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英 周紅昕 張智超
摘 要:本文從鳳尾菇的生物學特性入手,闡述了鳳尾菇完成整個生活史對外界光、溫、濕、氣等條件的需求。介紹了鳳尾菇室內床架栽培、容器栽培、室外栽培等栽培技術與方法。
關鍵詞:鳳尾菇;生物學特性;室內外栽培;栽培方法
中圖分類號:s646.1+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0930028
鳳尾菇,學名(Pleurotus sajor - caju(Fr)singer),屬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是一種適應性強生長旺盛的食用菌。鳳尾菇是近年來崛起的食用菌中的“新秀”,其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深受消費者喜愛 。近幾年食用菌產業發展頗為迅速,但隨之而來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致使不少菇農出現了虧本現象,如何利用本地廉價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成為食用菌研究的重要內容[1]。
1?鳳尾菇的生長發育條件
1.1?營養
鳳尾菇是腐生性很強的食用菌,其營養主要來自菌絲體分解物。鳳尾菇菌絲體可以分解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物質作為碳素的來源。因此,含有上述成分的原料,如木屑、稻草、麥秸、等均可做為栽培鳳尾菇的培養料。氮源物質分為有機氮和無機氮。有機氮主要是含蛋白質的米糠、玉米粉等;無機氮主要是尿素、銨鹽等。
1.2?溫度
鳳尾菇是一種中溫型的食用菌。形成孢子的最適溫度是22~24℃,孢子在15~28℃范圍內均可萌發,但最適溫度是24~26℃。菌絲體在14~32℃都能生長,最適溫度為25~27℃。溫度高時菌絲生長快,菌絲細弱,溫度超過29℃時,生長速度反而變慢。溫度低時菌絲健壯,長速慢。鳳尾菇的菌絲體能耐低溫而不耐高溫,菌絲體在0℃左右或低于0℃時,一般不會死亡。但在40℃的高溫下,幾小時就會死亡。
1.3?濕度
鳳尾菇菌絲喜歡在潮濕的環境里生長,培養料含水量在65%~70%時生長最好,低于60%的相對濕度則生長緩慢。當濕度高于80%時,如果遇到高溫天氣引起雜菌大量生長,使培養料變酸發臭,導致菌絲停止生長。
1.4?酸堿度
鳳尾菇的菌絲對酸或堿的適應性都較強,在pH值6~9的范圍內都能很好的生長。但當pH值低于5.5時,鳳尾菇的菌絲生長受到抑制。當pH值達到10的時候,鳳尾菇的菌絲也能生長,因為鳳尾菇菌絲能迅速在培養料上定植、生長,同時分泌有機酸,使培養料的堿性很快降低,因此,用石灰水浸泡稻草栽培鳳尾菇時,只要稍加清水沖洗,就可進行播種了。
1.5?光照
光線對鳳尾菇菌絲的生長沒有作用,直射的陽光或過強的散射光對鳳尾菇的菌絲生長有害,因此,鳳尾菇菌絲體培養時需要在黑暗條件下進行。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用來誘導原基的形成,否則就不能出菇。當光線不足時,原基形成的數量較少,菌柄細長,菌蓋發白,出現的畸形菇較多。如果光線過強時,子實體顏色變暗。合適的光照強度以能夠看清報紙為好。
2?鳳尾菇室內栽培
2.1?床架栽培
床架栽培要在室內設置多層床架,床架的高度和長度看菇房大小來定,一般分 4~5層,底層離地面20cm,相鄰2層床架相距50cm,床架寬一般為100cm。床架與床架之間相距60~80cm,留做過道。在吉林省多采用稻草,豆秸,木屑等做原料來栽培,選新鮮,不發霉的干稻草,把它切成9.9~12cm長的小段,然后進行消毒處理。用稻草作培養料栽鳳尾菇可采用層播法播種。播種時先在床面上鋪1層塑料薄膜,鋪平后可撒第1層稻草,稻草厚5~6cm,然后在稻草上播第1層菌種,撒完后用木板輕輕壓實,鋪第2層稻草,厚約2~3cm,再撒第2層菌種,用木板壓實后撒第3層稻草和菌種,最后用木板壓實壓平,上面用塑料薄膜蓋嚴,注意菌種不要弄得太碎,最好使菌種保持蠶豆大小的顆粒。秋天種鳳尾菇每平方米用干稻草8~10kg,栽培菌種用4~5瓶;春天播種平方米用稻草6~8kg,使用菌種3~4瓶。播種應均勻,4個角都播到,床面要整平,否則容易積水。
出菇前的管理:在這段時間管理的重點是保溫,就是把室內溫度調節在20~22℃之間,這樣可使料溫達到25~28℃,注意不可使料溫超過30℃。如果室溫超過28℃,應及時打開菇房的門窗,并揭開塑料薄膜,進行通風降溫。大約經過30~35d,床面發現黃色水滴,菌絲扭結,這表明即將出菇。
出菇后管理:當床面出現白色小菌蕾時,應立即揭開塑料薄膜。薄膜揭得過早,不利于保溫保濕,影響菌絲生長;揭的過遲,通氣不良,妨礙出菇。小菇蕾出現以后,空氣相對濕度應增加到85%~90%,因此要增加噴水。噴水要注意輕噴,勤噴,保持料面濕潤。一般可以采用地上澆水,空中噴霧的方法。切不可用大水直接潑澆料面。如果培養料吃水過多,菌絲會因通氣不良而死亡。出菇以后,還要加強通風換氣,每天要開窗戶2~3次,每次30min,以降低CO2的濃度,同時,菇房內要保持一定的散射光,促使子實體健壯生長。
從出現小菇蕾以后,如果管理得當,菇體生長很快,5~7d便可長成大菇。當鳳尾菇菌蓋已經充分展開,并開始向上翻卷,但尚未大量放散孢子時,這時的菇體最重,而且菌肉脆嫩,味道鮮美,這時就是采收的最佳時期。
采收時,用小刀沿菌柄基部割下,或用手靠近根部輕輕扭下,但不要損傷培養料和菌絲。采完1批菇以后,要把菇床上殘留的菇腳、死菇清理干凈,并且用小耙子輕輕把料面扒松,否則影響新菌絲的生長。然后再噴少量水,用木板再把料面輕輕壓平,蓋上塑料薄膜,讓菌絲恢復生長。幾天后,等出現新的小菌蕾時再揭去薄膜。大約經10~15d又可采收第2批菇。
2.2??容器栽培
容器栽培所用的培養料與床架栽培的相同,在籮筐里先鋪1張塑料薄膜,然后把煮過瀝干的豆秸鋪在筐底,約6~8cm厚,撒1層菌種,再鋪1層豆秸。這樣一直把籮筐鋪滿,最上面用塑料薄膜覆蓋。然后把籮筐放在溫度較高,光線較暗的地方培養。等白色菌蕾出現時,再揭開塑料薄膜,用噴霧器噴水,增加濕度,這樣小菌蕾7~10d就長成大菇。這種方法材料易得,方法簡單,每個家庭都可以栽培。
3?鳳尾菇的室外栽培
室外栽培鳳尾菇目前多采用陽畦栽培方法。陽畦栽培法是采用生料播種,方法比熟料栽培簡化,成本也大大降低。具體操作如下。
3.1??做畦
陽畦栽培所用材料主要是塑料薄膜以及草簾。塑料薄膜可以隨時購買,草簾可利用農閑時間按畦寬自己編織。畦地要選在地勢高,排水暢通的地方,應在畦地北面設風障,或把陽畦建在房屋的南面。
3.2?播種
畦地栽培受外界氣溫影響很大。因此播種期應以當地的氣候條件為準,當晝夜平均溫度達10~23℃時,就可播種,因此,一般只能在春、秋兩季進行。方法是將培養料用0.5%的石灰水浸泡12~24h,撈出以后用清水把石灰沖凈。然后按比例拌入1%的過磷酸鈣和1%的碳酸鈣,拌勻以后再加入10%左右的菌種。裝料時隨裝隨壓緊,畦埂四周更要壓緊些,料厚12~20cm。秋季氣溫低可以把料鋪厚些,春季可把料鋪薄些。裝料要厚薄一致,下面松一些,上面壓實些,要松緊適度,料面平整。裝好料后,還應在表層撒上1層菌種,用木板輕輕壓平壓實,使菌種與培養料緊密接觸,以利菌絲恢復,防止菌絲干燥,也可防止雜菌浸染。
3.3?畦床管理
陽畦栽培是利用自然氣溫發菌和結菇的,所以適當的管理是控制好畦床溫度、濕度和通氣條件的關鍵,也是陽畦栽培成敗的關鍵。播種后至出菇前,主要是促進菌絲在培養料中的發育定植,防止雜菌侵染,促進菌絲正常生長。因此,根據氣候條件及菌絲生長階段,作好通風換氣,調節溫度和濕度,才能保證菌絲的正常生長。一般情況,播種后3~4d為菌絲體恢復和定植時期。這時應將塑料布及草簾蓋好,以保持濕度和溫度為主,這時不需要通風換氣。播種后5~7d后,菌絲已長入培養料內,這時可適當通風,以減少料面水分,促使菌絲向料內生長。料面較干時,還可起抑制雜菌的作用。當菌絲已吃50%時,可以加大通氣,促使菌絲更快長到料底。鳳尾菇的菌絲生活力很強,生長速度快。在正常情況下,播種后15~20d,菌絲即可長好。在這段時期內、一般不應噴水,主要是采取揭開和覆蓋塑料薄膜的辦法,來保證和控制床面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換氣,這樣就可以保證菌絲的正常生長,防止雜菌的滋生。
3.4?出菇管理
在正常情況下,播種后20d左右,菌絲就可長透培養料,整個料面呈白色絨毛狀。這時要將覆蓋床面的塑料布架起來,保持畦床溫度在18℃左右;加強通風換氣,并有適當的散射光,大約經過10d就可以見到小菇蕾。出菇后要加強水分管理,保持畦床內相對濕度在85%~90%。室外陽畦栽培鳳尾菇出菇整齊,產量和質量與室內栽培相似。
3.5?采收
出菇后5~7d,傘蓋完全張開,就可適時采收了。采收時沿基部切下,切忌弄傷菌蓋及菌柄上部影響品質。采收的子實體要迅速移至預處理室進行分級和保鮮儲存。
參考文獻
[1] 苗長海.鳳尾菇及其棉籽殼生料栽培技術[J].河南農林科技,1983(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