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興 朱曉明 (天津大學 建筑學院,天津 300072)
《白蛇:緣起》是一部口碑和票房雙高的國產動畫新作,其以“白蛇神話”為原型意象,以《捕蛇者說》為故事背景,在眾多重述“白蛇傳說”的作品中另辟蹊徑,從500年前說起,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又并非完全脫離原作,在眾多場景中通過“互文”的方式與原作暗合,將“新神話主義”理念充分結合到創作當中,既帶來新鮮的劇情體驗又與傳統的流傳甚廣的“白蛇神話”續上了“前緣”,等于是在異常廣泛的受眾基礎上再起“高樓”,確會因為勾起了觀眾心底的記憶與好奇而帶來票房與口碑的雙贏。
“互文”本是文學批評中的概念,影視領域的互文性“從狹義上講,說的是一部影片與另一部影片或明或暗的(例如,通過影射、模仿、戲仿或混成)參照方式,或者,從廣義上講,說的是一部(影片)文本與其他文本可能會有的各種關系”。[1]《白蛇:緣起》通過引用、暗示、改編、戲擬等互文性策略將大量文本納入影片主文本中,使觀眾在觀影同時調動自己的基礎認知和固有記憶形成綜合性的視聽感受,在觀影過程中激發影迷尋找彩蛋的觀影樂趣,為影片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打下基礎。
《白蛇:緣起》與神話意象的互文可以從其故事原型和細節設定兩方面分析。
《白蛇:緣起》以“白蛇神話”為原型意象,白蛇神話位列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最早起源于南宋話本《西湖三塔記》,文中對“白蛇”這一形象持否定態度,將其描繪成一個心狠手辣的妖怪,主旨為告誡人們“人妖不可共居”,而“人妖兩途天道無情”這一意象在《白蛇:緣起》中也多次被提及,主角許宣更是不顧隨時可能到來的殺身之禍,不惜舍掉精氣變成道行最低的妖也要與白蛇相愛。爾后,明天啟年間,由馮夢龍編撰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將前人故事中的愛憎立場完全顛倒過來,白蛇由此作為善的一方博得人們的同情,這也成為目前我們所能夠見到的最早且完整的白蛇傳說原型,即修煉成人形的白蛇為了報恩與凡人許宣結為夫妻,但他們的愛情卻受到來自世俗社會和宗教勢力的重重阻撓,白蛇被高僧法海用計鎮壓在雷峰塔下,后其子祭塔救出白蛇的故事?!爸貙懮裨捊^不是對神話故事的簡單重復,它還敘述故事自己的故事,這是互文性的功能之一:在激活一段典故之余,還讓故事在人類記憶中得到延續。”[2]《白蛇:緣起》從劇情上看似與其神話原型毫不相干,但仔細分析可以得出其故事的精神內核并沒有改變,故事設定在500年前,白蛇受命刺殺國師,遇險后失去記憶被許宣救下,兩人在幫助白蛇找回記憶的途中相知相愛,但他們此世的愛情也同樣沒有獲得祝福,在經歷反抗之后最終還是被困于國師的陣法中,許宣為救白蛇真身散去,白蛇用盡最后的功力保住了許宣的魂魄后化為蛇形。可見,《白蛇:緣起》在其神話原型“白蛇傳說”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神話主義的重述,二者都是講述主人公為了證明自己情感的合理性而與世俗眼光和宗教權威進行抗爭的故事,兩個文本在精神內核上的呼應大大提升了影片的內涵價值。
《白蛇:緣起》在角色的細節設定上也受到中國傳統神話的影響,例如在白蛇利用珠釵吸光小道士的法力之后,功力大增化為巨獸,此時的巨獸形象在蛇形的基礎上增加了背鰭和頭頂發怒時會揚起的羽翼,在造型上更加趨近于龍(見圖1)。據《史記·外戚世家》記載:“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盵3]喻事物雖然有了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由此可得龍、蛇在神話意象中本為同源;《述異記》中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盵4]“虺”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水生毒蛇,虺修煉500年化為蛟,蛟修煉千年即化為龍,也就是說在中國神話體系當中龍是由蛇修煉而來,那么白蛇在得到小道士的修行之后的化形趨于龍形也是受其神話原型文本的影響。除此之外,與神話元素相關的細節設定還有很多,例如片中的道家功法都是以鶴化形:小道士的坐騎是一只有著三個鳥頭的巨獸,單看三頭的設定很容易聯想到《山海經》中記載的“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5]但鵸的頭部狀如烏鴉,影片中的三頭鳥則更像仙鶴;在片中小道士與青、白二蛇的經典打斗場面中,道士使用的法術“天羅地網”細看之下實為鶴形;國師在迎戰蛇母與白蛇時使用符箓所化的仙鶴等。在道家心中鶴既是仙人的坐騎,也是仙人的化身,在神話傳說中蛇與鶴也常以對立姿態出現,由此也可看出影片制作團隊對人物進行設定的考究和嚴謹性。這種在細節處的互文顯得極為微妙,雖不易被發現,卻通過對中國傳統神話元素與符號的巧妙運用,使觀眾在影片所創造的神話世界中獲得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圖1 白蛇化成龍形
創作者在現代性視域下用不同途徑實現對傳統神話的重述和改寫,在延續古老神話內涵的同時將神話、文學、歷史記述等進行“互文”意義上的重述,詮釋并發掘出傳統神話的現代意義。“在視覺文化與后現代文化相互裹挾的今天,文學與電影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復雜關系。在跨文化的視野之下,所有文本都可以作為‘互文’加以觀察,所有的觀看都是重讀,所有的改變都是重寫。”[6]
影視橋段的新舊神話互文就是通過引用和拼貼已有的含神話元素的影視橋段來豐富和完整自身文本的內容,與經典影視橋段的互文更是可以調動觀眾的深層記憶,一起緬懷一種“情懷”。《白蛇:緣起》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與經典電視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的“互文”。失去記憶的白蛇想找到有關自己身世的線索,遂與許宣到達他在山腰間的小屋,在這個場景中出現了許多有關《新白娘子傳奇》(以下簡稱《新白》)的道具,例如許宣在河邊撿到的“保安堂”牌匾對應《新白》中許白夫婦開設的藥鋪“保安堂”;許宣隨手拿起的一把油紙傘對應《新白》中許白二人西湖相遇白素貞送給許仙的那把油紙傘,在兩部影片中油紙傘都起到了定情的作用;許宣身在捕蛇村卻不善捕蛇而善制作草藥也恰好暗合了《新白》中許仙“郎中”的身份。許宣和白蛇動身前去寶青坊詢問珠釵的來歷,泛舟湖上,撐船老叟唱起觀眾再熟悉不過的旋律《渡情》正是《新白》的片尾曲。而在影片的最后再次修煉成人形的白蛇去尋找已經不知轉世過多少次的許宣,二人西湖相遇,許宣撿起故意掉落的珠釵叫住白蛇,此時響起《新白》中最常用的插曲《前世今生》。除了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與《新白娘子傳奇》的互文,影片還巧妙呼應了其他經典影視段落,例如影片開頭白蛇與青蛇共浴的鏡頭致敬了徐克導演的《青蛇》中張曼玉與王祖賢共浴的場景;許宣和白蛇被困于國師陣法之中,周圍的一切都蒙上一層冰霜,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冰封,在這里許宣和白蛇經歷了《泰坦尼克號》式的冰川分離,這里的互文不僅是簡單的引用和拼貼,除了“冰川”和“死別”兩個表面相似的意象,兩對主人公都在短短三四天之內完成了“相識—相愛—為愛而死”的過程,靈魂如此高度契合的愛情故事之間的互文極大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已有的經典影視橋段已經是傳統神話的一次新的解讀和重述,“新神話主義”主張進行重述傳統神話創作時要貼合其當時特定的歷史語境和時代語境對傳統神話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改造,所以當影片與經典影視橋段發生互文時,可以將觀眾一下拉回到那個時代的文化語境當中,使觀眾產生一種懷舊式的精神寄托。
《白蛇:緣起》改編自白蛇傳說,擁有固定的角色設置,基于影片對其神話原型進行了重述和一定程度上的再造,使得角色的某些設置也發生了變化。首先是白蛇傳說的主角“白蛇”,“白蛇”這一形象最初在《西湖三塔記》中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蛇妖,專門化作美女害人,后來經過時代變遷,白蛇的形象得到了較大的改變和創新,從蛇妖的惡到人性的善,創作者們對人性和妖性的思考在白蛇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白蛇:緣起》中的白蛇形象同樣展現出妖性與人性的對立與轉化,在影片中失去記憶被許宣救下的白蛇醒來后,無論是捕蛇村的村民還是她自己都認為她是人類,后來白蛇為救不慎掉下懸崖的肚兜無意間得知自己會法術,被許宣認定為“修仙之人”,此時的她對自己身份的不確定性首次產生了疑慮。到達山間小屋后,白蛇站在被救起的瀑布前,腦中閃回蛇母在蛇洞中派她刺殺國師的片段記憶,拿到珠釵后感受到法器與自己之間的呼應,疑慮在心中慢慢加深。在去尋找身份線索的路上,白蛇對許宣說出“你可知我是人是妖”,直至遭遇常盤的刺殺,在危急關頭白蛇首次顯現蛇形,此時她和許宣都確定了自己“妖”的身份。“只有人才知道七情六欲的滋味”,在白蛇認為自己是人時她已經感受過人世間的種種凡俗之欲,與許宣一路走來歷經劫難,也使她了解到人并非都是師父再三教導的“再狡猾不過的騙子強盜”,看到地宮中《金光咒》所寫“鬼妖喪膽,精怪亡性”時她也只是苦澀地發問:“妖生來就要被趕盡殺絕嗎?”她并不像其他妖怪一樣對人類深惡痛絕,就像白蛇神話中白娘子愿意與許仙成親一起平凡地經營藥鋪一樣,在“白蛇”身上人性的光輝永遠勝過妖性。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新舊白蛇形象之間更直觀的互文,在影片最后許、白二人西湖相遇時,白蛇的造型完整復刻了趙雅芝在《新白》中的經典造型(見圖2),她回眸一笑一句“謝謝官人”不知牽動多少觀眾的心。再說影片中另一個經典角色許宣,在早期神話傳說中,比如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男主人公就叫作“許宣”,后來在民國之后“許仙”的叫法才開始廣為流傳。在白蛇神話原型中,“許宣”一直過分忠于禮法名教,以一個膽小懦弱、保守迂腐的被動形象示人,甚至為求自保成為法海鎮壓白蛇的幫兇,雖然在后來的版本中加入了“斷橋相會”“知妻是妖卻不懼”等橋段,但“許宣”在弘揚人性、注重個性、尊崇女性的傳統白蛇傳說中的地位總是不變的。時代在進步,審美在變化,《白蛇:緣起》在現代語境下滲透了對男性美德的要求,重新詮釋了“許宣”這一經典形象?!栋咨撸壕壠稹分械脑S宣善良,他愿意救起跌落在瀑布邊來歷不明的女子帶回家休養,非親非故卻可以放下一切陪伴白蛇找尋記憶;他勇敢,在白蛇昏迷即將被官兵斷手時,他縱使只有一副蛇叉和路邊一塊石頭也敢只身上前搏斗;他通透,在白蛇為自己的來歷苦惱時,他開導道“人生無常,苦多樂少,有些事記得不如忘了好”;他有擔當,在得知白蛇“妖”的身份后依然不離不棄,并幫助她度過重重險境;他有魄力,他找到寶青坊主愿意不惜一切代價幻化成妖,只為能與白蛇共度余生……《白蛇:緣起》中的許宣相較于“許宣”的傳統形象更加符合現代人心目當中對男性美德的種種想象,從而誕生出一位“完美男友”,并以此加強了影片的合理性。

圖2 《新白娘子傳奇》與《白蛇:緣起》中的白蛇造型
“道家和道教分別產生于先秦時代和漢代,其神話基礎為中國特有的仙話,成仙得道,永生不死,是其終極的修煉理想。”[7]道教文化自產生起就與傳統神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白蛇:緣起》作為一部“新神話主義”動畫作品,在重述神話創作中自然少不了與道教元素產生互文?!栋咨撸壕壠稹分猩婕傲吮姸嗟澜淘?,電影中反派角色國師出場時被喚為“洞虛演道,太陰真君”,其中“洞虛演道”出自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張應召,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賜其“洞虛演道,沖素真君”的稱號,影片中將代表沖淡淳樸的“沖素”換為“太陰”,結合國師出場時浩浩蕩蕩的隨行,影射國師奢靡腐化,身居國師之位卻一心只想采蛇之精氣魂魄修煉道法,白日飛升長生不老。影片后段國師與蛇母白蛇三人斗法,國師使用的撒豆成兵、剪紙為人、符箓等都是道教傳說中善用的功法,其中由紙人和符箓所化的仙鶴在決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催法化鶴之前國師掐訣念咒喊了兩個詞:“離火、艮土!” 這兩個詞絕不是信口拈來,而是經過五行八卦演算而來。當許宣與白蛇被困于最后的伏妖陣法中時,許宣看著地上冰面的星象倒影說出了這樣一句臺詞:“女土蝠、畢月烏,二十八星宿,心月狐、鬼金羊,東南向的亢角軫翼。”此時許宣口中所念恰是二十八宿里的星宿名字,根據二十八星宿可分辨出陣法中的八個方位,以此找到生門。許宣與小白初相遇時就說過自己學過奇門遁甲、醫卜星象,《奇門遁甲》是中國古代術數著作,被稱為黃老道家最高層次的預測學,在影片中許宣也數次依靠這些雜學知識幫助白蛇脫險。除去情節臺詞上與宗教元素的互文,影片在場景設計上也頗為考究,佛塔中的佛像、地宮中的道家機關及陣法中符箓碑文所刻的《金光咒》,寶青坊地磚和盛放法器的盒子上雕刻著結合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圖案等。影片中各種設定與臺詞的處理十分考究地參照了我國傳統宗教文化,宗教元素與影片情節環環相扣,在向觀眾展示了我國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也增添了影片的文化內涵。
《白蛇:緣起》中狐妖的經典臺詞“天之道,有所得必有所失”,這句話是化用了老子的《道德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8]大意為在自然法則中,應當減損有余的來補償不足的,但人類社會卻減損貧窮不足者來奉養富貴有余者,這句話反映出老子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及對剝削者的諷喻,恰與影片中的社會背景不謀而合。影片主題曲《何須問》在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白蛇與許宣前往寶青坊時泛舟湖上許宣教給白蛇唱誦,并約好“來日方長”,日后要一起唱這首歌。第二次出現已經是二人被困陣中,此時許宣已經為保護白蛇犧牲了自己,當他的元神即將離去時畫面中閃回二人美好記憶,此時響起主題曲《何須問》并最終實現了二人陰陽兩隔合唱同一首歌曲的經典場景。這首歌歌詞很短,只有三句話。但三句話均有出處,而且結合得十分巧妙。第一句“君不見東流水,來時無蹤跡,一去無窮已”,其中的“君不見東流水,一去無窮已”出自唐代賀蘭進明《行路難五首》;第二句“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山去,明朝復更出”出自南北朝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其五》;第三句“何須問,浮生情,只此浮生是夢中”這句出自唐鳥窠道林禪師的一句禪語:“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敝淮巳涓柙~,巧妙借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意象傳頌出二人豐富的情感層次。作為一部國產動畫,《白蛇:緣起》在美術設計方面對傳統文化的展現也頗為用心,例如許白二人泛舟于湖上的畫面淡入時,運用大遠景向觀眾展示了一幅峻嶺蒼山,云霧繚繞,土阜涼亭若隱若現,江面一只小舟緩緩駛入的畫卷,利用山間云霧營造出水墨畫中筆墨氤氳化育的效果,一動一靜間向觀眾傳達了中國畫中的意境之美(見圖3)。《白蛇:緣起》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互文,潛移默化地激發了觀眾對民族本源的集體記憶,可使其在觀影過程中產生微妙的歸屬感。

圖3 《白蛇:緣起》中筆墨氤氳感的場景
“對神話而言,重要的既不是一個原始神話的結構,也不是多個神話之間的類似,而是一個神話的不同版本之總和及不同的解釋。”[9]《白蛇:緣起》通過與傳統神話、經典影視橋段、宗教元素和傳統文化的互文對“白蛇神話”做出不同版本的解釋,對白蛇神話進行重述和一定程度上的再造,“把我們的文學資源、中國千百年的文化積淀變成自己當下的敘述”[10],為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提供思路的同時也重塑了中國文化的自信。