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姣霞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9)
在臨床上甲狀腺瘤是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由于此疾病發病病程較慢,其常會因為不適或者沒任何癥狀被發現頸部腫物,發病情況多為單發,形狀為圓形或者橢圓形,表面光滑,通過手部按壓后不會出現疼痛感,但是也有少數患者因為瘤內出血,進而瘤體會突然增大出現脹痛感[1-2]。在患者患病之后,其中一部分甲狀腺瘤極有可能發生癌變,會嚴重的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在對此疾病的治療需更加重視,尤其是在術后的護理工作的展開,以便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鑒于此,本文選擇2018年12月--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探析臨床護理路徑在甲狀腺瘤圍手術期護理的臨床效果,具體研究內容闡述如下:
在2018年12月--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均分成兩組,兩組中各有63例,臨床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3例,最下年齡38周歲,最大年齡77周歲,均值(52.8±4.5)周歲。常規組男性與女性各占比40例:23例,年齡范圍在39周歲--80周歲之間,中間值(55.8±5.5)歲。兩組患者的資料展開比對后,臨床并沒有組間差異性,即P>0.05。
常規組展開常規護理,即給予患者生命體征監測,觀察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及時告知醫生。臨床組則展開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詳細介紹醫院環境,以減少恐懼、不安等心理,及時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實現提高患者睡眠質量的目的,同時告知患者禁煙、禁酒,防止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富含高蛋白等清淡流質食物為主,根據患者的恢復,逐漸轉變為正常飲食;在入院的第二天,則展開抗生素藥物過敏試驗,同時在手術的當天,則需指導患者做好體位準備工作,確保胸骨、氣管、下頜在一條水平線上,并為患者開通兩條及以上靜脈通路,告知患者按時休息,確保充足的睡眠;當完成手術之后,取患者半臥位,指導患者深呼吸正確的咳嗽方式,當患者病情穩定之后,則告知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并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吞咽、左右轉頸與抬頭等術后活動,最后指導患者的出院事項,即評估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給予有效的出院指導,在出院后則能夠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確保有充足的睡眠,并讓患者能夠有適當的運動,定期復診,若是出院后有任何異常,則需及時入院進行治療。
臨床組中患者的住院費用和時間分別為(458.69±1.5 8)元、(5.37±1.48)天;常規組中患者的住院費用和時間分別為(3997.5±2.0)元、(7.68±2.01)天。臨床組數據明顯優于常規組數據,P<0.05,有可比性。
臨床組中非常滿意+滿意為60例,占比95.24%;常規組中非常滿意+滿意為45例,占比74.23%,前者數據明顯比后者高,P<0.05,呈現臨床不均衡性。

表1 護理滿意度比較分析[n/%]
常規組發生術后咽痛的患者6例,切口感染患者8例,發生率22.22%,臨床組發生切口感染患者3例,發生率4.76%,前者數據高于后者,P<0.05,有林可比性。
甲狀腺瘤的發病因素較多,多數認為其同遺傳因素、射線照射等因素相關聯,在展開手術治療的時候,則需要實施有效護理干預,進而保障患者能夠有良好的預后[3-4]。臨床護理路徑是將時間作為橫軸,橫向鋪開對患者的護理指導工作,依據護理路徑表嚴格執行,以確保護理工作能夠有序開展,進一步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同時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后,其可以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幫助患者減輕經濟壓力,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營造良好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在甲狀腺瘤圍手術期中,能夠顯著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生活經濟壓力,具有臨床可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