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黃虹
摘要: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目前困擾老年及體弱帶狀皰疹患者的難治疾病;該病常造成陣發的針刺樣疼痛,纏綿難愈,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隨著對中醫藥的深入挖掘,證實了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有著良好的療效,筆者歸納了各個醫家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病因病機的闡釋,并總結了此病的各種中醫藥治療手段,如:中藥內服及外治、火針、刺絡拔罐、穴位埋線等。初步分析了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優點及不足之處。
關鍵詞: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帶狀皰疹;中醫藥治療;蛇串瘡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9-0076-05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其主要特點為簇集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呈群集帶狀分布。皮疹愈合后持續1個月及以上的疼痛,稱之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中醫稱“纏腰火丹”、“蛇丹”、“蜘蛛瘡”、“甄帶瘡”、“蛇丹愈后痛”等。現將近年來中西醫的研究進展綜述于下。
1 病因病機
1.1 中醫病因病機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亦稱為“蛇丹愈后痛”,將其歸為蛇串瘡病程的后期,臨床表現為皰疹減輕或消退后皮疹局部疼痛不止,有放射痛,伴納差、心煩等癥狀。中醫古籍中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病因病機并無較多記載,現代醫家對本病病因病機各人有不同的見解。朱良春[1]認為帶狀皰疹以濕熱毒邪為主,日久皰疹干涸,后神經痛是由于濕熱毒邪未盡,瘀血滯留經絡,不通則痛。趙炳南[2]認為此病多由情志內傷,復感外邪,肝郁化火;或是由于飲食不當,運化失常,化生濕熱,復感毒邪,以致濕邪火毒蘊于皮膚;后期則是因毒邪未盡,氣滯血瘀,不通則痛。牛德興[3]認為患急性帶狀皰疹久治不愈,傷及陰陽氣血,呈現陽失溫煦,陰失濡潤,陽氣虛,元陽不足,清陽不升;陰血不足,脈絡拘急,則形成“不榮則痛”。顧伯華[4]認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不通則痛”,由肝郁化火兼挾濕邪蘊于肌膚而致,濕熱之邪雖去,但瘀血滯留未化,脈絡瘀阻,不通則痛。王玉璽[5]認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多是“虛中夾實,以虛為主”[6]責之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黃堯州[7]認為帶狀皰疹后期病機為經絡受邪,阻滯不通,正虛邪戀,虛實夾雜。已故名老中醫劉復興主任[8]認為蛇串瘡因內有郁火,循經外溢而作;或因內有濕滯并感毒邪,內外相引,合而致病。
1.2 西醫病因及發病機制 西醫目前對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定義暫無統一標準,現大部分學者認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帶狀皰疹患者在皰疹愈合后,皮損區出現的疼痛時間超過1個月的一種神經病理性疼痛綜合征。但目前對PHN的定義都不是以病理生理為基礎,均存在不同的缺陷,故而發展成PHN的幾率也隨定義的不同而在9%到34%之間變化。帶狀皰疹患者中約有10%并發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而60歲以上老年患者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發病率可高達50%~75%[9]。PHN的發生和帶狀皰疹的發病部位也密切相關。Bowshee研究發現PHN發生率在眼部帶狀皰疹患者中增多。PHN給病人身心和精神造成了極大的痛苦,不僅阻礙患者白天的社會活動,還引起患者失眠、食欲不振,甚至發展成抑郁癥。[10]帶狀皰疹初期的疼痛和后神經痛在疼痛性質,病理以及對藥物的反應是不一樣的[11]。
2 治療
2.1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中醫治療
2.1.1 內治 各醫家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辨證上各有不同,選方用藥不一,但都有較好的療效。趙炳南治療本病時,實證以活血行氣為治則,方用理氣化瘀止痛湯,隨癥加減。虛證主因氣陰虧虛,故以補氣養陰,祛瘀止痛為治則,方用益氣養陰止痛湯加減[12]。盧傳堅教授[13]從瘀血入手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分由實致瘀和由虛致瘀兩大證型,重視活血化瘀之法,常用全蟲、當歸、赤芍、白芍、元胡、郁金、板藍根、仙靈脾、珍珠母、磁石、田七末等。葉建州[14]從虛、瘀論治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分為兩型進行論治。氣虛(滯)血瘀兼郁證,治以益氣活血化瘀,疏肝通絡止痛,方以血府逐瘀湯加減。陰(血) 虛血瘀兼郁證,治以滋陰活血化瘀,疏肝通絡止痛,方以一貫煎加減。牛陽[15]認為帶狀皰疹后期傷及營陰,多出現患處夜間疼痛加重、舌絳等熱入營血的癥狀,故選用清營湯加減。嚴世蕓[16]認為帶狀皰疹后期逐漸郁而化火,循經外發,郁遏肌膚; 或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則痛。故以活血散瘀、化痰通絡、搜絡止痛法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2.1.2 外治
2.1.2.1 中藥外用 中藥外治,主要是以中藥外敷、中藥熏蒸等外用療法治療疾病。因藥物可與患處直接接觸,能更快的讓藥物作用于患處,對于鎮靜止痛、活血化瘀通絡有很好的療效,與中藥口服相比,具有靶向作用強、有效避免口服藥物首過消除的缺點以及使用方便等諸多優點,所以中藥外治被廣泛運用于治療皮膚病。外治法與內治法二者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誠如《理瀹駢文》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中藥外治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治療上,也有顯著的療效。
祁建湖[17]采用中藥熏蒸的方法治療此病23例,使用中藥熏蒸治療儀進行藥物熏蒸治療,方用自擬熏蒸方:丹參、當歸、川芎、紅花、元胡、黃柏、苦參、地龍等。每次治療時間為30min,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治愈率82.61%,總有效率95.65%。庹靜[18]治療本病38例,將中藥王不留行研成粉末,用蛋清調敷于皮疹消失或皰疹完全吸收結痂處,每天換藥1次,連續2周為1個療程,4周后神經痛消失。武明月[19]用六香散穴位貼敷治療本病,對照組30例,應用中藥基礎方加耳針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中藥內服基礎上應用六香散穴位貼敷,總有效率達92.8%。張慧玲[20]采用的“麝香止痛酊”(麝香、血竭、乳香、沒藥、生川烏、生草烏、紅花、丹參等)外涂治療PHN,治療組總有效率占89.36%,研究表明能提高患者的疼痛緩解程度,縮短疼痛開始緩解時間和疼痛持續時間。
2.1.2.2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以引熱解毒、消腫止痛、健脾利濕、助陽行氣、活血祛瘀為法則, 在緩解疼痛、促進皰疹干涸吸收、縮短病程、降低后神經痛的發生率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和良好的療效。目前,臨床上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方法眾多,最常見的有針刺、火罐、刺絡、灸法、火針、穴位注射以及多種療法結合應用等。
2.1.2.2.1 普通針刺 局部阿是穴及華佗夾脊穴是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的常用穴位,陽陵泉、合谷、足三里、支溝、后溪等也常隨癥應用。方法以局部圍刺法多見,電針也較多應用。
朱明芳等[21]使用針灸圍刺法治療該病:在距疼痛區域邊緣0.5cm處,針尖朝向疼痛區中心,呈15°角,沿皮下圍刺,采用快速小幅度小角度提插捻轉的瀉法,留針1h,每日1次,21d為1療程,觀察1療程;結果顯示治療組治愈率明顯高于西藥對照組。孫遠征等[22]運用電針治療帶狀皰疹,對照組采用口服鹽酸伐昔洛韋及維生素B1,觀察3組患者止皰、結痂、脫痂時間及VAS評分,結果顯示治療組治愈率、有效率、VAS評分和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譚奇紋等[23]采用針刺發病側相應神經節段的夾脊穴的方法治療本病31例與對照組22例純西藥治療對比,結果表明治療組有效率93.5%遠遠高于對照組的72.7%。
2.1.2.2.2 刺絡拔罐 佟波[24]用毫針刺絡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56例,針刺后迅速拔火罐,遇水泡處將其刺破,使泡內液體流出;若無水泡,將紅斑及疼痛處皮膚刺破,使皮損處微微出血,總有效率達98.2%。李彩云[25]用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60例,對照組60例采用對照組采用卡馬西平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6.7%,對照組總有效率70.0% 2組總有效率相比, P<0. 01, 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孫澤軍[26]采用刺絡拔罐治療此病20例,最終治愈16例,效果顯著。
2.1.2.2.3 火針 陳世云等[27]對比火針與毫針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效果,每組各45例,觀察2組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睡眠評分和治療效果,其中火針組有效率達95.56%高于毫針組的80.00%。王洋洋等[28]運用火針對比常規口服西藥組,治療本病39例,結果顯示火針組總有效率94.87%遠遠高于西藥對照組的79.49%。陳世云[29]等采用火針治療本病45例對比毫針針灸45例,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2組疼痛情況,并評估2組的睡眠評分、治療效果;結果顯示火針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火針組的總有效率95.56%高于對照組的80%。
2.1.2.2.4 刺絡放血 吳崚等[30]通過刺血前后微循環變化的對照觀察,發現刺絡放血可顯著改善微循環淤滯、組織供血不足與缺氧狀態。朱志強[31]運用刺絡放血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34例,對比口服甲鈷胺組33例,最后結果顯示刺絡放血組總有效率91.2%明顯高于甲鈷胺組的總有效率57.6%。楊威[32]運用刺絡放血治療本病40例,在疼痛部位選取2-3個點,每次出血約2ml。隔日1次,共治療3次。結果顯示治愈32例,有效6例,無效2例。
2.1.2.2.5 艾灸 劉忠云等[33]用腧穴熱敏化艾灸療法治療PHN56例,取穴多在病灶局部及同節段背腧穴等,用艾條進行四步法(回旋、雀啄、往返、溫和灸)施灸,當某一穴位出現酸、脹、壓、重痛、麻、冷、奇癢或灸熱沿經絡向病所傳導,即可將艾條固定在該點進行懸灸,并灸至感傳消失為止。每日治療1次,痊愈36例,顯效14例,好轉6 例,總有效率100%。
2.1.2.2.6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穴位以痛為俞,一般采用阿是穴及華佗夾脊穴為主,陽陵泉、足三里等穴也有應用。注射藥物以抗病毒及神經營養為主,如維生素B1、B12等;中藥有丹參注射液、當歸注射液、苦參素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等。邊芳[34]研究穴位注射治療65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組在所選取穴位注射藥物:復方倍他米松、維生素B1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對照組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維生素B1,結果表示治療組總有效率86.18%,對照組則為56.92%,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岳美瓊等[35]運用穴位注射治療本病42例,對照組44例采用口服西藥加微波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率66.7%高于對照組顯效率36.4%,經卡方檢驗,顯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 05)。
2.1.2.2.7 穴位埋針 葉海松[36]使用穴位埋針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對照組45例采取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使用穴位埋針法,穴位選取為靈臺穴透至陽穴,留針24h,間隔1d再進行第2次埋針,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有效率95.6%高于對照組的71.1%。于曉芳等[37]采用夾脊穴穴位埋線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36例,32例顯效,有效率88. 89%。段俊英[38]使用穴位埋線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26例,結果全部治愈,且疼痛消失后隨訪3個月無復發。
2.2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西醫治療 PHN是帶狀皰疹消退后遺留的頑固性神經痛,對病人的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為促進患者的臨床康復,應采取針對其中樞和外周機制的聯合治療,治療的目的為鎮痛、減輕抑郁和焦慮及減少失眠等綜合性治療。
2.2.1 口服及靜脈使用 口服或靜脈途徑給藥仍是目前治療PHN的主要方法,目的主要集中在提高痛閾、降低中樞敏感性,包括以下幾種。
目前治療PHN的首選藥物,是三環類抗抑郁藥,主要包括阿米替林、地昔帕明和多慮平等,其中阿米替林最為常用。PHN患者因長期的疼痛,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三環類抗抑郁藥既可以止痛,又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狀態,故有較好的療效。胡恒平等[39]評價阿米替林治療帶狀皰疹患者神經痛的臨床效果,將82例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1例和對照組41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卡馬西平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給予阿米替林,結果顯示經視覺模擬量表(VAS)和睡眠治療評分法(QS)的疼痛評分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3周、4周后睡眠質量評分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抗癲癇藥也是治療神經痛的常用藥物,臨床常使用卡馬西平和苯妥英鈉。在治療PHN方面,加巴噴丁為一線藥物。但抗癲癇藥副作用大,可引起頭暈、嗜睡、轉氨酶升高等癥狀,故老年人及體弱者應慎用。韓聰[40]采用加巴噴丁聯合神經阻滯劑治療PHN,每組30例,A組患者接收神經阻滯劑治療,B組以加巴噴丁聯合神經阻滯的方式進行,總療程為6周。結果顯示,在每個時間點對疼痛的評分來看,都有所下降,并且B組采用的加巴噴丁聯合神經阻滯治療的患者疼痛下降度更多,同時睡眠時間更長(P<0.05)。
阿片類鎮痛藥也可用于治療PHN,主要機制是通過激動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內的受體,抑制傷害性傳入信號的產生及傳遞,從而達到鎮痛的作用。于春水等[41]運用氨酚羥考酮片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將72例PHN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6例,每次口服氨酚羥考酮片;對照組36例,每次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結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明氨酚羥考酮片治療PHN安全、有效。
維生素類藥物也是治療PHN的常用藥,如維生素B1片和維生素B12注射液[42]。甲鈷胺是一種屬于維生素B12甲基化活性的衍生物的神經營養藥物,極易進入神經細胞,對神經組織有很好的親和力和傳遞性,能改善高水平的神經元因子,達到鎮痛、促進受損神經的恢復的作用[43]。
2.2.2 外治 在治療PHN方面,被廣泛應用的外用藥物為利多卡因貼劑及利多卡因乳膏。利多卡因貼劑起效快(≤4h)。對單用利多卡因貼劑或普瑞巴林治療無效的PHN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貼劑和普瑞巴林聯合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疼痛[44]。王愛平等[45]采用中央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分組、多中心的臨床研究方法,比較5%利多卡因凝膠膏與安慰劑治療皰疹后神經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顯示5%利多卡因凝膠膏外用治療PHN療效明顯優于安慰劑,不良反應與安慰劑相似,耐受性好,安全性高,使用方便。
辣椒素貼片也是常用的外用藥。它的主要成分為辣椒素,是一種天然植物堿,主要作用于感覺神經,末梢感受器受到強烈刺激,可使神經末梢長期脫敏及其內物質和其他貯存物質消耗幾乎罄盡,從而降低或終止神經系統的傳遞,起到一定鎮痛作用[46]。譚建強等[47]對49例PHN患者采用復方辣椒素片治療,觀察治療后的睡眠、用鎮痛藥情況和疼痛評分(VAS),并進行自身治療前后的比較。結果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恢復正常睡眠、停用非甾體抗炎藥及完全無痛或僅輕微疼痛(VAS≤4分)的患者明顯增加(P<0.05)。
2.2.3 物理療法 目前治療PHN的物理療法很多,主要包括微波、超聲波、紫外線、紅光照射及激光、電生理治療、射頻治療等。臨床上微波治療應用最為廣泛,利用微波輻射能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組織新陳代謝及神經功能的恢復,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増強免疫功能,達到止痛和消炎的目的。在皰疹后局限的神經疼痛部位,重復應用冷凍外科療法,能降低局部的敏感性。
馬燕鳳等[48]運用高壓氧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將86例PHN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2組均為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高壓氧治療,每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根據每位患者情況,分別治療2~3個療程。結果顯示治療前后VAS評分、PSQI評分、血清TNF-α、IL-6水平變化,試驗組患者在治療后對比同期對照組患者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閻曉飛等[49]運用半導體激光聯合藥物治療頭面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將108例頭面部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4例。兩組均肌肉注射甲鈷胺、外用青鵬軟膏。治療組加用半導體激光治療儀,結果治療組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曹睚啡等[50]運用MORA-Color生物物理治療儀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將390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即聯合組195例和對照組195例,兩組均給予口服藥物治療,聯合組同時行MORA-Color生物物理治療儀治療,治療4周。結果顯示聯合組疼痛評分、聯合組睡眠質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小結
綜上所述,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帶狀皰疹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多見于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疼痛纏綿,頑固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其發病機制現仍不明確。中醫藥方面包括中藥的內服外用,針灸、拔罐、刺絡以及中藥現代化制劑等等,都以其確切的臨床療效和較低的毒副作用,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益參考。西醫在治療PHN方面也有較多方法,藥物治療選擇多種多樣,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物理治療、神經阻滯治療及心理治療副作用小,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目前臨床上這樣的報道越來越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存在缺陷,主要是臨床療效的評判標準不統一,科研設計不夠嚴謹,缺少進行隨機盲法對照觀察及統計學方法上的缺陷。今后,在繼續深入研究進一步有效治療帶狀皰疹的同時,建立統一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大樣本多中心隨機盲法的研究更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充分挖掘、整理,發揮出中醫、中藥治療的傳統優勢。
參考文獻:
[1]鄂永安.朱良春論治皮膚病經驗舉要[J].江蘇中醫藥,2003:3-4.
[2]趙炳南,張志禮.簡明中醫皮膚病學[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131-133.
[3]牛瀚醫,薛淑芳.牛德興主任醫師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經驗[J].中醫研究,2007(3):53-54.
[4]陸德銘.著名老中醫顧伯華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某些疑難病的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4, 18(5):6-8.
[5]楊素清,柏青松,安月鵬.王玉璽從虛論治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經驗[J].四川中醫,2018,36(05):6-8.
[6]楊素清,苗錢森,當代中醫皮膚科臨床家叢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260~262.
[7]王雄,宋世珅,郎娜,等.黃堯洲分階段治療帶狀皰疹經驗[J].北京中醫藥,2017,36(05):436-438.
[8]胡克強.劉復興治療帶狀皰疹經驗舉要[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1,24(1):23.
[9]Rowbotham M C,Petersen K L .Zoster-associated pain and neural dysfunction[J].Pain. 2001,93(1):1-5.
[10]Kanazi G E,Johnson R W,Dworkin R H.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an update[J].Drugs. 2000,59(5):1113-1126.
[11]Schott G D.Triggering of delayed-onset postherpetic neuralgia[J].Lancet.1998, 351(9100):419-420.
[12]北京中醫醫院.趙炳南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51.
[13]劉鳳年. 盧傳堅教授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經驗[J].四川中醫,2007(4):4-5.
[14]張鵬飛,叢琳,楊瑜婷,等.葉建州教授治療帶狀皰疹及其后神經痛經驗[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6,37(8):5-6.
[15]范博妍,牛陽.牛陽教授治療帶狀皰疹經驗探析[J].光明中醫,2017,32(18):2623-2624.
[16]陳麗云,嚴世蕓.嚴世蕓教授治療帶狀皰疹經驗[J].時珍國醫國藥,2017,28(6):1474-1476.
[17]祁建湖.中藥熏蒸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23例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5):22-25.
[18]庹靜.中藥外敷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38例療效觀察[J].河南中醫,2004(1):36.
[19]武明月.六香散穴位貼敷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氣滯血瘀證)的臨床療效觀察[D].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
[20]張慧玲.麝香止痛酊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2,33(8):1052-1053.
[21]朱明芳,匡琳,歐陽恒,等.針灸圍刺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126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5):52-53.
[22]孫遠征,李磊,于天洋.電針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11):1046-1049.
[23]譚奇紋.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4(8):22-23.
[24]佟波.刺絡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56例[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8):58.
[25]李彩云.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6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1,19(3):20.
[26]孫澤軍.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5):1216.
[27]陳世云,李晶晶,周鵬.火針與毫針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效果對比[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6):50-53.
[28]王洋洋,陳娜,王政禮.火針治療78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71):125-127.
[29]陳世云,李晶晶,周鵬.火針與毫針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效果對比[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6):50-53.
[30]吳峻,沈曉柔.刺血治療前后微循環變化33例對照觀察[J].中國針灸,2001(9):42-43.
[31]朱志強.刺絡放血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3):117-118.
[32]楊威.刺絡放血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4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0(11):17-18.
[33]劉忠云,蔡少華.艾灸熱敏化腧穴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J].中國民間療法,2009,17(2):9.
[34]邊芳,蔡正良,李亞琴,等.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評價及對血清IgM、IgE和IgA的影響[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3,29(9):574-575.
[35]岳美瓊,祁原婷,肖云.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觀察[J].皮膚病與性病,2017,39(6):450.
[36]葉海松.穴位埋針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45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3,35(6):891-892.
[37]于曉芳,郭文超,高玉杰.夾脊穴穴位埋線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36例[J].光明中醫,2010,25(5):828-829.
[38]段俊英.穴位埋線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26例[J].中國針灸,2006(8):577.
[39]胡恒平,何重福.阿米替林對帶狀皰疹患者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評價[J].抗感染藥學,2017,14(3):597-599.
[40]韓聰,高源,劉慶.加巴噴丁聯合神經阻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8):13.
[41]于春水,陳燕,牟韻竹,等.氨酚羥考酮片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08,17(23):2061-2062.
[42]朱軍駿.實用皮膚病性病治療學[J].3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96-98
[43]Sra KK,Tyring SK.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J].Skin Therapy Lett,2004,9(8):1.
[44]于生元,萬有,萬琪,等.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3):161-167.
[45]王愛平,王曉雯,趙俊英,等.利多卡因凝膠膏治療皰疹后神經痛有效性和安全性臨床研究[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5,8(3):181-184.
[46]Zis P,Bernali N,Argira E,et al.Effectiveness and Impact of Capsaicin 8% Patch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Lumbosacral Pain:An Open-label Study[J].Pain Physician,2016,19(7):1049-1053.
[47]譚建強,劉強,鄭寶森,等.復方辣椒素貼片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5(5):334-335.
[48]馬燕鳳,徐基良,彭生.高壓氧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1):1329-1332.
[49]閻曉飛,黨宏濤,宋美濤,等.半導體激光聯合藥物治療頭面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觀察[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4,16(6):471-472.
[50]曹睚啡,楊瑞,曹玉新,等.MORA-Color生物物理治療儀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1):13-14.
(收稿日期:201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