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妍
【摘 ?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趨勢及預防和控制措施。方法:調查2017年度我區收集的296例兒童手足口病病例資料,分別從人群分布(年齡、性別)、發病時間及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幾個方面對我區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同時總結有效、可行的預防干預對策。結果:296例患兒中以0~3歲的男性患兒居多,以4~6月、9~11月為疾病高發時間;臨床主要表現為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變及持續發熱等癥狀,常伴有食欲下降,且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損傷多有發生;實驗室檢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中性粒細胞下降、腸道病毒71型陽性、柯薩奇病毒A16型陽性占比均較高。結論:我區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具有明顯的年齡、性別及地區差異和季節性,爆發季節重點對3歲以下的兒童進行健康宣教和預檢干預,一方面幫助易感兒童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和生活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做好對手足口病日常監測和每日報告,對手足口病做到四早(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早隔離)以及時防止大范圍流行,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關鍵詞】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預防
手足口病是一種多因腸道病毒感染而誘發的以患者手、足、口腔等部位皰疹、皮疹為主要癥狀的一種常見疾病,多好發于學齡前兒童群體[1]。多數患兒在發病七日內會自行好轉,但臨床中仍有部分患兒會進一步惡化發展為腦膜炎或心肌炎,且因其具有較高的流行性和傳染性,極易發生爆發性傳播[2]。本研究對2017年度我中心調查收集的296例兒童手足口病病例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我區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趨勢及特征,為臨床制定有效、可行的預防干預對策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調查2017年度我區收集296例兒童手足口病病例資料,上述患兒均經臨床腸道71型PCR檢測確診為手足口病。296例患兒中男179例(60.47%),女117例(39.53%),年齡6個月~7歲,平均(3.4±0.5)歲,其中0個月~3歲組264例(89.19%),3歲以上32例(10.81%)。
所有患兒臨床癥狀均符合我國《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及《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關于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3]。
1.2方法 ?通過調查收集的296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病例資料,分別整理并記錄患兒的性別、年齡、發病時間、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資料,采用統計學對我區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同時總結有效、可行的預防干預對策。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采用Excel表格錄用分析,計數資料以n或%表示。
2 結果
296例患兒中以0~3歲的男性患兒居多,其中男性患兒占比60.47%,0~3歲患兒占比89.19%;在發病時間分布統計上顯示以4~6月為手足口病高發時間,合計占比58.78%,其中4月份占比最高,達到了34.12%,其次為9~11月,占比分別為6.76%、8.45%、11.15%,合計占比為26.35%,而1~3月合計占比僅為7.77%,其中2月份占比最低。通過分析顯示,296例手足口病患兒臨床表現為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變及持續發熱等癥狀,常伴有食欲下降,且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損傷多有發生。實驗室檢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中性粒細胞下降、腸道病毒71型陽性、柯薩奇病毒A16型陽性占比均較高。
3 討論
3.1 本地區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趨勢分析 本研究296例患兒中以0~3歲的男性患兒居多,其中男性患兒占比60.47%,0~3歲患兒占比89.19%;我們分析這與男嬰天性活潑好動,喜歡亂抓亂摸,因此比較容易患病。而在發病時間分布統計上顯示以4~6月為手足口病高發時間,合計占比58.78%,其中4月份占比最高,達到了34.12%;這與該月份大部分新鮮瓜果上市,若個人清潔和衛生工作落實不到位易導致患病;此外在劉俊華等[3]的研究中還提出該階段天氣變化幅度大,易使幼兒患病而導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因此在進入上述高發月份時需提高幼兒手足口病的預防工作強度和密度。296例手足口病患兒臨床表現為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變及持續發熱等癥狀,常伴有食欲下降,且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損傷多有發生;實驗室檢查結果也顯示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中性粒細胞下降、腸道病毒71型陽性、柯薩奇病毒A16型陽性占比均較高;這也提示可以通過加強對監護人或學校老師進行疾病的相關癥狀以及鄉區診療機構健全相關實驗室檢查等措施來共同為手足口病的預防和確診[4]。
3.2 預防和控制措施 衛生院要定期對本轄區手足口病的流行趨勢做到全面、詳實的記錄與分析,發現流行病學特征規律,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出符合實際的防控管理制度并不斷落實完善,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起到提綱攜領的作用[5]。其次通過監護人和老師的健康教育,使患兒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衛生習慣,同時做好環境清潔衛生工作,最好能定期深入兒童聚集村屯開展衛生宣教,對兒童及監護人發放宣傳讀本,宣教工作側重手足口病致病因,衛生習慣及注意事項等,一旦發現疑似手足口病的患兒,家長或老師應立即送醫以確保早診斷、早治療,同時做好患兒與其他兒童的隔離工作。并對患兒進行積極對癥治療;同時還需要對患兒及其監護人的心理疏導,提高治療依從性;另外還需要對患兒生活環境所接觸的其他兒童也做好監測,并將有關事態的準確信息及時公布,避免出現恐慌;竭力使感染區域的范圍最小化[6]。
我區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具有明顯的年齡、性別及地區差異和季節性,在手足口病流行爆發季節重點對3歲以下的兒童進行健康宣教和預檢干預,一方面幫助易感兒童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和生活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做好對手足口病日常監測和每日報告,對手足口病做到四早(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早隔離)以及時防止大范圍流行,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功林.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預防措施[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30):4238-4239.
[2] 查日勝,郭鋒,陸瑞科,等.蘇州市高新區2009-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J].江蘇預防醫學,2016,27(2):201-203.
[3] 劉俊華.廣東深圳市龍崗區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防治對策分析[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6,10(11):905-907.
[4] 陳平華,張澤武,曾耀明.2009—2014年東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及防治對策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3):354-356.
[5] 蘇艷.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與臨床預防[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71-72.
[6] 馬安翔,韋琪平.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防治的研究概況[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6,9(6):55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