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彪



【摘 ?要】目的:對比研究腰椎間盤突出臨床診斷中MRI、CT診斷應用價值及影響。方法:納入2018年7月~2020年4月期間本院收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共94例為研究對象,開展對比性診斷研究。將患者依據(jù)診斷方式差異將其分為CT組、MRI組,各組47例。對比兩組腰椎間盤突出陽性檢出率,并以病理結果為標準分析不同診斷方式分型檢出效果。結果:MRI組腰椎間盤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CT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診斷中脊椎變形、椎間盤積氣、鈣化點檢出結果與病理檢出結果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CT診斷中神經(jīng)根受壓、硬膜囊受壓檢出率低于病理檢出結果,P<0.05;MRI診斷中腰椎間盤突出分型檢出率較病理檢出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MRI與CT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均有良好診斷應用價值,且二者均具有較好腰椎間盤骨性病變檢出效果,但就腰椎間盤軟組織病變檢出效果而言,MRI診斷優(yōu)勢更為顯著。
【關鍵詞】MRI;CT;腰椎間盤突出;臨床診斷;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89-01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常見腰椎疾病,患者發(fā)病后可由腰椎間盤組織退變后腰椎管形態(tài)變化引發(fā)腰痛、坐骨神經(jīng)痛等癥狀,嚴重者或由腰椎內神經(jīng)組織、結締組織壓迫引發(fā)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應介入手術治療在糾正腰椎間盤及椎管形態(tài)后,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手術治療并發(fā)癥風險較高,故早期飽受治療的實施對于患者病情安全緩解具有積極意義,但保守治療的實施需在明確患者腰椎間盤突出具體分型基礎上開展對癥治療,確保治療針對性,故應在腰椎間盤突出早期檢查中合理選擇診斷技術[1]。對此,為對比研究腰椎間盤突出臨床診斷中MRI、CT診斷應用價值及影響,特納入9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7月~2020年4月期間本院收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共94例為研究對象,開展對比性診斷研究。將患者依據(jù)診斷方式差異將其分為CT組、MRI組,各組47例。
CT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區(qū)間24~55歲,平均年齡(39.51±4.25)歲,病程2~7周,平均(4.51±1.02)周;MRI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區(qū)間23~57歲,平均年齡(40.02±4.31)歲,病程2~8周,平均(5.02±1.15)周。患者基線資料結果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診斷結果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均在明確診斷研究內容后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合并MRI、CT診斷禁忌癥者。
1.2 方法 CT組接受CT診斷:采用16排螺旋CT診斷系統(tǒng),引導患者取仰臥位接受診斷,對患者病變腰椎節(jié)段及上下腰椎節(jié)段進行成像掃查。MRI組接受MRI診斷:采用1.5T磁共振成像診斷系統(tǒng)實施檢查,檢查體位同上,分析掃描成像中椎間盤信號變化特點[2-3]。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腰椎間盤突出陽性檢出率,并以病理結果為標準分析不同診斷方式分型檢出效果。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中所得診斷數(shù)據(jù)資料組間差異性由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分析,若組間對比結果差異顯著且P<0.05,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腰椎間盤突出陽性檢出率對比 MRI組腰椎間盤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CT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臨床療效對比 CT診斷中脊椎變形、椎間盤積氣、鈣化點檢出結果與病理檢出結果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CT診斷中神經(jīng)根受壓、硬膜囊受壓檢出率低于病理檢出結果,P<0.05;MRI診斷中腰椎間盤突出分型檢出率較病理檢出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表3。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作為腰椎進行性病變類型,發(fā)病后可在腰椎結構進行性病變后引發(fā)各類臨床癥狀,可在早期確診、早期治療后有效延緩其腰椎病變進展,改善患者臨床預后質量,但受腰椎結構病變類型差異性影響,治療實施方案存在差異性,需在早期診斷中有效明確患者病變類型。
成像診斷技術是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主要診斷方式,可在對病變階段腰椎及周邊組織進行成像掃查后,明確病變進展,以CT及MRI成像技術為主要應用類型。
研究結果表明:MRI組腰椎間盤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CT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診斷中脊椎變形、椎間盤積氣、鈣化點檢出結果與病理檢出結果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CT診斷中神經(jīng)根受壓、硬膜囊受壓檢出率低于病理檢出結果,P<0.05;MRI診斷中腰椎間盤突出分型檢出率較病理檢出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分析原因:經(jīng)分析本次成像診斷研究結果后可知,在腰椎骨質性病變診斷中,CT及MRI均有較好成像質量,可有效明確患者腰椎骨質病變進展,但在椎管內及病變節(jié)段腰椎周邊軟組織壓迫性病變進展檢查中。MRI成像質量更為顯著,故診斷優(yōu)勢較CT診斷更為顯著[4-5]。
綜上所述,MRI與CT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均有良好診斷應用價值,且二者均具有較好腰椎間盤骨性病變檢出效果,但就腰椎間盤軟組織病變檢出效果而言,MRI診斷優(yōu)勢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1] 徐曉啟.CT與MRI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價值比較[J].河南醫(yī)學研究,2020,29(22):4170-4172.
[2] 向小昌,盧智.CT與MRI檢查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對比[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0,24(04):548-549.
[3] 高楊,姚冀,周俊杰,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CT與MRI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20,36(01):110-111.
[4] 蘇娜,劉琦,閆春麗,等.仰臥及俯臥過屈位MRI動態(tài)評估多裂肌形態(tài)變化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關系[J].溫州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49(07):501-506.
[5] 董光杰,肖鳳美,周峰.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應用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2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