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策
【摘 要】設計古詩詞教學時,必須遵從古詩詞的文體特征,教出古詩詞的味道,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欣賞美、享受美,進而陶冶情操、升華自己。本文主要討論根據文本特點設計古詩詞教學,通過指導誦讀、引導想象、潛心品悟,使學生理解詩詞意境,潤澤心靈。
【關鍵詞】古詩詞;誦讀;品析;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24-0158-01
小學語文教學應遵循語文課程的標準,根據文本特點進行設計。如童話應該有童話的味道,詩歌應該有詩歌的感覺,散文應該有散文的特點。那么,古詩詞究竟該怎樣教?在教學古詩詞時,部分教師要求學生字字句句落實意思,然后背誦。教師雖然教得好,學生卻學得無聊,古詩詞的美妙意境也被破壞的體無完膚、支離破碎,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樣教學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詩情和詩意,從而教出古詩詞的味道呢?
一、誦讀注重指導
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對學生有很大影響,能給學生帶來一種強烈的美的享受,幫助他們直觀地感受古詩詞。如果教師能提供準確、清晰、情感化的誦讀演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還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語感,激發探索語言和情感之美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各階段都有閱讀優秀詩歌的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是否善于引導學生體驗情感、發展想象力、感受語言的優美尤為重要。古詩注重平仄有序,抑揚頓挫。教師可以教學生一些讀詩方法,指導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復誦讀中,體味詩詞的韻律之美,并逐漸入情入境。如教學《清平樂·村居》:學生初讀,要求讀通詩句。教師正音:“剝”是多音字,一讀音是bāo,意為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東西;另一讀音為bō,意為(表面)脫落或被侵蝕。根據“剝蓮蓬”的意思,學生確定“剝”在這里讀bāo。至于“蓮蓬”的“蓬”字,因為讀詩詞講究合轍押韻,所以讀作“péng”。在整個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范讀和指導,學生在多遍自讀自悟中體驗詩詞節奏的緩急,平仄的變化,漸漸入情入境,直至讀出詩詞的韻味。
二、想象激活詩意
情感是詩詞的靈魂,想象是詩人的翅膀。在古詩詞教學中引領學生合理想象,是對詩詞完整性和生命的細心呵護。詩詞的想象空間是無限的,教師可以在學生初讀詩詞后,談談自己的整體印象;可以創設情景,用心誦讀,置身詩詞畫面之中;可以帶學生融入詩詞意境里,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詞畫面;還可以引導學生走近詩人,與詩人對話。
三、品析感悟意境
古人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只有帶領學生讀中品,品后再讀,邊閱讀、邊品析,就像喝“功夫茶”一樣,一小口一小口地咂,才能品嘗到真正的滋味。學生情緒高漲,漸入詩境,自然達到顯著效果。在品析《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可首先帶領學生理解“無賴”這里是可愛的意思,表現了對小兒的喜愛,學生試讀出小兒無憂無慮、天真頑皮的可掬之態;然后通過設置場景,師生表演老兩口如何“相媚好”,體會到老夫妻恩愛、互夸的和諧溫馨;最后抓住“醉”這個字,品味體會,“醉”不僅僅指喝醉了,更是指老夫妻看到此時此景的陶醉,試著讀出“醉”的感覺,師生陶醉在村居中,陶醉在和睦、和美的意境中。品讀的過程要善于培養學生潛心誦讀的品質,做到邊讀邊想、邊讀邊賞、邊讀邊悟,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誦讀過程中完成對詩詞內容的分析、理解和欣賞,使學生的言語感更有效、更扎實,同時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四、積累潤澤心靈
只有大量誦讀并積累古詩詞,學生才能在詩詞的浸潤中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培養詩意的情緒,讓自己的心靈逐漸潤澤起來。教師可以把同類別或是彼此有關聯的古詩詞放在一起讓學生對比誦讀。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后,可以帶領學生聯讀《村居》《牧童》《清平樂》等詩詞,通過內容、情感、語言、寫作方法等方面的比較,讓學生多角度理性思考,他們會得到不同的情感體驗、獨特的審美感受,同時豐富了積累;也可拓展閱讀同作者的其他詩詞或其中名句,如當堂欣賞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等,學生通過誦讀這些作者年輕時所寫的充滿豪情壯志的愛國作品,感受到了辛棄疾的豪放詞風。結合教學目標和重點,精選拓展詩詞,能豐富學生的積累,加深學生對詩人及作品的理解。在這樣的對比積累中,課堂的價值也將得到充分的體現。
總之,對古詩詞教學進行設計,必須遵從古詩詞的文體特征,教出古詩詞的味道,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欣賞美、享受美,進而陶冶情操、升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