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教師節給全國廣大教師的慰問信中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學校發展最重要的力量。我們學校對此深有體會,在建校的114年中,師資力量強的時候,也是學校各項工作都能順利開展的時候。反之,學校發展就會比較艱難。
現在學校又處在一個辦學質量的上升期,學校發展也處于良好狀態,這都與學校教師水平的不斷提高呈正相關。目前,全校80余名在職教師,榮獲市區級先進稱號23人,市區級“教壇新星”“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25人。我們也一直都在用提升教師隊伍水平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給教師提出努力的目標,提倡“永遠做自己的第一名”,挑戰過去的自我。
學校近一半教師都是近8年來通過各種渠道新加入進來的,水平并不均衡,如何提升他們的水平成了近年來我們重要的工作。
按照教師發展規律,我們確定了從嚴格要求到逐步放手的工作思路。新教師入職對職業特點和個人發展方向都缺乏明確認識,這時我們多做些工作,成熟后會逐步放手,最終我們相信名師都不是管出來的。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摸清每位新教師“家底”,與他們一起確定職業發展方向。學校與每位教師至少有兩次面對面深度交流。一次是教務處主任與教師進行交流,主要了解教師的基本情況、特長愛好和專業水平;一次是校長與教師的交談,談角色定位和對教育的認識,談對工作的展望和學習愿景,談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
有過兩次交流后,我們就能判斷出教師水平所在的層次,也能看出他們的潛力和特長,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對自己的認識,這些非能力因素對教師的進步非常有用。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觀察,我們就會根據教師的不同狀況,幫助教師做好自我發展定位,制定個性化的發展目標。
對于新教師,我們會精心規劃入職培訓,重在教學基本功的規范和夯實。除參加校本教研活動以外,還會增加議課、研課頻率,邀請省市級教壇新星為新教師做規范、做示范。除了這些務實的培訓和教研外,我們還會有很多務虛的培訓與講座,如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對教育規律和本質的認識,用來提升教師的思想境界。
當教師逐漸走向成熟后,我們會強調教研行為的制度化,教師多長時間會有一次研課或議課都有嚴格的規定,對剛剛上完的課進行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重要手段,而要讓反思成為習慣,一定的制度約束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在一定的制度壓力下,教師必須進行思考才能有的可談,談得在理,談得有深度,有與眾不同的新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反思的習慣。
這個階段我們還會為教師繼續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提供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持:
我們會定期邀請市區級教研員給教師進行輔導,促進成熟教師成為骨干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們還與高校合作,借助高校力量合作開展課題研究,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借助高校教授、出版集團編輯的力量,為研究型教師搭建校內外合作的研究平臺。
我們還搭建了“機訓”平臺,推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打造新媒體技術應用上的名師,引導教師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在促進專業素養提升、知識更新和結構優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師完全成熟后,我們會強調小集體特色教研的力量,將有共同想法、共同科目或同年級的教師自行組合在一起,這樣的小集體教研會更有針對性,比如我們有很多的學科發展共同體。我們鼓勵小集體進行有自己特色的教研,這更能促進共同體中每個成員的成長。
我校英語教研組第一個“吃螃蟹”,他們首創了學科素養下的單元整體設計教研,這種小集體內的課堂教學設計更強調英語課的特點,形成了他們特有的教研模式:小集體成員在一起,組長帶領組員首先梳理單元知識和語言層次,接著挖掘文本亮點和難點,最后探討文本中的文化價值,這種模式非常適合英語教學的特色。他們也形成了自己的評課方法和標準:在觀課、磨課中看學生學習程度的變化,看學習方法的落實,看學習策略的形成,還要看教師推進整體化教學,實現多層次、多維度的學習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種小集體中,經驗型教師擅長抓文本內涵和內在邏輯,年輕教師注重課堂實踐和技術融合,他們各展所長、互相促進,不斷達成共同進步。
最后,當教師已經完全能夠應對任何教育教學狀況,經驗豐富,就可以稱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了。這時,他們已經有了反思習慣,對課程和學生都有深刻認識,他們下一步目標將是成為優秀教師和形成自己特色,這時我們就會放手,讓他們探索自我管理模式,自覺走向教師職業的巔峰。
自我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順應人性的管理,也是人人向往的本真狀態。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也呼喚自我管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管理學生,作為特殊群體的“知識工作者”,教師的工作時空常常處于獨立的個體狀態,需要具備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們的管理理念是,一個人最高的職業境界的形成絕不是管出來的,是自我成長起來的。學校只需要制定規范,制定《教師應知應會》《教師素養標準》,劃定底線,底線之上的空間交給教師自己,讓教師成為主動的自我管理者。我們通過多種渠道構建自我管理機制,在群體合作和競爭中激發自我管理,在家長和學生的監督中完善自我管理。我們給教師更多的自主權,提供各種基本需求,讓教師有滿足感;營造公平民主的管理環境,讓教師有安全感;遠離指責,實施欣賞式評價,讓教師有成就感。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合肥市育新小學)
責任編輯 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