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華華 黃 茜
(青島市市北區遼源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山東 青島 266000)
對于糖尿病來說,是指機體的水、糖、蛋白質等代謝紊亂,屬于臨床中常見一種內分泌代謝性疾病[1]。目前,糖尿病患者尚沒有治愈的方法,只能通過控制血糖來延緩疾病的進展。為探討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中社區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選2017年10月-2019年8月在我社區醫院醫治的糖尿病患者(74例)進行研究,研究具體為:
選2017年10月-2019年8月在我社區醫院醫治的糖尿病患者(74例)進行研究,隨機數表法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37例,對照組37例。35例是男性,39例是女性;患者年齡在43-78歲之間,其平均是(60.12±3.25)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做對比。
對照組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加社區護理干預:(1)血糖控制護理,在患者患病后,社區醫護人員可定期上門為其測量血糖,按血糖水平制定護理方案,把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并要檢查患者的服藥、飲食、運動等情況,按病情更改患者的用藥治療方案。(2)飲食指導,給予患者科學的、合理的飲食建議,清淡少糖飲食,控制脂肪、糖等攝入量,多食維C含量高的瓜果蔬菜,搭配堅果、豆制品、牛奶等確保營養均衡,魚類、芹菜、香菇、苦瓜、南瓜等食物可降糖,且還富含硒,多吃有益健康。(3)心理護理,患者患病后,會存在煩躁、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所以同患者要多溝通,疏導其負面情緒。告知不良情緒在疾病治療中的不良影響,囑患者控制情緒,確保抱有積極陽光的心態,用于面對疾病,配合治療。(4)運動指導,囑患者適當進行一些運動,比如飯后打太極拳、慢走等,適量運動可促進糖分代謝,提高胰島素的降糖效果。(5)藥物護理,囑患者嚴格遵醫囑服藥,告知患者自我監測血糖的方法,定期自我檢測血糖并記錄血糖水平。告知患者胰島素在4℃的環境下保存,要在用餐前半小時之內在上腹部注射,定期更換注射部位,及時發現異常并處理。(6)健康教育,定期舉行糖尿病專題講座,大力宣傳糖尿病相關知識。
護理后,總結兩組的血糖(餐后兩小時血糖、空腹血糖)控制情況。
從定期復查、運動、飲食、服藥、自我監測等方面評估兩組的遵醫行為,概率越高遵醫行為越好[2]。
研究組的定期復查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χ2=11.291,P=0.001)。研究組的合理運動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χ2=4.140,P=0.042)。研究組的合理飲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χ2=6.852,P=0.009)。研究組的遵醫服藥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χ2=8.810,P=0.003)。研究組的自我監測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χ2=4.893,P=0.027)。詳見表1。

表1 總結遵醫行為[n(%)]
研究組的餐后兩小時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t=4.129,P=0.000)。研究組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t=3.161,P=0.002)。詳見表2。
表2 總結血糖控制情況[(±s),mmol/l]

表2 總結血糖控制情況[(±s),mmol/l]
4.129 3.161 P-0.000 0.002
現如今,我國的經濟在飛快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衣食住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使糖尿病發病率明顯提高,對人類的健康產生較大的的威脅[3]。由于糖尿病屬于一種常見的終身性疾病,患者的治療關鍵是嚴格遵囑以及良好控制血糖,在以往的常規護理中,只是機械性的宣讀醫囑,對血糖控制、遵醫行為等產生的影響比較小。本次研究給予患者社區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血糖控制護理、藥物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運動指導和飲食指導等護理措施,確保患者得到全面的、綜合的護理,及時疏解患者不良情緒,使其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囑患者少吃高脂肪、高糖等食物,其日常生活中飲食要營養均衡;囑患者要嚴格遵醫囑服藥,避免發生并發癥;囑患者適當參加一些輕度的運動,從而降糖,并宣傳糖尿病有關的知識,使患者詳細了解遵醫囑、控制血糖等意義和重要性。
總之,在糖尿病患者中,社區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遵醫行為,并且可有效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