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靜
摘 要: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農業生產也在不斷進步,所面臨的生產方式的轉型和提升勢在必行。將小麥作為主要農作物的山東省更要注重對小麥病蟲害的危害性研究。本文分析多方面因素,將多種防治手段進行對比,研究如何更好地統籌病蟲害防治,體現綠色防控技術的優勢,掌握綠色先進的治理手段,并給出實施辦法,旨在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0930030
1?小麥主要病蟲害及危害
1.1?小麥主要病害
1.1.1?小麥枯紋病
小麥枯紋病是主要的病蟲害類型,其病灶可出現在小麥植株多數部位,如莖稈和葉鞘,主要對小麥葉片產生危害。此病多爆發于小麥抽穗前,嚴重時會使莖節腐爛、倒伏、枯孕穗、枯白穗,甚至植株死亡。
1.1.2?小麥白粉病
多發于抽穗時的幼苗期,發病于麥葉、麥莖和麥穗,產生白色粉狀霉層,且有較強的擴散能力。白粉病可減弱光合作用,降低新陳代謝,使小麥早衰。
1.1.3?小麥赤霉病
小麥揚花期致病菌危害小麥麥穗,使小麥麥穗部位出現枯黃病灶,嚴重時可導致小麥枯死,形成白穗。
1.2?小麥主要蟲害
1.2.1?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是降低小麥產量的主要蟲害。蚜蟲病會導致葉片枯黃、小麥難以成熟,嚴重時甚至會使小麥無法結實,植株死亡。
1.2.2?小麥麥葉蜂
麥葉蜂幼蟲會在夏季高溫、土壤潮濕時進食小麥葉片甚至葉尖,使小麥光合作用不充分,尤其易發于沙質土壤麥田。
1.2.3?小麥紅蜘蛛
小麥紅蜘蛛常聚集在麥株基部葉背處,其晝伏夜出的習性在成蟲后顯露,喜干旱環境,發病時可導致植株干枯死亡,對植株造成極大傷害。
2?小麥病蟲害的專業化統防統治概述
鑒于小麥生長過程中會受到諸多類型病蟲害的侵害,考慮周到的統籌、立體的防治才能保證效果顯著。通過多方位、多階段、綠色環保的防治,形成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大網”,來保證小麥的產量[1]。
2.1?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內涵
專業化統防統治既要在時間上做到長期有效有力,又要在種子培育、播種種植、收獲倉儲、專業人才培養等各個層面做好做細。
2.2?完善預防對策
綜合小麥種植工作中的各點,培育優質新品種,加深對各種病蟲害的了解,調動更多必要資源如氣象信息、生物技術等進一步加強治病防病的能力,更廣泛有效地開展綠色防控。
2.3?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對播種環境進行細致考察:土壤環境與小麥種型的契合度;選擇更合適播種方式以提高種子成活率;土壤類型容易出現的病蟲害;當地氣候對生長期小麥的影響等情況,以及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到查無遺漏,動有謀劃。
2.4?生長期的全面工作
在小麥生長期間,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土地管理,給水排水需適時適量;發現病蟲害必須及時處理,以防病蟲害危機擴大;多方法地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將農業防治、物化防治、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有機結合;多角度地追蹤小麥的生長,定期研究新型病蟲害防治藥物,增強小麥抗性,降低病蟲害耐藥性。
2.5?注重人才的培養
小麥病蟲害的防控內容復雜,方法豐富且專業性強,因此想要達到好的效果就必須保證防控人員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專注力。要不斷強化小麥病蟲害防控人才的培養,完善培育體系,教授扎實的理論知識,鍛煉強有力的執行方式,加深綠色防控技術的交流,實現病蟲害防治水平的不斷提升。
3?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概述
綠色防控技術與優勢特點: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尋找防控病蟲害的辦法,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關系為切入點,對生存環境、藥物使用等方面進行研究,重視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防控技術[2]。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化學物質的殘留、提升小麥品質與產量,維持生態系統穩定,保證農業生產的安全、健康。
3.1?生態調控
以小麥黏蟲為例,其較強的遠距離飛行能力使其形成了冬季遷徙的特性。遷徙的習性也使黏蟲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1代黏蟲的遷徙路線主要在隴海線南側,2代則轉至東北西北,而3代黏蟲又變成了受季節導向的由北向南過渡的遷徙方式。所以可以通過適當減少南方越冬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黏蟲過冬所需的食物,有效地防治黏蟲災害。類比黏蟲的生態調控,掌握害蟲習性,通過破壞害蟲的生存空間降低其生存能力,達到綠色的生態調控防蟲治病的目的。
3.2?農業防治
要結合山東省的氣候特征、水土涵養力、季節變化以及其他影響小麥生長生物的主要類型開展選種工作。多選擇抗性良好的小麥品種,以2~3種小麥作為主栽品種,輔之以3~4個其他品種,既不會使小麥品種過多又能將不同種小麥生育期集中,同時在同一生態區中避免種植單一或某一系列的小麥,應選用種質來源不同的優良麥種,降低小麥患病風險。
提高栽培水平也是確保小麥長勢良好、產量穩定的必須工作。播種前的準備工作要重視以下幾點:科學選種,篩選掉癟粒和已受病蟲害影響的種子,足時曬種;整理土地,應用機械條播播種法,適時適量地用種播種;在肥料使用上要做到科學配比,因地制宜地施用肥料,多用農家肥、有機肥,穩定氮的補給,增加磷鉀的吸收量。
3.3?理化誘控
結合對引起病蟲害的生物的了解,針對其行為以及飲食等特性,在田間安置誘蟲燈、氣味吸引器、防蟲網等裝置對各類害蟲進行誘捕。廣泛地利用理化誘控技術能很好的對害蟲進行防治,誘蟲燈能源清潔并能針對小麥蚜蟲、小麥麥葉蜂等害蟲產生較好的防控效果;誘蟲板利用害蟲的趨光性以及對某種顏色的喜好,吸引其落于誘蟲板上后將其黏附在粘板上,也可以通過釋放一些信息素對害蟲進行吸引,干擾其交尾,減少害蟲的繁殖量和降低害蟲子代質量。類似的誘蟲殺蟲的辦法還有糖醋液誘控,將糖、酒、醋、水和晶體敵百蟲按比例滴混合制成誘惑劑放于田間,安全地毒殺害蟲。防蟲網顧名思義,利用特指篩網將作物與害蟲隔開,阻斷接觸,使害蟲“望麥興嘆”。
3.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通過了解主要害蟲類型后利用害蟲與天敵的被捕食與捕食關系對害蟲進行消滅,保護害蟲天敵間接地消滅害蟲。
生物防治分為2類:捕食性防治和寄生性防治。捕食性防治,以小麥蚜蟲、紅蜘蛛和小麥吸漿蟲為例,利用其天敵瓢蟲、蜘蛛、食蚜蠅等對其進行捕食,可大大地減少害蟲數量,降低蟲害發病率。寄生性防治則是利用害蟲的寄生型天敵,如赤眼蜂、姬蜂、蚜繭蜂等對小麥田間害蟲的強力殺手。寄生性防治中所利用的生物還可以在蔬菜種植和果樹園林中同功效地使用,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這2種方式總推廣面積已達全國生物防治總面積的45%,正在廣泛、切實有效地保護糧食生產[3]。
3.5?科學用藥
藥劑防治曾是一把雙刃劍,在過去的生產方式中因用藥缺乏針對性、施藥地點的盲目性、藥量把握不當、用藥時機不準、未考慮對其他生物的危害等失誤對環境等方面造成了危害。
綠色藥物防控要求工作人員選擇毒性小、效果作用時間集中、對田間無害生物影響小的藥劑,以先進的藥劑研究水平和施藥技巧實現“殺蟲無害”的目標。藥劑拌種,將藥劑包裹在小麥種子外部,使小麥在播種前獲得一定的病蟲害抗性,這種方式對小麥種子自身的質量問題以及土壤引發的病蟲害的防治效果良好。例如:可將1kg的小麥種子與2g/L的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可以有效地防止小麥患小麥枯紋病、散黑穗病等病癥的發病。藥劑莖葉噴霧,在麥苗生長期,氣候變化也會引發小麥病蟲害。此時必須密切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農業指導信息,嚴密觀察小麥生長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向小麥莖葉噴灑合適的藥劑來有效防治病蟲害。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的適當時期施用植物免疫誘抗劑和葉面肥,提高小麥抗逆性及病蟲害抗性,增加植株自身強度,實現增產目標,改善小麥品質。
4?結論
農業生產在小麥病蟲害防控方面已有了較大成就,綜合性強、全面無疏漏的專業化統防統治已凸顯其成效,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生產安全,有效防控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是走向現代化農業的必由之路。重視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優質的需求、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的生存前提,推廣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綠色統防統治的工作仍需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 陳淑杰.山東省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1):165.
[2]王慶嶺.山東省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18(32):100-101.
[3]左建國.關于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7(0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