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麗



【摘 ?要】目的:探討在婦科腫瘤患者PICC導管留置期間實施集束化護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選取楚雄州人民醫院婦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PICC置管化療的120例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60例。對照組PICC帶管患者未實施針對性護理,實驗組PICC帶管患者實施了針對性護理,比較實施針對性護理前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實驗組患者置管依從性高于對照組,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婦科腫瘤化療患者PICC導管留置期間應用集束化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導管留置知識知曉度和依從性,改善心理狀態,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集束化護理:婦科腫瘤:PICC導管;并發癥;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15-02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廣泛用于婦科腫瘤患者的化療治療中,不僅避免了因反復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且降低了長期輸注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損傷“。PICC置管操作簡單方便,臨床穿刺成功率較高,但日常維護對于護理人員來說非常重要,如護理不當,則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狀態和治療效果口。集束化護理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臨床護理措施對醫治較困難的病患進行護理干預,相比于單一護理手法,更能幫助醫護人員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護理結局”。良好的集束化護理能有效減少婦科腫瘤患者PICC的不良反應,并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PICC置管化療的120例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觀察組25~71歲,平均(46.13±1.52)歲。對照組24~69歲,平均(46.18±1.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告知患者行PICC以及出院以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并且通知患者定期復檢。(2)觀察組實施延續護理:①行PICC的婦科腫瘤患者出院之前詳細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電話、姓名以及家庭住址,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導管的維護情況,同時還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如果患者在出院后有任何身體不適的情況,需要告知患者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②隨訪維護:部分患者由于自身情況導致無法到院進行維護,護理人員可以通過電話隨訪的方式指導患者自行維護,首先要確保護理人員具有專業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減少患者由于維護不當所產生的不良反應。③建立公眾號或者微信群、QQ群等,組織和聯系患者及其家屬,安排護理人員每天通過網絡與患者溝通交流,從而有效利用資源,幫助患者答疑解惑,患者也能夠盡快獲得相關專業答案。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護理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即責任護士按照PICC 置管與護理操作規范實施操作,包括護理人員的常規PICC置管物品準備、消毒準備、患者穿刺部位皮膚消毒準備、穿刺長度測量、置管后的定期消毒及定期更換敷料等,同時進行PICC置管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和個人自我護理指導,對患者出現的感染、堵管、過敏等不良反應做出及時處理,并不定期地對患者進行PICC置管情況評估。
1.2.2 集束化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集束化護理。
相關知識與技能培訓:首先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制定集束化護理方案,然后對小組人員進行具體的集束化護理相關知識如培訓導管日常維護、異常處理等集束化策略,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降低感染發生。定期考核,如六步洗手法,局部消毒法、沖管和封管操作等。
嚴格執行置管規范流程:經超聲結果評估后選擇最佳穿刺部位、置管血管、導管。
嚴格無菌操作,嚴格遵守手衛生規范,穿刺用具和護理用品要保證無菌性;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制定完善的導管維護標準并執行:置管后穿刺點局部按壓30min,置管后24h內需更換1次敷貼,之后每周更換1次,每日觀察置管情況每天測量置管肢體臂圍,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滲血、滲液、肢體有無腫脹、疼痛。每周至少更換1次導管貼膜,更換時由下至上去掉貼膜,常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待干后無張力貼膜,行S或U型固定,保證貼膜密閉性,貼膜上寫明維護人維護日期;每天定期觀察導管通暢度,以脈沖式正壓沖管和封管,嚴禁暴力沖管;每次維護導管時需觀察并記錄導管刻度,以判斷導管是否移位;已脫出導管,嚴禁人為移入體內;不定時觀察患者穿刺點有無滲液、滲血、紅腫等過敏表現及其他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給予及時對癥處理。
1.2.3 健康宣教 ??由集束化護理小組護士借助視頻多媒體將PICC導管的材質、優點、化療藥物的性質、置管的必要性、置管的優勢、置管前注意事項、置管的術中配合的要點及重要性、置管后的注意事項及日常護理要點等相關知識通過有聲解說、文本、圖片宣教方式進行講解,并現場答疑;正確指導患者及家屬攜管期間日常生活,對患者說明PICC置管日常事項注意點,指導患者可以從事的一般生活勞動,功能鍛煉,局部穿刺部位的觀察,異常情況的處理等。加強骨髓抑制期宣教,減少感染發生。認真執行出院宣教,隨訪跟蹤,提高患者導管維護、安全留置等意識及相關知識掌握度。落實對PICC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減少導管相關并發癥,延長導管留置時間,改善患者預后。
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要多觀察患者情緒變化,詢問患者感受,要保持態度親切、言語溫和,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卡氏功能狀態(KPS)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KPS 評分用于評價腫瘤患者的健康狀況,內容包括患者能否正常活動、病情及生活自理程度等,滿分為100分,10分為一個等級,分值越低,表明健康狀況越差。采用自擬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問卷調查采取不記名方式,滿分80分,≥70分為非常滿意,60≤分值<70為比較滿意,50≤分值<60為一般滿意,<50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x100%。
1.4 統計方法 應用 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KPS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KP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68,P>0.05);干預后,兩組KPS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t=6.189、3.210,均P<0.05),觀察組KPS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t=2.102,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0%(6/60),低于對照組的18.3%(11/6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3.210,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1.7%(55/60),高于對照組的76.7%(46/6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4.065,P<0.05),見變3.
3 討論
腫瘤是臨床常見且多發的一種疾病,化療是治療腫瘤患者的有效方式之一,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擴散與轉移,甚至消滅腫瘤細胞。PICC是臨床上較常用的靜脈給藥途徑,可減少藥物對血管的刺激,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也可避免藥物外滲對皮膚的刺激,同時還能減少反復靜脈穿刺對靜脈造成的損害和帶給患者的疼痛感。在婦科腫瘤臨床中應用廣泛,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日常護理至關重要,護理不當可能引發靜脈血栓、靜脈炎、滲血、過敏及感染等并發癥,不但影響化療的持續性,對患者的生命安全亦可構成威脅”:因此,需加強對該類患者PICC置管期間的護理工作,提高護理人員PICC技術、掌握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做好患者的宣教、導管的維護,可延長導管使用時間。常規護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束化護理是在循證基礎指導下的綜合化護理模式,能夠更好的規范護理操作,提高患者的護理結局并改善護患關系。集束化護理在PICC帶管患者的維護中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明顯降低PICC置管腫瘤化療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添意乳腺癌化療中PICC置管方式與早期相關感染的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3,18(5):653-654.
[2] 余艷麗。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的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 2017.2(29):138-142
[3] 周燕紅。集束化護理在晚期肺癌患者PICC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4(11):66-68.
[4] 陳雅潔,張秋璇。置管專項護理在降低腫瘤PICC置管忠者井發癥中的作用 .當代醫學,2018,24(22):178-179.
[5] 陳新娟。延續性護理支持對婦科惡性腫瘤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9.32(2):280-281.
[6] 熊艷,夏為書,許小燕延續性護理對老年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18)2602-2603.
[7] 王萬玲盧美玲,羅倩。循證護理對減少或預防患者 PICC 置管并發癥的 Meta 分析門。重慶醫學2015.44(30)4247-4251.
[8] 許微微邱賽男嚴潔等。胃腸道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4,.24(28):72-75.
[9] 陳杰。集束化護理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4.12(19):1744-1745
[10] 唐紅蘭陸啟琳,張梅集束化護理在PICC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6):18-19.
[11] 劉秀麗。集束化護理干預對PICC置管化療患者并發癥、治療依從性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