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怡然

[摘 要]近年中國宏觀經濟看似有著下行的趨勢,是因為經濟結構矛盾,又恰逢周期波動、發展階段變化,而對經濟的增長產生壓力。隨著中國宏觀經濟進入到新常態之后,而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化為中高速增長,我國政府采取了“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組合。本文采用GDP、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常見的基本變量分析宏觀經濟形勢。并對GDP和M2貨幣供應量指標做最小二乘法估計,從金融市場的發展形勢來研究宏觀經濟的變化趨勢。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增速;穩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現狀及思路
1.1 研究現狀
宏觀經濟政策與形勢依然是熱門選題,而以對宏觀調控建議的選題也逐漸增多。自1980年起,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的演進過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本節將列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加以說明。第一階段:1980-1994年,通過分析文獻輔以一般統計對宏觀經濟進行描述,較少文獻采用回歸分析佐證。第二階段:1995-2000年,仍然以理論分析與統計描述相結合為中國宏觀經濟的主要分析方法,但也出現用計量方法分析的文獻,但該類文獻也只局限于分析模型擬合的結果,而未對宏觀經濟調控進行指導。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以某特定問題或目標為研究對象,并運用一定的計量分析方法加以實證,探求其解決方法或應對措施。
1.2 研究思路
本文采用GDP、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這幾種常見的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基本變量,分析其近十年的變化趨勢,并將其波動情況與國家相關政策相結合,對其加以分析(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并對GDP和M2貨幣供應量指標做最小二乘法估計,從金融市場的發展形勢來研究宏觀經濟的變化趨勢。
2 GDP指標分析
2.1 GDP概念
GDP即國家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即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GDP的計算公式為:GDP=C+I+G+E,即國民收入=消費+投資+政府投資+凈出口額。
2.2 GDP及增長率
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呈現增速放緩的整體趨勢,這是由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較高經濟增速造成的,是對前期經濟高速發展的消化,對經濟基礎的夯實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中國的實際國情。然而,經濟增速的放緩應該控制在一定的區間內,如果超出該區間,將會導致經濟下行的風險增加,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造成損害。
我國GDP從1978年至2016年一直保持增長模式,從2002年開始保持快速發展的迅猛增長模式。而從GDP增長率對GDP的增長來看,從2010年起,GDP雖然仍然在不斷增長,但其增速有所放緩。這與我國推出的經濟“新常態”發展戰略相吻合。經濟新常態就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于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2.3 行業GDP增加值
行業GDP可以分為農業類、工業類、服務行業類、生產加工類、金融類等。但這里主要對以下三種行業GDP進行描述分析:農業經濟發展穩定。根據統計,2016年的水稻種植面積增加0.3%,小麥種植面積增加0.4%。工業生產下降趨勢有所緩和。市場逐漸對工業產業的需求降低,加之去產能政策的推動,導致工業生產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具體來說,當前的工業生產行業呈現差異化增長態勢,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增速迅猛,而原煤、粗鋼等企業則存在極大虧損。財政金融平穩運行。目前國家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實現穩健的貨幣政策。據統計僅2016年1季度就吸納存款5.41萬億元,同比多增1.26萬億元。
3 通貨膨脹率指標分析
3.1 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普遍明顯地上漲。它以兩種方式影響到經濟:(1)收入和財產再分配;(2)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通貨膨脹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主要有:(1)收入和財富再分配;(2)商品相對價格扭曲;(3)資源配置效率降低;(4)引發泡沫經濟等損害國家經濟行為。
3.2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變動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通貨膨脹或緊縮的程度。1991年,CPI水平處于較低狀態,1992年國家擴大貨幣投放量,CPI持續增長,至1994年達到波峰124.1%。5年后緩慢下降并轉為負值。1998年我國經濟形勢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由通貨膨脹風險變為通貨緊縮風險,國內市場疲軟,有效需求不足。從2005年10月開始,CPI指數持續上升,2007年初我國部分地區糧食、房價等出現了短期暴漲現象,從而一直推動CPI上漲至2008年,并在2008年到達波峰。2010年至今,受到中國政府4萬億投資及其他宏觀調控的影響,CPI持續上漲,2011年后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上半年漲勢迅猛,之后回落。一方面由于國內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全球經濟衰退。整體來看CPI指數同比增長處于0.7%到2.9%,起伏不定。這與中國的經濟轉型以及供給側改革等一些重大的政策方針相關,需謹慎控制資本市場金融風險,做好財產保值準備。
4 失業率指標分析
失業率指社會的失業人數與愿意就業的勞動力之比。造成失業的原因主要有:(1)總需求不足;(2)摩擦性失業;(3)季節性的失業;(4)結構性失業。從經濟效率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業水平是適當的,充分就業目標不意味著失業率等于零,美國多數學者認為4%的失業率即為充分就業,一些學者則認為應將失業率壓低到2%-3%以下。
從近20年城鎮登記失業率來看,中國歷年失業率數據較為平穩。從2002年以來歷經整整15年時間,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0%-4.3%之間;而2002年以前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則更低,從1997-2001年的8年時間里,保持在3.1%-3.6%的水平。
由于人社部公布的是登記失業率,而非真實失業率,因此數據不完全準確,難以代表中國整體失業率。有民間機構和專家做過調查統計,預測中國2016年真實的失業率有可能高達12.9%。已超過12%的國際警戒線,中國的失業問題嚴峻。
5 貨幣供應量指標分析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于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廣義貨幣(M2)=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相對應,其計算方法是交易貨幣以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
我國金融創新、公眾資產結構日益多元化,因此不僅要對流通中貨幣加以分析,也要尋找M2與GDP和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選取1997-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與貨幣和準貨幣供應量數據進行分析。
在M2與GDP的1997年至2016年的趨勢圖中,可以看到兩指標也是相輔相成,保持同樣的趨勢增長。因此用Eviews最小二乘法估計得出M2與GDP的線性相關關系。
通過可決系數檢驗,R2=0.990096,即99.01%,表明解釋流通中貨幣這一變量有99.01%可以拿GDP的線性變化來解釋,說明模型在整體上擬合得很好,也即用GDP值來解釋貨幣流通變化,效果很好。這表明M2反映了GDP的良好增長,從金融市場形勢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穩健。
[參考文獻]
[1] 李珊.陜西省經濟增長與貨幣流通狀況的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02).
[2] 焦文迪.淺析新形勢下的中國宏觀經濟發展途徑[J].知識經濟,2017(05).
[3] 王璐.新形勢下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探析[J].中國商論,2017(26).
[4] 張車偉.失業率定義的國際比較及中國城鎮失業率[J].世界經濟,2003(05).
[5] 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15年中期)報告——低迷與繁榮、蕭條與泡沫并存的中國宏觀經濟[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