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摘 要]通過調研發現,當前需要重視村社財政公眾監督問題。農村居民的需要不僅取決于他們的文化素養層次,還在于所處的村社環境對他們思維意識和行為偏好的塑造。同時,還取決于與他們個人利益的關聯性程度。為此,策略可從:完善村社財政公眾監督的實現形式、增強村民解讀村社財政信息的能力、村社財政支出應聚焦民生事項發展、村民代表參與村社財政支出的過程四個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村社財政;農村;穩定;公眾監督;策略
[中圖分類號]F812.8 [文獻標識碼]A
無論是我國長期以來的新農村建設,還是當前正在大力推進的精準扶貧工作,其都在于通過提升農戶的各項福利水平來形成安定祥和的村社環境。隨著精準扶貧向“靶向治療”的過渡,以微觀視角來考察影響農村穩定的因素,并在“靶向治療”下精準施策則成為當前推進農村工作開展的思路。通過調研發現,當前需要重視村社財政公眾監督問題。從形式上來看,村社財政公眾監督已經形成制度,并在制度保障下得到了形式上的落實。但我們需要進一步探析的問題的是,現有監督模式是否適宜農村居民的需要。農村居民的需要不僅取決于他們的文化素養層次,還在于所處的村社環境對他們思維意識和行為偏好的塑造。同時,還取決于與他們個人利益的關聯性程度。由此,需要在多元視角下來考察本文主題。
1 村社財政公眾監督促進農村穩定的作用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這里的促進作用:
1.1 促進村民自治工作的開展
根據我國的憲法秩序安排,農村實行的是村民自治政策。為了切實履行這一政策,則需要向所有村民公開村社的財政信息,從而使廣大村民真正成為村社經濟發展中的利益主體。由此,村社財政公眾監督中的“公眾”應為所在村社中的村民,通過使村民成為村社財政的監督者,來提升村委會在履行經濟職能時的公信力,最終促進農村的穩定。
1.2 促進農村和諧社會的形成
何為“社會”,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社會”便是:人的生產關系的多樣性統一。生產關系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其本質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物質關系。因此,“和諧社會”便體現為,人與人之間在利益物質關系的建立上應能夠形成“自由人的聯合體”。實施村社財政公眾監督的主體為村民,他們通過獲取村財政信息便能消除、化解心中的疑慮,從而極大地降低他們在物質利益關系之間的對抗性,使之促進農村和諧社會的形成。
1.3 促進凝心聚力地發展經濟
需要在辯證視角下來理解農村穩定的內涵,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視域下,若要使農村獲得持久的穩定仍在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使得廣大村民在獲得生活需要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難知曉,發展農村經濟的主體為廣大村民,通過將村社財政置于村民的公眾監督之下,便能在上述作用的共同促進下實現凝心聚力發展經濟的局面。
2 實現上述作用時所面臨的挑戰
在實現上述作用時,將可能面臨這樣三個挑戰:
2.1 面臨自治形式與自治本質不相符的挑戰
村民自治形式與村民自治本質不相符,在本文主要體現在村社財政公眾監督的方式由村委會決定,而廣大村民則無法對公眾監督行使自治權。由于自治形式與自治本質不相符,便極易使得村社財政即使滿足公眾監督的形式要件,也可能在村社財政中隱藏經濟行為失范的信息。這樣一來,一旦村社財政出現問題,則就會使全體村民與村委會一同“背書”。
2.2 面臨財政公開與認知結構不匹配的挑戰
村社財政信息反映了所在村社一定時間內的資金使用情況,而資金使用必然要與具體的使用事項相聯系,但廣大村民并不完全掌握所有事項的具體情況,即使掌握也并不參到與對該事項的資金投入過程。同時,對于村社的營收事項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由此,這就使得在村社財政公眾監督過程中,因村民的認知結構問題而無法充分落實其監督權益。
2.3 面臨公眾監督與預算編制不協調的挑戰
與上文所面臨的挑戰相聯系,這里還衍生出了面臨公眾監督與預算編制不協調之間的挑戰。具體而言,目前村委會在公開財務時往往是資金往來信息,對于資金往來信息也主要做簡單說明。問題的根源在于,資金往來的合規性和合理性卻不被廣大村民所掌握。再者,即使資金往來具有合規性和合理性,但資金額度的決定也不被廣大村民所掌握。
3 村社財政公眾監督促進農村穩定的策略構建
根據以上所述,做好村社財政公眾監督促進農村穩定工作的策略,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3.1 完善村社財政公眾監督的實現形式
在問題部分已經指出,因監督形式與監督實效并不相符,便極易使村社財政信息公開流于形式。為此,在工作思路上首先應完善村社財政公眾監督的實現形式。筆者建議,村委會應大力推動“互聯網+村社財政公眾監督”的工作,即組建村民微信公眾群,在群中時時發布村社財政的變動信息,使得公眾監督能夠下沉到村社居民的日常勞作與生活之中。
3.2 增強村民解讀村社財政信息的能力
在完善監督實現的同時,還需要通過增強村民解讀村社財政信息的能力,來促進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筆者建議,村委會可以根據農戶的數量,按照每戶派出一名具有初中以上學歷的家庭成員參與財政信息解讀的培訓事項。通過定向培訓,并在這些培訓人員中民主推選出村民代表來參與到村社財政的日常監管中,進而最大化地消除村民心中的疑慮。
3.3 村社財政支出應聚焦民生事項發展
村民自治的內容涵蓋經濟、文化、政治,但當前的根本任務在于發展村社經濟。為了使廣大村民認同村社財政收支往來的合理性和合規性,便要求村社財政的支出應聚焦民生事項的發展。如,聚焦全域旅游產業的發展、聚焦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通過提升村民的獲得感,來實現村社財政公眾監督促進農村穩定的目的。
3.4 村民代表參與村社財政支出的過程
前面已經指出,這里的村民代表可以由參與財務培訓的村民代表構成,構成的方式應為民主推選。村民代表的職責在于參與和監督村社財政的支出過程,即參與支出事項選擇、預算制定,并監督預算資金的整個使用過程。為了確保廣大村民仍具有知情權,則可以通過布告欄、微信群、村廣播的形式來向村民通告。
最后再次強調,促使農村穩定當前需要從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入手,而提升他們的經濟福祉則是提升獲得感的關鍵。因此,落實村社財政信息公開制度,應形成與他們個人利益相關聯的態勢,這樣才能確保農村社會因農民需要的滿足而獲得持續的穩定態勢。
[參考文獻]
[1] 古炳瑋,羅勝,李海寧,等.財政監督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監督的作用[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5(06).
[2] 馮清云,沈鑫.淺析我國當前公共財政中的公眾監督問題[J].經營管理者,2012(11).
[3] 秦強.預算改革背景下的公共財政監督淺析[J].財政監督,2016(02).
[4] 焦建國,閆麗嬌,肖迪.共享財政、民生財政與社會監督機制[J].財政監督,2017(19).
[5] 劉邦凡,鐘潔.我國地方建立公共財政預算公眾監督機制可行性分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