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波 方圓



摘 要:通過隨機采樣的方法,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川東北某地4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川東北某地高校在校大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現狀,并比較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在此方面的差異。所調查的三類專業方向的學生中,文科類學生對“知道轉基因食品”的知曉率為13.49%,低于除醫學外理工科(21.67%)和醫學類學生(27.00%)。對轉基因的本質是“基因不同”的認可,以醫學類學生最高(54.77%)。文科類學生對發展轉基因食品的不支持率最高(35.7%),且認為其“對人類安全”的比例最低(12.53%)。文科類學生不愿食用轉基因食品的比例最高(12.53%)。當地在校大學生的轉基因知識的認知率較低,醫學類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相對樂觀。相關部門應當增強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和信息透明度,應從多渠道拓展大學生對轉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識。
關鍵詞:不同專業;大學生;轉基因食品;風險感知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0930069
轉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自1996年轉基因食品商業化以來,在全球備受爭議。截止2015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達20億hm2[1]。為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是轉基因食品由于直接和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目前其安全性還飽受爭議。有調查表明,隨著受文化程度的增高,對轉基因食品的樂觀態度越高,同時,越年輕的群體的樂觀程度也越高[2,3]。大學生作為知識青年,對轉基因食品的認識對于整個社會在該問題上的看法有很大的影響。本文擬通過對川東某地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當地不同專業大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的風險感知現狀。
1?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查閱文獻,并根據當地的市場情況,自編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及轉基因食品的知信方面的選項共27題。問卷經信度效度檢驗合格。選取川東某地高校共4所,包含文理科和醫學學生,選取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員均經過調查前培訓,對所有內容熟悉,調查時由調查員分年級集中學生,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問卷的填寫說明,然后由調查對象自行填寫問卷,交調查員回收。本次共發放問卷2603份,回收有效問卷2512份,回收率為96.50%。
1.2?數據處理
問卷利用EpiData建立數據庫并錄入數據,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做統計描述,用檢驗做統計推斷,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間比較用卡方分割,P<0.0167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260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512份,回收率為96.50%。調查對象涉及的專業有醫學(臨床、護理、預防等),文科(英語、歷史、管理等)和非醫學類理科(軟件工程、物理、數學等,之后用理工科表示)。其中,醫學生有911人(36.3%),文科學生有415人(16.5%),理工科學生有1186人(47.2%)。
2.2?轉基因食品知識的知曉情況
不同專業大學生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知曉程度不同,我們將各選項中的“了解”“非常了解”及“有”歸為“知曉”,“不清楚”和“可能知道”歸為“不知曉”。不同組之間兩兩比較,文科類學生的知曉率低于理工科和醫學類學生;對轉基因的本質是“基因不同”的知曉率,醫學類學生高于其他2類專業學生,具體情況見表1。對于轉基因食品在中國市場上存在的情況,所有專業的學生都認為大豆是市場上最多的轉基因食品,其次是玉米、大米和西紅柿。
2.3?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
理工科、文科和醫學類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的知識來源的前3位分別是電視媒體(63.4%、74.7%、66.1%)、網絡(49.4%、58.8%、53.9%)和雜志書籍(36.9%、40.5%、48.0%)。所有專業學生想了解的轉基因食品相關信息首先是其安全問題,然后再是營養問題和品牌問題。所有學生都認為轉基因食品的優點是“外觀宜人”,以上各類專業對該優點的認同分別是563(47.5%)、203(48.9%)、457(50.2%)。對于食用轉基因食品的意愿(“愿意吃”和“吃不吃無所謂”歸為愿意吃,“盡量不吃”和“嚴格不吃”歸為“不愿食用”),對發展轉基因食品與否等問題的態度情況具體見表2,其中“非常安全”和“安全”歸為“安全”,“不確定”和“危險”歸為“不安全”。由表2可見,文科類學生對發展轉基因食品的不支持率最高,不愿食用轉基因食品的比例最高,且認為“其對人類安全”這一問題的否定率也最高。
2.4?對轉基因食品的行為
不同專業學生明確吃過轉基因食品,明確購買過轉基因食品,對轉基因食品的選購時對食品標簽的關注以及因轉基因食品價格便宜在選擇食品時對傳統食品的影響等方面結果見表3。文科類學生明確食用過轉基因食品的比例最低,這與其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問題結果剛好吻合。只有理工科學生認為轉基因價格便宜,不會影響其對傳統食品的選擇的比例高于醫學類學生和文科類學生。
3?討論
轉基因作物在我國種植已有多年歷史,但是目前,獲批準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為木瓜、棉花和木楊[1],其他可供食用的轉基因食品為進口商品。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生產,對于糧食安全和環境氣候的改善做了很大的貢獻。同時,由于針對它可能帶來的健康問題,其發展和被接受度受到一定影響。
從中調查可以發現,知道轉基因食品的學生,在3個專業中的比例均不相同,醫學類的知曉率高于理工科,最低的是文科類學生。所有專業類型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度均低于其他的研究[4,5]對轉基因食品的本質為“基因不同”這個選項的正確率,醫學類大于其他兩類專業的學生;而對于“國家允許種植轉基因作物”這一問題,3個專業的知曉率都較低,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以上可能的原因是當地為中小城市,信息來源和文化氛圍相對保守。相對而言,醫學生有通過課堂的機會了解到轉基因食品,而其他專業學生基本沒有課堂途徑來了解,只有通過媒體和網絡等來源,但是,媒體和網絡上的信息眾說紛紜,缺乏一致性,這對非醫學類學生來講,更增加了信息選擇的迷茫。
洪丹彤等的調查揭示大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和信心都較低[5],在本調查中,也呈現出相同情況?!笆欠裰С职l展轉基因食品” 和“轉基因食品對人類是否安全” 2個題項中,文科類學生否定率要高出其他2個專業類的學生,這和對轉基因食品的知曉率剛好呈相反情況。對于“轉基因食品對環境是否安全”,所有專業的學生的肯定率都較低,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研究表明,其研究對象中近半數的人對于轉基因食品的了解是通過電視報道,并且有超過85%的消費者想要了解有關轉基因食品的信息[6]。我們的調查結果也反映出電視媒體是所有專業學生獲取轉基因食品相關信息的主要來源,超過了網絡途徑。同時3個專業類學生都認為很有必要加強轉基因食品的標識,以增加其透明度。
文科類學生“不愿意食用轉基因食品的”比例高于其他兩類專業,同時,其明確購買過轉基因食品的比例也低于其他2類專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文科類學生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要比醫學類和理工科的學生要低。從結果來看,因轉基因食品價格便宜不會影響對傳統食品的選擇的比例均較小,理工科學生的比例大于其他2類專業的學生,這一點也印證了經濟因素是影響民眾轉基因認知的重要因素之一[3]。
整體看來,當地大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的知曉率處于較低的水平,明顯低于2015年中國公民科普素養調查中的60.7%這一知曉率[7]。同時,在網絡通信發達的今天,電視媒體仍然作為當地大學生了解和認識轉基因食品的主要途徑,有可能由于網絡信息太大,不易形成系統的信息渠道,使學生們對其的接受度不高。有部分高校也在建議開設“轉基因生物安全”通識課程,擴展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其對轉基因生物的深入了解[8]。
當前轉基因食品商業化的障礙主要是食品安全問題和心理抵觸[9]。從本調查發現,大家對轉基因食品的懷疑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透明,這樣增加了對轉基因食品的懷疑和否定,更多的消費者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無法表示意見。目前中國農業部啟動了一項國家公共信息媒體宣傳活動,旨在提高公眾對轉基因作物的認識,包括它們給中國帶來的利益[1]。政府相關部門和產品商家應該積極配合這方面的工作,加強轉基因標識的正確標記,同時,采取合理的管理手段,使網絡信息更趨于系統化、透明化,選擇合理的方法,實現公眾與科學家的交流[10],增加轉基因食品的科學性及多方位的宣傳,降低民眾對未知風險的恐懼。
參考文獻
[1] Clive James.2015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6,36(4):1-11.
[2]王瑞懂,王景旭,周未,等.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認知和接受程度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2):44-48.
[3]朱毅華,王兆慶.轉基因網絡輿情中公眾認知態度的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28(4):5-12.
[4]李寧,王文軍,李永華,等.醫學院學生對轉基因食品認知態度的調查[J].中國校醫,2014,28(9):650-651,653.
[5]洪丹彤,丁亞亞,馬磊,等.某市大學生對轉基因食品認知度和購買意愿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4):72-73.
[6]李倩如,王祺,劉悅悅,等.安徽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與購買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35):116-121.
[7]任磊,高宏斌,黃樂樂.中國公民對轉基因的認知和態度分析[J].科普研究,2016,11(3):59-64.
[8]宋雯雯,曹家祥.高等院校開設“轉基因生物安全”通識課程的必要性和教學策略[J].農產品加工,2015,(11):75-76,81.
[9]余婷,鄧心安.轉基因食品認知度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1,(7):141-146.
[10]侯應霞,賀雅楠,楊澤玉,等.轉基因科普有效性在不同人群中的差異性分析——基于湖北省消費者的問卷調查[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5):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