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柱



[摘 要]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持續推進,再加上國家政策以及新疆各級政府的扶持和財政投入,也使得阿拉爾市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產業化的運營管理與城鎮化的改造,取得了較為不錯的成績。日前,新疆阿拉爾市已經從早期偏遠的落后小城鎮,發展成為擁有綠地生態網絡、新型農業園項目的新型城鎮,即以農業經濟創新變革為主導,加快農業經濟現代化與城鎮化。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農業資源、旅游資源、生態景觀規劃等,協同推進。鑒于此,文章結合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阿拉爾市農業服務改革、城鎮化推進現狀,簡要予以歸納梳理,以期探尋出些許經驗模式,為我國西北其他地區提供借鑒,僅供參考。
[關鍵詞]產業融合;城鎮化;農業經濟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阿拉爾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地帶,屬于新疆西部地區,但同時又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沙漠地帶,其區域內有相對豐富的水源。眾所周知,人們傳統意識下的新疆地區,屬于大面積的沙漠、荒蕪地帶,但實際上新疆一直都是我國農業大省,特別是很多農作物、經濟作物生產種植,產量一直穩居全國前列。簡言之,與東北、河南等農業大省相比,新疆與其有很大不同,主要體現為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從2009年到2018年間,包括阿拉爾市在內的新疆大部分地區,農業、牧業產值占地區總產值的比重一直在21% 以上,即農業產值占比偏高。反之,同為農業大省的黑龍江、河南等地,農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基本維持在9%-12% 。故此,農業之于新疆、農業之于阿拉爾市的發展地位尤為顯現。
在此背景環境下,實際上從2010年開始,基于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國家戰略性扶持,阿拉爾地區作為新疆中西部典型的落后小城鎮,開啟了新一輪的創新發展之路,旨在實現量與質的突破。對此,結合十二五、十三五發展實踐及改革效果來看,的確值得肯定。在實踐推進層面,當地各級政府部門以探索農業升級轉型作為既定目標,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充分借助和發揮出國家政策、財政、技術等扶持的作用。
1 新疆阿拉爾市城鎮化發展評價
下述表1統計為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情況,即與城鎮化進程協同推進。
如表1所述,實際上新疆阿拉爾地區也是如此。截至2017年,作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阿拉爾地區總人口35.7萬人,男女比例105:100。 其中,絕大部分均為漢族人口,占到了31萬,而少數民族不足5萬人。2017年,新生人口2600余人。總體來評價,當地地廣人稀。正因如此,在整個十二五期間及在此之前,農業一直是主要產業,高出工業產值50% 左右。以2017一年為例,全市總產值294億,同比增長5% 。反之,2016年則同比增長10.5% 。不僅如此,在經過幾年的發展之后,農業產值與工業、第三產業結構之比為41:39:20。人均生產總值8.7萬元。然而,與周邊地區相比,阿拉爾地區仍屬于相對落后區域。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隨著工業化的持續推進,加之產業結構的變化,亟待要求加快經濟增長轉型過渡,即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經濟建設與城鎮化協同推進。
如上所述,此情形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資源的轉換,包括土地資源、勞動力人口規范。如圖1所示
進一步來看,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新疆阿拉爾市借助國家及新疆政府提供的各項扶持,加快城鎮化建設與農業現代化改革。總的來評價,即工業化推進的直接表現就是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操作,隨之帶來的影響就是農業勞動力需求驟減。隨著阿拉爾市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無論是農業生產效率還是人們的收入水平,均大幅提升。譬如,2017年,當地人均產值已經接近9萬元,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此情形下,直接促動大量剩余勞動力涌現城鎮地區。一方面,無形之中推動著城鎮化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又反饋于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體系完善。再者,2012年,當地農業、工業產值比為1.9 :1 ,從2016年開始,農業、工業產值規模已經接近1:1 。此情形下,包括城鎮住房問題、就業問題、公共服務建設等,均明確了新方向。再加上阿拉爾地區人口規模并不龐大,與周邊其他地區相比,人口相對稀少,所以包括社會就業問題、公共服務等問題,均可得到較好的規劃與解決。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業生產水資源緊缺的問題,有助于統一管理、科學規劃,最大限度優化生活用水配置。
2 新疆阿拉爾市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注重農業產業改造
綜上,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居民收入,無論是文教體衛還是公共服務、綠化等,均加速推動著城鎮改造與社會服務保障體系的升級,即全覆蓋了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生態環境等各個指標要素。
對此,進入到十三五之后,當地政府部門持續加快了改革力度。關于阿拉爾地區的產業改造,前文已經說明,即今后的發展方向已經明確。總體來評價,阿拉爾地區當務之急就是加快農業經濟的轉型過渡,即以提升農業現代化、農業綜合效益及產業附加值為重。此外,農業產業化的實現離不開工業布局,所以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城鎮化趨向。縱觀我國中西部絕大部分城市地區,基本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不僅如此,隨著農業產業規模化的助推,會進一步反作用于城鎮化建設。譬如,農村勞動力、區域內社會資源開始集中轉移到城鎮地區,并且農產品市場也予以規范化。此情形下,會逐步形成標準化的生產分工,實現地方經濟規模發展。
對此,在產業轉型過渡層面,當地政府部門始終圍繞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點,即經濟發展的硬性條件。前文已經表明,包括氣候環境、地理條件、資本與技術等。鑒于此,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核心內容設定為社會發展的生態效益。首先,綠地生態網絡布局。區域內的多個小城鎮,立足本地實際,以城鎮發展作為單位,結合地處沙漠邊緣及自然氣候的既定條件,對區域內的水資源、土地資源、耕地資源等合理規劃。簡言之,就是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綠化建設,應集生態、經濟、人文、工業于一體,即大力發展保水防滲林帶的科學可持續發展運營。再者,注重產業結構的逐層優化,以此為基準點,切實解決經濟發展與城鎮化過程中的棘手難題,即工業污染問題、土地效益問題。對此,農業生產種植與林業、綠化、生態項目甚至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等,均應置于統一體。
此外,城鄉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加快工農產業的融合創新。對此,近幾年阿拉爾市各級政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舉措。譬如,在多個小鎮規劃了農業園項目,即旨在保障土地利用率。關于阿拉爾境內的土地資源情況,前文已經描述。盡管全境占地面積較大,但可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卻很有限。其中,在阿拉爾市的南部和北部之間,有一片土質肥沃的農業用地,總面積接近7平方公里,即700公頃。在2014年之前,本段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極低,不僅沒能助推農業經濟與城鎮化的協同推進,還讓其成為了發展阻礙因素。最初的規劃用地,包括耕地、荒地、濕地。近幾年經過整改后,大幅增強了區域內水資源、土地利用、林業資源的綜合生態效益、經濟產值。圍繞著區域內特色農產品、西域文化、塔河文化,扶持龍頭企業,加快品牌塑造,建設了農業觀光園,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產值結構。
[參考文獻]
[1] 郭志榮.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研究[J].商業經濟,2017(06).
[2] 張啟楠,張凡凡,楊興洪.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研究[J].農業科學與技術:英文版,2017(18).
[3] 呂萍.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國外經驗及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05).
[4] 裴希鵬.新疆城鎮化進程中農業產業結構變化的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7(01).
[5] 陸易農.阿拉爾——完善新疆城鎮體系空間布局的兵團南疆中心城市[J].建筑與文化,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