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可謂字字珠璣?!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笨v觀目前小學文言文教學,由于理解和實踐中的偏差,造成了課堂文化本體的失落。在文言文教學中怎樣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需要大家深入思考。
關鍵詞:文化層面;小學文言文;探索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9-007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061
一、以“慧眼”解讀文本,發掘文化品質
(一)審視文本的價值取向,為學生文化精神的建構奠基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聯系古代文化的紐帶和橋梁,對古代文化進行了很好的記錄和傳播。文言文內容豐富,不僅描述了古人的生活,也體現了古人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內容涉及面廣,包括了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的闡述。想要讀懂和傳承傳統文化,必須從學習文言文做起。在解讀文本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注重文言文的文化價值取向,豐富小學生的精神境界。例如在學習《司馬光》一文時,生成對司馬光品質的理解需抓三點:想象“沒水中”的那個孩子在缸里是怎樣的情態,感受“情況緊急”;對比“眾皆棄去”的小伙伴,思考“皆棄去”的原因;思考司馬光為什么選擇“持石擊甕破之”的方法。三點聯通,司馬光的人物形象與品質才能漸漸樹立起來,讓小學生學習主人公富有愛心又遇事沉著冷靜的高貴品質。
(二)解讀文本的言語之妙,為學生文化審美的形成助力
文言文的美一部分表現在語言的妙與精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也需要深入學習文言文的遣詞造句。教師應深入解讀文言文所包含的語言內涵,通過文字本身的魅力和巧妙應用,學習和把握漢字的表達技巧和審美意蘊,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社會閱歷和理解能力不是很強,因此在講解文言文語言美時,可更多地從文本的修辭筆法等方面展開,幫助學生理解和體會。例如《兩小兒辯日》是以瞬間的對話描寫表現深刻意味的微型故事,教師在解讀時要發掘文章的語言生動美,兩小兒的話語中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反問的句式,具體而形象;筆法生動美,將兩小兒并在一起寫,第一次先說結論,第二次再擺理由。層次清晰,對照鮮明,結尾峰回路轉,余味悠長。
二、用“妙心”構建課堂,進行文化滲透
(一)在“讀”中領略文化意蘊
想要深刻地體悟文言文的文化意蘊,需要從誦讀開始,只有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獲得對文言文文字的感性認識,才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內涵。文言文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因為表現手法和用詞等和現實生活差距較大,不是很好接受,如果單靠教師的講解,學生不容易體味其深層含義,必須要親身研讀背誦,才能發現其中意蘊。玩讀古文,學生能形象地感受到朗讀古文講究“斷句”,讀出詞句間的停頓和語氣,從而品味文言語言的音韻、節奏之美。
(二)在“悟”中積淀文化底蘊
學習文言文需要學會體悟重點字、詞、句和細節,品出字里行間包含的文化底蘊。通過對文言文語言文字的感悟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提升對古代文化的認知和審美情趣。如一位教師在執教《伯牙絕弦》時,抓住了一個“志”字重錘敲擊:“志”由“士”和“心”兩個字組成,古代的士可以解讀為知識分子、君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伯牙這個君子的心就如高山一樣巍峨,如流水一樣浩大……由此,為什么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學生的認識就不再局限于因為他們都精通音律,喜愛音樂,而是能夠感悟到是他們心心相知,志同道合,由一個“志”字,中國古代的君子文化也悄然滲入學生心中。
三、攬“圣手”拓展資源,提升文化素養
(一)相關性語言拓展
小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而要擴大閱讀面,在已有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拓展學習,可以閱讀一些文本作者的其他文章,作者的個人事跡等。教師有意識地進行一些相關性語言拓展練習,既是對文本內涵的進一步理解,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的有效載體。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認知,豐富自身情感和文化素養。
(二)創新性活動拓展
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非語言因素”,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合理發揮,創造性地加入一些元素。如在學完《兩小兒辯日》后可進行辯論,引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在學完《司馬光》后,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來重現當時的場景,既使文言課堂散發活力,又不失古韻。
(三)熏陶式誦讀拓展
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是最有效的。統編教材在三年級上冊就有了文言文的介入,教師便可以推薦一些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進行誦讀,尤其是一些成語故事的文言文,如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畫蛇添足等,學生可以猜讀,做到古今文章對比讀。
參考文獻:
[1]羅建霞.淺談小學文言文教學[J].才智,2011(6).
[2]陳怡.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湖北教育(教學版),2005(6).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梁艷莉(1978.1— ),女,漢族,福建建陽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基于不同文體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