然明顯地處于從屬地位,只因在那個歷史時期,人們認為男性與女性之間有著不可跨越的界限,其主要表現在對女性的思維能力以及智力等諸多方面的認知,認為女性不如男性,缺乏成為“人”的能力。這一例子在本質上其實與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著相似之處,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之中,未來之事不可期,故而,這種關于人工智能超越式發展的可能性又得以確實。如此,人工智能真正得到了法律的認可,且具有了法律人格,那下一步,他會如何發展?與人共生,但卻可不同滅?因為他可以脫離人類的控制而獨立行動,部分人被其取代,基于這一層面,是否又會對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帶來倫理上的混亂?譬如,人口生育增長問題,真正的“人”口量問題等。法律對人工智能的認可,又使人與“非人”的界限在哪里?針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筆者在這里將不擬作答。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是否應具有法律人格”這一問題的思考,應得以慎重、全面,但不失了管理里的態度。
(二)人工智能發展的積極致思
一方面,根據當前事實現狀,人工智能的應用在今天的社會中已極具普遍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能動性反映。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類社會對認識的正確利用。而實踐與認識之間的相互關系,又使得其在更多更廣的領域中得以立足,且得以不斷地完善與擴充。如此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具有一定的存在基礎,且于未來而言,具有可存在性。
另一方面,正如馬克思認為的,人的本質并不是但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此,雖然人工智能是根據人所訂造的,但其卻并非具有人的本質,即“非人”。起始他們的作用更傾向于表現在節省人的體力勞動,從而讓人能夠更加集中地去做那些只有人才可以完成的事情,諸如創造性勞動、主動思維勞動等。盡管未來這種創造性勞動也許不拘泥于人的領域,但是,現在的實然并不一定決定將來的應然;對將來預想的實然,也不一定決定將來的應然。也就是說,也許創造性勞動沖破了人的訂造,卻并不必然影響我們對人工智能抱以積極態度。相反地,人工智能的存在,可以讓人對事物、現象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從而提升人自身的前瞻性與創造能力。由此可見,這種程度的人工智能技術,實則在相當程度上,對人起著“加強”的作用。
(三)人工智能發展的風險規避研究
1.法律規范和道德信仰
在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上,法律、國家、管理等形式上的合理化,在客觀上和事實上意味著把所有社會職能類似地分成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人工智能的應用,其涉及諸多方面,對人尚有相關的法律規范,更何況是人工智能這一可能具有不可控性的存在,且需有更為嚴格的法律制度規范與監督,無論是對制造生產者,還是對人工智能這一客體。但需注意的是,法律并非萬能,毫無漏洞。古人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這針對人工智能的法律制度,又何以能夠極大程度的規范各種行為,又何以能夠制止大的有可能的毀滅性的損害發生?如此可見,法律制度的規范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個人,整個社會全體所有的道德信仰,即人們將自己內心所接受崇拜的某種道德是為自己的信仰,而這種道德信仰正支配著人的道德實踐活動,它是一種內在的自我確信,而不是外在的約束。發展全社會正確價值觀導向的道德信仰,對迎接人工智能時代可能出現的人為的因私欲等情感、舉動帶來的危機,具有關鍵的意義。恩格斯就道德的本質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觀念。也就是說,道德觀雖以某種信仰為自己的精神基礎,但總歸是現實生活的內化,從而對人的現實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由此看來,深化對人工智能時代人們的道德信仰的積極性注入,讓人們可以從自己的事內心深處抵制不良行為的出現,以防不良后果的產生是至關重要的。
2.重揚儒家“道德理性”的哲學智慧
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的思維智慧基本上都是賴以非理性的自覺悟性來獲得的,而西方的哲學思維則基本賴以邏輯思維過程。之所以說要重揚儒家道德本位思想,即在于人工智能這一將邏輯演算等計算機手段強力發揮的信息技術,它若在自己的科學領域進行發展創新,那可能是步步緊逼,沒有終點。但也正由于它的這種潛在的不可控性與無限性為人帶來了隱憂。如,它是否會真正地完全地脫離人而存在?未來人類真的會被自己的創造而毀滅?如此,形單影只的科學家們及其活動,必然不該只是極大程度地“專門化”,而是應該將科學與人生智慧哲學融合起來,尤其是儒家的道德理性。儒家的理性是入世,注重憂患意識,起于“良知”之思,依靠自覺性,不被工具驅使,其全部功夫在于喚醒人的仁善之端。鑒于此,若科學家具有儒家的智慧哲學之思,那么,在進行科學技術研發的過程中,是否會有很多的向善性的發明創造,避免那種自然科學影響下的“單純”性創造。
三、人工智能發展的方向創新
一是人工智能新異化現象潛在問題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勢必會對社會分工,生產方式進行新一輪的革新、替換。雖然前學者們有提到人工智能使人從體力活動中極大程度的解放出來,讓人們更偏向于認識思維的領域。但這樣,也就意味著,人們需要克服自身的比如基因、生理等先天的因素,甚至更大程度上的被技術的發展“逼促”著在另一領域中進行生產。如此,也同樣便是更深層次地喪失了人的本質。
二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一種積極的趨向。在這方面,針對當前學者們的觀點,正反皆有,中立者也不在少數。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對人的思維方式領域的研究,從而認識到,人工智能雖是一種異化現象,但是卻延伸了我們的思維,并為我們提供了高端思維工具,若不想被其“馴化”,則需要保持人類的思維本性,至少清楚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是否被隱藏,何時被隱藏的,怎么被隱藏的。全人類不該處于一種被動或是不動的狀態。
三是人工智能發展研究的成果內容。前學者們對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多在于分析出當前人工智能異化現象的現狀、產生原因以及影響。筆者認為,在此基礎上應補充對該課題研究的深厚的理論基礎,比如技術之本質、思維之趨向、社會結構之變化等,從而增添文章學術性,豐富其內容。
四、結語
針對當前人工智能產品的更迭速度,我們可以看到,未來世界在如破竹之勢發展的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勢必會有一場大的革命浪潮,但其到底去向何處,尚不可斷而言之。不過,無論發生什么,我們都該保持理性且全面的思考趨向,讓人工智能+的發展雖勢不可擋,但卻合理有序,促進發展。
參考文獻:
[1]雷·庫茲韋.靈魂機器時代——當計算機超過人類智能時[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技術的追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3]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4]杜森.智能社會中人的技術化現象研究與本質批判[D].渤海大學研究生學院,2017:6.
[5]吳彤.關于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的若干哲學思考[J].學術前沿,2018.5(下):18-25.
[6]孫偉平,戴益斌.關于人工智能主體地位的哲學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2018,(07).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西北政法大學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